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价格狂飙:一场“工业维生素”的全球争夺战
2025年5月1日,欧洲镝价突破850美元\/公斤,铽价飙升至3000美元\/公斤,较4月初分别暴涨200%和210%,创下近十年最高纪录。这场价格风暴的导火索,是中国对钆、铽、镝等7类中重稀土实施的出口管制——全球90%的中重稀土供应链被按下“暂停键”,从新能源车企到军工巨头,从东京到华尔街,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在震颤。
数据深挖:
一架F-35战斗机需消耗417公斤稀土,其雷达、电机系统依赖此次管制的4种元素;
特斯拉model 3永磁电机中,镝、铽添加量占成本15%,若价格维持高位,单车成本将增加1000元;
人形机器人optimus每台需0.8公斤钕铁硼磁材,镝价暴涨或使其量产成本飙升30%。
东京大学教授冈部彻直言:“若短缺持续,2030年全球电动车产能或削减15%。”
二、产业链重构:三大信号揭示未来十年财富密码
1. 国内深加工企业“闷声发财”
出口管制政策这一原本被视为对中国稀土行业的限制措施,却意外地成为了激活该行业“第二增长曲线”的关键因素。这一政策带来的红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策规定经加工的磁材、合金等产品不受出口限制。这使得北方稀土等企业在一季度的净利润出现了惊人的增长,达到了727%。同时,毛利率也从8%大幅跃升至18%,显示出企业盈利能力的显着提升。
其次,中国在稀土领域拥有强大的技术壁垒。目前,中国掌握着全球高达85%的稀土分离产能,这意味着海外企业在短期内很难突破稀土提纯技术的难关。这种技术优势不仅保障了中国稀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为国内企业在全球市场上赢得了更大的话语权。
最后,出口管制政策还引发了订单的转移。由于中国在稀土加工和磁材生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日本电产、德国西门子等国际知名企业纷纷转向中国采购钕铁硼磁材。这不仅带动了国内磁材出口的增长,还使得出口单价同比上涨了35%,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稀土产业的经济效益。
2. 海外“自救”催生技术革命
回收技术方面,日本丰田和三菱重工联手推出了一项名为“城市矿山”的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先进的回收技术,从电子垃圾中提取稀土元素,以满足其日益增长的需求。据报道,他们的目标是在2030年能够从电子垃圾中提取出至少30%的稀土需求。
与此同时,特斯拉也在积极探索替代材料,以减少对稀土的依赖。他们正在加速研发无稀土电机,试图找到一种更环保、可持续的解决方案。然而,行业内的共识是,目前的无稀土方案存在一些明显的劣势。一方面,无稀土电机的效率会降低约20%,这意味着车辆的续航里程可能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其成本将增加约50%,这对于汽车制造商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尽管特斯拉等公司在努力推动无稀土技术的发展,但在未来十年内,这种方案恐怕难以成为主流。
在资源争夺方面,澳大利亚的Lynas集团正在扩大其轻稀土产能。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该集团在中重稀土产能方面的占比相对较低,不足5%。这意味着全球对于中重稀土的供应仍然面临一定的压力。
最后,欧盟也在积极采取措施,以提高自身的稀土供应能力。他们计划投入50亿欧元打造一条稀土自主产业链,希望能够在2030年实现20%的自给率。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还需要克服诸多技术和经济上的难题。
3. 新需求爆发:人形机器人与低空经济点燃导火索
人形机器人方面,据相关数据显示,单台optimus所需的钕铁硼磁材就高达1.2公斤。这意味着,如果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的出货量能够达到1000万台,那么仅仅是这一领域,就将新增稀土需求1.2万吨之多。而这一数字,占当前全球稀土产量的比例高达10%,可以说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
再来看低空飞行器领域,以亿航智能的Eh216-S为例,其飞行电机所使用的稀土量竟然是汽车电机的3倍。随着低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一领域对于稀土的需求量无疑也将大幅增长,预计可能会催生一个高达200亿元的新增市场。
最后,在军工升级方面,第六代战机F-47的稀土用量相比F-35增加了40%。这一数据再次凸显了稀土在现代军事装备中的重要性。同时,美国国防部的报告也指出,美国有高达75%的武器系统都对中国的稀土存在依赖。这充分说明,稀土在军工领域的战略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
三、未来十年:稀土定价权的三大博弈战场
1. 短期(2025-2027):海外价格倒挂,国内企业“收割”技术红利
海外镝价或突破1000美元\/公斤,较国内价格溢价50%;
中国磁材企业凭借**“加工豁免”政策,利润率有望提升至25%**;
稀土板块或成资本避险标的,北方稀土、金力永磁等龙头市盈率看涨至40倍。
2. 中期(2028-2030):资源回收改写供需逻辑
日本“城市矿山”计划若实现,可满足全球**15%**的镝需求;
欧盟强制要求风电电机**30%**材料来自回收,倒逼技术突破;
回收稀土成本或降至开采成本的60%,压制价格波动率。
3. 长期(2030年后):中国或主导全产业链定价权
中国稀土集团整合**90%采矿权和70%**冶炼产能,形成“开采-加工-回收”闭环;
人形机器人需求爆发后,全球稀土年消费量或突破50万吨(当前约30万吨);
若中国掌控**60%的磁材产能和40%**回收技术,将成为全球稀土定价的“隐形操盘手”。
互动:你的行业被稀土“暴击”了吗?
投票:
新能源从业者,成本压力山大!
科技制造业,急需替代方案!
投资者,重仓稀土产业链!
评论区聊聊:你认为哪项技术能打破稀土垄断?回收、替代材料,还是其他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