咱们来聊聊,为啥我会这么想呢?首先,如果他真是个邪道高手,还专攻鬼道,那他干嘛要遮遮掩掩的,直接大展身手不就得了?可他偏偏用那不太厉害的鬼道功夫跟人过招,这不奇怪吗?再说了,既然他鬼道功夫了得,为啥还要抢莫问剑,逼人家拜师呢?这逻辑上说不通啊。如果他真的专攻鬼道,那肯定得全心全意修炼鬼道,而不是去追求别的门派的功夫。还有,他为啥要隐藏自己的真实修为,用鬼道功夫跟人打,这不是自找麻烦嘛。如果他真的擅长鬼道,那肯定得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去战斗啊。
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嘛,正邪之法虽然可以相互印证,但如果没有机缘或者对应的法门,那两种法诀肯定会有冲突。那天鬼王跟人打架,那个冒牌货幽冥鬼道总是有点不顺,好像他自己的功夫跟鬼道相克,或者有什么原因,让他不得不分出一大半的功力去压制,这也是他不太厉害的原因之一。按理说,以那人的功力,能在鬼王手下轻松脱身还不暴露自己的功夫,那实力绝对不是鬼王能比的。这样的人,不管是邪道还是正道,或者是世外高人,有名的就那么几个,这些人要么看不上,要么做不到,要么没理由去冒充鬼王骗一个普通人家。从这点来看,他的行为跟他的实力似乎不太匹配,这就让人不得不怀疑他的真实身份和目的了。
所以,我左思右想,这个人很可能是正道的。因为莫问剑天生带着人间之力,要想修炼,就得用人间的苦难来锻炼,让它死而复生,这样人间之力才能从全身融入他的先天之炁,然后分化出灵源二炁,之后他的紫玄二炁都有人间之力的帮助,这样修炼起来就不会有反噬的问题,还能事半功倍。莫问剑的这种特殊能力,让他能借助人间之力来提升自己的修为,这在正道修行者中是非常罕见的。所以,他能这么快提升修为,除了他自己的天赋,人间之力的帮助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人间之力本来就是凡尘的,是人族气运的凝结,而玄门修行是逆天而行,虽然有天道的眷顾,但同时也被排斥。这点从人皇的尊贵地位就能看出来,人皇万法不侵,诸般不挡,即使玄门高手再多,不到一定境界,或者没有相应的破解之法,也无法伤害人皇分毫,更无法抵挡他的威势。所以,玄门中虽然高手如云,但真正不怕人皇的也就那么几个,这也是人皇能统治天下的根本原因,也是人间之力能问天高的根本所在。人间之力的特殊性,让它在玄门修行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是莫问剑能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
话说莫问剑,修行才百余年,前五十年还是个普通人,结果后面突飞猛进,直接超越了玄门里九成以上的高手!这速度和成就,除了他有点天赋异禀,主要还是因为人间之力的加持。这也正是薄凉子帝尊那么牛气冲天,还破例收他为关门弟子的原因。莫问剑能这么快成长,除了他自己的才华横溢,人间之力也功不可没,薄凉子帝尊看重他的原因也在于此。
再来说说薄凉子,鬼王当时就怀疑那个假扮的人,薄凉子的嫌疑最大。这事儿也挺好理解,不管那个假扮的人有什么阴谋诡计,最终目标都是莫问剑,这是板上钉钉的。薄凉子作为正道的领军人物,嫌疑自然最大,因为莫问剑的特殊能力对正道修行者来说,实在是太诱人了。
另外,咱们先不提薄凉子,看看莫问剑家的血海深仇,还有他姐姐去海外拜师的那些事儿,受益最大的两个人,一个是咱们先不提的薄凉子,另一个就是海外昆仑的祝春华。祝春华精通鬼道,修为也是高得吓人,这两点都跟鬼王的猜测不谋而合,所以他的嫌疑也是相当大。作为鬼道高手,祝春华的嫌疑同样不能小觑,因为他的能力跟莫问剑的遭遇有着直接的联系。
鬼王心里琢磨着,这事怎么看都不像是祝春华干的,更不是他和薄凉子联手搞的鬼。毕竟祝春华和薄凉子之间那可是血海深仇,两人之间有着杀兄灭子的恩怨,这种仇恨怎么可能一笑泯恩仇呢?所以他们俩合作的可能性几乎为零。鬼王的这个想法,就是基于祝春华和薄凉子之间的那种无法和解的深仇大恨。
