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楚国就如同是压在秦晋两国之上的一座大山,所以秦晋两国这些年一直都有派人紧盯着楚国,稍有风吹草动,就会让晋楚两国的当权者寝食难安。
就在楚国刚进行征兵和调动粮食之时,秦晋两国的探子立刻就把楚国的动作紧急传回到了各自的国家。
自晋国迁都之后,晋国国君已经彻底成为了赵氏圈养的金丝雀,已经跟外界失去了联系。
如今邯郸的百姓也只知赵氏,而不知国君。
晋国都城邯郸,相国赵无恤正在府邸内与晋国诸卿议事。
“不久前晋国在楚国的密探传回急报,楚王熊章已经下令在楚国全境征兵,并在各地调集粮草,本相觉得,楚国已经按耐不住,此番就要对我晋国动手了啊”,赵无恤一脸愁容的看着屋内的心腹说道。
如今的赵无恤已经五十一岁了,这些年为了晋国的发展可是劳心劳力,而今两鬓更是全白,苍老了不少。
“父亲,楚国狼子野心,亡晋之心不死,此番定是为伐晋而来,儿以为当在晋国征兵备战,早做准备”,赵无恤的儿子赵桓率先开口说道。
“侄儿也觉得晋国该早做防备,更应该加强与秦国的联系,面对楚国,非晋国一家之力可以抗衡”,赵无恤的侄子赵周紧跟着赵桓之后说道。
赵桓见状,有些不满的瞪了赵周一眼。
如今赵桓已经不是当初的小年轻,他已经洞察了其父亲的用心,父亲根本不是想培养自己的堂兄赵周当做自己的帮手,而是想培养赵周当赵氏的接班人。
赵桓没有直接质问其父亲为什么想立侄不立子的勇气,所以这两年,赵桓处处针对其堂兄赵周,事事都要跟赵周争个高下。
赵桓与赵周的竞争几乎已经摆到了晋国的明面上。
以至于晋国政局也是人心浮躁,已经有了些许的动荡。
不过目前为止,支持赵桓的人数还是要多上一些,毕竟赵桓是赵无恤的儿子,而赵周是失败者赵伯鲁的儿子。
现在赵氏之中还有不少赵氏老人,这些人当初可都是靠踩赵伯鲁上位的,让赵伯鲁的儿子当赵氏的继承人,他们日后该如何面对赵周?
赵无恤的幼弟赵嘉看着赵桓与赵周两位侄儿,目光露出一丝玩味之色。
对于赵桓和赵周的竞争,赵嘉表面不表态,但心里已经有了其他的想法:既然自己的哥哥有立侄的想法,那为什么就不能让自己这个弟弟当以后的赵氏之主呢?
在赵嘉看来,不论是赵桓还是赵周两人都比不上自己。
如今的代地在他的经营之下,声势极为不错。
赵氏的首席谋臣张孟淡坐在赵无恤的右下首,目光隐晦的在赵桓和赵周两人身上扫了一眼,眼中的忧虑之色一闪而过。
对于自家的主君兼好友,他实在是弄不清楚赵无恤为什么会有这么荒唐的想法,这分明就是取乱之道。
“兄长,此番楚国兴兵伐晋,必然是吸取之前准备不当的教训,所以这次楚国已经是做好了万全的准备,这次攻打晋国的力量必然远超上次,我们此番也要全力以赴,还请主君立刻征召全国青壮,以作应对”,赵嘉对赵无恤说道。
赵嘉的话立刻得到了屋内大部分人的赞同。
“上次的晋楚大战才结束七年,晋国刚刚恢复国力不仅,这楚国完全是一点机会都不给我晋国啊”,赵无恤神情之中透露出不甘。
这些年晋国全面休养生息,就连楚国攻打燕国的事情都没怎么参与,就是想优先恢复国力,以好应对楚国的威胁。
但据赵无恤所知,楚国在晋楚之战的消耗三年前就已经恢复过来了,顺便还灭了一个燕国。
晋楚之间的差距已经进一步被拉大。
“主君,现在不是愤慨的时候,楚国鲸吞天下之心,已经路人皆知,晋国唯有与秦国守望相助,全力抵抗,方有一线生机”,张孟淡对赵无恤说道。
“张子以为我晋国该如何应对?”,赵无恤问道。
一旁的赵嘉见自己兄长直接忽视了自己的话,去询问张孟淡,心中有些不忿,但表面却不动声色。
“刚才赵嘉将军之言就不错,不过臣以为不只是要集结全国青壮,而应该当尽起晋国所有的男子,全力以对楚国”,张孟淡沉声说道。
“尽起国中男子,那晋国的春耕不管了?”,赵无恤担忧的说道。
“春耕当然要管,臣的意思是,征召十六岁至五十五岁的男子,将二十岁至四十岁的男子编练成军,其余男子由官府统一安排进行春耕,如此既能早日让晋军生成战力,也能让晋国的春耕大事更为高效的进行,等到春耕之事完成,这些人要么继续补入军中,要么就成为民夫,楚国各地的妇孺百姓也全都集中起来,每日的粮食消耗要控制,晋国内的粮食优先充入军粮,各个富贵之家的存粮也要全部充公”。
张孟淡的话音刚落,立刻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张孟淡话里的意思就是要将晋国所有的人和粮食等资源都要集中起来,由官府统一调配,包括晋国内所有的贵族在内,全部都要上交奴仆和粮草。
赵无恤一脸震惊的看着张孟淡。
赵桓和赵周对于张孟淡的话有些瞠目结舌,这是有多么疯狂才说得出这样的话。
唯独赵嘉看张孟淡的眼神却多出了一丝敬佩之色,他不得不承认,张孟淡的提议是最好的应对楚国的办法,但太得罪人了。
真要这么做,张孟淡一下子就把普通百姓和晋国权贵都得罪了。
屋内此时已经有不少贵族看向张孟淡的眼色已经露出了不满之色。
“此事以后再议”,赵无恤的目光扫视了众人一眼,然后说道。
看到赵无恤没有采纳张孟淡的提议,屋内有很多人都忍不住的松了一口气。
唯有对赵无恤的性格十分了解的张孟淡和赵嘉确是明白,赵无恤这不是拒绝了张孟淡的提议,而是没有反对。
张孟淡和赵无恤两人的目光不经意间对视了一眼,心中已经都有了答案,这是他们君臣数十年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