既然他们俩不可能是一伙的,再看看祝春华那股子骄傲劲儿,他要是想收徒弟,那就是光明正大的收,你要是不答应,他扭头就走,根本不会屑于去假扮成鬼王来搞这些小动作。所以这么一想,祝春华的嫌疑反而最小。而且他收下他姐姐,完全是因为她身上有那么多残魂,这和他修炼的功法是密不可分的。祝春华的骄傲和直率,让他不太可能用欺骗的手段来收徒弟,他的做法完全符合他的性格和修炼风格。
春华这家伙,打小就自命不凡,年轻时候还混过一个门派,不过那是个小得不能再小的门派,叫啥来着,正心门!门派老大是个修道的,道号全心子,以前是青离宫金鼎门的打杂小弟,学了点皮毛道法,结果一不小心搞砸了,被金鼎门一脚踢出门外。按理说,他被赶出来,就不该再自称为青离宫的弟子了,但他就是对道法情有独钟,一心想要加入其他道家门派,只要是道家的就行。
可青离宫的名声太大了,别说他这个打杂的,就算是被青离宫扫地出门的人,哪个正道门派敢收?小门派不敢收他,大门派又看不上他,他既不想走邪道,只好在凡间自立门户,找了个小山头,自封为道家传人。
起初,他只是想自己修炼,毕竟道法有云,只要心向道,就能窥探天机,何况他还有点青离宫的修炼底子,也算有点基础。
就这样,日复一日,他竟然也有了些心得,修为也踏入了玄阶,虽然在玄门中只是入门级别,但好歹也是个开始,这让他信心大增,卯足了劲想要更进一步。但修行就像登天,不是光靠苦心就能成功的。
然而,到了玄阶之后,他再也无法进步,修为停滞在道玄境,三十年后他终于醒悟,知道光靠苦修是不行的,想到山下的百姓生活困苦,或许下山历练能遇到什么机缘。
于是,他开始下山,正心门也渐渐有了名气,虽然在玄门中微不足道,但在方圆几百里内也算有点香火,渐渐地,来拜师的人也多了起来。全心子一心向道,收徒全凭缘分,有缘的就大开方便之门,无缘的就算你再有天赋或者再有钱,没那个机缘,他也摇头拒绝。正心门就这样慢慢壮大,虽然门徒不多,但百十来人的道观也多了几分生气和热闹。
这一天,全心子闭关打坐,突然感到一阵心烦意乱,知道有事要发生,便放下修炼,出关等待。但直到黄昏,道观里还是和平常一样,除了来来往往的香客,没有任何异常。
夜幕降临,又到了半夜子时,全心子以为今天就这样了,可能是自己修行不够,所以无法入定。平静了一天,心情也平静下来,他正准备再次闭关,参悟之前留下的困惑。
就在这时,天空突然一声闷雷,紧接着哗啦啦的大雨倾盆而下,满山的水汽蒸腾不止,全心子眉头一皱,他在这儿待了七十多年,知道这大雨来得不寻常,之前一点征兆都没有,但现在既然已经下了,恐怕山下的百姓要遭殃了。他立刻下令弟子下山救援,尽量在山洪来临前疏散人群。
弟子们领命下山救援,全心子也就没心思再闭关了,望着天空中滚滚的黑云,他明白这场大雨恐怕要持续十几天,现在正是春耕时节,山下的百姓今年的收成恐怕要泡汤了。
全心子有些不忍心,虽然他修炼的是道法自然,但也不能坐视不管,山洪变成灾年,百姓的日子怎么过?想到这些,他拿起剑,一跃而起,御剑飞行到云层中,俯瞰四周,仅仅半个时辰,山下已是洪水泛滥,再不采取行动,不出三刻钟,洪水就会冲下来。
全心子挥剑一扫,用道家神通搅乱云层,然后放出神兵,在云层间穿梭,那滚滚的乌云开始消散,罡风吹拂着水汽,他用灵识引导着水汽向四周扩散,尽量把雨水引向远处。
忙活了半夜,全心子在方圆七百余里内来回奔波,暴雨洪水被他搅成了滋润的春雨,山下的百姓避免了灾难。回到道观,大部分正心门弟子也撤了回来,只有十几个还在山下帮着半夜撤离的百姓搬家。
雨后初晴,道观里迎来了一束清新的阳光,全心子忍不住转头望去,只见淡淡的云朵挂在那绚烂的彩虹桥下,朝阳远远地凝视着虹桥,周围的云朵也镶着金边。这幅画面让全心子点头又摇头,突然间灵光一闪,他明白了,太阳高高在上,就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这不就是道家所说的“道”吗?
或许这就是道的真谛,哪里有什么闭关修炼,哪里有什么顿悟,道法自然,无拘无束,无为无求,没有多余的条条框框,道就是道,就是这么简单。
全心子豁然开朗,身上的束缚似乎开始松动,从心灵深处开始,遍布全身,周身的经脉开始疯狂吸收天地灵气,昨晚消耗的灵力逐渐恢复,慢慢凝结,越来越坚实,心灵中开始有了道的痕迹,识海中的灵力也开始慢慢凝聚。
渐渐地,一缕道印开始显现出雏形,在他的识海中慢慢沉淀,丹田处也有一丝温暖感扩散开来,这是道印凝结的征兆。全心子立刻明白,一旦道印成形,他就能真正踏入道玄境,之后三印合一,天阶之上他也有了机会。
心里乐开了花,他正打算回去闭关,专心致志地凝结道印,以免在烙印时出现差错。可偏偏这时候,山下的弟子们陆续回来,他们不知道全心子正处于关键时刻,以为他在山门等他们,高声呼唤传到耳边,全心子的心境被打断了。
心境一断,再想回到刚才的意境就难了。全心子没有多说,试了几次还是不行,最后无奈地摇了摇头,心想机缘已失,抓不住也只能认命。
道印凝结到一半,雏形卡在丹田处无法完成,自然也不能烙印在紫元真炁上,否则道法不通,后患无穷。全心子只好放弃,抬头看到山下十来个弟子已经快到跟前,为首的弟子带着两个孩子,一个十岁左右,一个六七岁,全心子叹口气,问起原因。
原来这两个孩子是山下老农祝老汉的孙子,全心子记得祝老汉,知道他家境贫寒,道观里没少帮忙。几年前祝老汉的儿子儿媳外出赶集后就没了消息,留下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祝老汉辛辛苦苦把他们养大。
昨晚一场大雨,山洪暴发,全心子派弟子下山帮忙,祝老汉家也去了一个弟子。可祝老汉家的耕牛偏偏这时候要分娩,倔强的牛儿不肯离开家,就在牛棚里艰难产子。
祝老汉带着两个孙子,日子本来就过得紧巴巴的,耕牛对他来说意义重大,是全家的生计,他怎么敢轻易放弃。而那个全心门的弟子修为不够,没法强行把待产的牛带走,除非不顾牛的死活。就这样,祝老汉一个人留下照顾牛,两个孙子托付给正心门的弟子避难。
那个弟子带着两个孩子和师兄弟们商量后,带着山下的百姓往高处躲避洪流,忙活了两个时辰,最近的山村六十多户村民刚刚安置好,弟子们正准备去更远的村庄继续安置,可这时天刚亮,本该下半个月的暴雨竟然慢慢停了。
正当他们准备继续行动时,全心子因为心境被打断而无法继续凝结道印,这让他感到一丝无奈和遗憾。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沮丧,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修行之路。他明白,修行之路漫长且充满变数,每一次挫折都是对心性的磨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