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西风算算时间,萧讷已经16岁了。
以前没有参照,时间过去不知不觉。
现在,萧讷的年龄成了萧西风的计时器。
16岁的萧讷,自幼习武不辍,神射手之名远近闻名,还是一名优秀弯刀刀客。
南方这些年,政局极不稳定,王朝更迭快:刘裕开创的宋朝,59年;萧道成建立的齐朝,仅24年;现在变成了萧衍建立的梁朝。
皇帝走马灯似的改姓、换人,也意味着战争频发,将士一批一批到前线作战,皇族前赴后继遭到屠戮。
至于百姓,如风中扬尘、水上浮萍,没有最无助,只有更无助。生死完全由不得自己。
万幸,古桑乡民风彪悍、人人尚武。男子个个能骑马射箭、挥刀杀敌不说,女人也都经过训练,关键时刻也可执戟守城墙、抛火油坛子扔石块。
——这些都是萧西风暗地里引导古桑乡三老、有秩、游徼,让古桑乡民走到这步的。
所以,在这些年的兵荒马乱岁月中,古桑乡虽然一茬一茬被抽丁、派赋、索财……损失也大,但从未被任何军队攻进乡堡垒里,没有遭受过洗劫。
这也算是不幸中之万幸。
乡三老顾虞舟、有秩萧清河、游徼周孟熊,都是文武双全的汉子。
江南虽然也饱受战乱,但毕竟没有被胡人铁蹄践踏过,也没受到外族统治,不管京、州、郡、县城头插上什么大王旗,“皇权不下乡”的旧俗还是一直保持着。
古桑乡人口数达到7千2百多,是名副其实的大乡。
乡中心区域在“钱塘战阵训练屯”时代筑了城墙,挖了护城河,修了堡垒。
后来,人口增多,中央堡垒里实在住不下,便在外围周边构筑屋舍。
乡约规定:一旦战事爆发,中央堡垒必须接纳周边住户进城墙内躲避战祸。
其实,即使没有这条规定,外敌攻来时,外围的每户居民,在城堡里都有人接纳。
因为,那些人本来就是堡垒户分家分出去的兄弟姐妹。
何况,古桑乡四大姓、几个小姓之间,相互通婚,早就家家户户沾亲带故。
这时代,老百姓的负担,依旧是赋税和徭役,包括田赋、算赋(口赋)、劳役、兵役这几种。
战争频发时,上头抽税、派役就紧,百姓就更难过;朝局稳定、光景太平时,抽税、派役都松得多,百姓日子就宽泛些。
百姓最厌恶的是战争,而他们最把握不了的也是战争。
南梁开创者是原南齐雍州刺史萧衍。但他后来说:自己从未想过要做皇帝,都是被逼的。
因为齐帝萧宝卷无端杀害了他的兄长、尚书令萧懿,并打算剿杀萧衍。
萧衍不得不起兵造反。
他联合荆州刺史部当家人萧颖胄,另立13岁的随郡王、荆州刺史萧宝融为帝,并率军沿江东下,攻打建康。
501年正月,起义军攻下建康城,萧宝融登基,称齐和帝;
萧宝卷被废,降为东昏侯;
齐和帝封萧衍为中书监、大司马、录尚书事、骠骑大将军,进爵建安郡公。
502年4月30日,萧衍经过封梁王、加九锡、佩十二旒冕、挂天子旌旗,几轮劝进、谦让、劝进……的把戏,“勉强”接受齐和帝禅让,登基坐上皇帝宝座,改国号为“梁”,年号“天监”。是为梁武帝。
萧衍称帝,原齐和帝被降为巴陵王。
不久之后,东昏侯萧宝卷、巴陵王萧宝融都想不开,先后自杀。
二人死时,一个19岁,一个15岁。
这其中有没黑幕,天下百姓不知道,也无暇关心,世家大族只能在暗地里嘀咕。
而事实真相只有阴修知道。萧西风就是其中之一。
萧衍当上了皇帝,他形容自己是“以腐绳御驽马,胆颤心惊”。
于是,他大量启用自己的族人、死党、旧部、归附者为官,希望他们帮助自己尽快稳固政权。
在萧衍的死党中,有个萧西风熟悉的人:沈约。
沈约之父是刘宋朝盱眙太守沈璞。沈璞是建威将军沈林子之子。沈林子及其兄长沈田子是萧西风五位古桑老乡的恩人。
沈璞曾经接纳猛将臧质的败军入盱眙城,二人联手大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军队。沈璞因此晋升淮南太守。
沈璞为官的起点,是刘劭的太子府主簿。
刘劭被宋武帝刘骏诛杀后,沈璞念于旧时情份,迟迟不表态归顺刘骏,被后者杀害。
沈璞死时,沈约才10来岁。他与寡母东躲西藏,分分钟会被株连,处境十分凶险。
沈母让他按父亲安排,拿着信物去天目道观投奔一位道人,躲避灾祸。
萧西风过去得到沈林子大人赠送的重要信物,与五位老乡一起打开了天目山道观地底的宝库,获得大量金币、书籍。
他一直有个心愿,想分一部分财物给沈林子后人。
成为鬼修后,萧西风有一阵子被派驻天目山。
说来也巧,他在那里遇到了来投的沈约。
那时,沈约按父亲生前指点,在管家掩护下,只身逃到天目山道观投奔抱玄子道长。
抱玄子道长见到沈约手中信物,立即表态会全力保护他。
沈约后来才知,这位抱玄子道长俗名沈佳,是自己堂伯父。也就是父亲沈璞的堂兄、堂伯祖沈田子大人之子。
沈约与母亲有了堂伯父资助,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改善。
适逢宋帝刘骏大赦天下,沈家解除犯属身份,沈约得以继续学业,命运轨迹从此改变。
沈约把自己幸存、沈家复兴归功于堂伯父援手。
他自然不知,其实是因为他遇到了萧西风。后者发现并了解他来历后,自愿做了他的护道者。
沈家老宅角落经常不经意被翻出来的金币,沈约和母亲认为是父亲从前偷偷藏下的。其实都是萧西风放置的。
后来,萧西风把天目道观里的书籍也辗转送到了沈约手上。
这些年来,身为阴修的萧西风,境界提高了,权力也大了。他要关照沈约,也就更加容易。
沈约在刘宋朝、南齐朝,一路平安无事,自然有萧西风的作用。
沈约比萧衍大二十多岁。
萧衍年轻时是竟陵王萧子良幕僚,沈约是竟陵王府文学清客、“竟陵八友”之一。
萧衍对沈约大名,早有耳闻。见面交谈之后,对其才华品性更是倾倒。二人相交莫逆,时有来往,亦师亦友。
萧衍攻打建康城时,沈约担任朝廷征虏将军,属于萧衍敌对的一方。
但沈约早已看清局势,判断小友萧衍能成大事,自然不会与对方为敌。
萧衍大军来到,他即刻反水,归附于他。
萧衍担任首宰后,继续保留沈约的征虏将军职位,另升他为骠骑司马。
骠骑将军府就是萧衍的大将军府,骠骑司马就是骠骑将军府cEo,大约等于萧衍的军事传令官,权力非常大。
萧衍后来由建安郡公晋爵梁公、梁王,由骠骑大将军晋升大司马,以及加九锡受禅让等等手续,都是沈约与好友范云、王茂几人一起张罗的。
说沈约是萧衍篡位的首席高参也不为过。
萧衍登基后不久,沈约就当上尚书右仆射,封爵建昌县侯。
萧衍赐给沈约的建昌县侯府位于东城。为了后者安全,萧衍下令紧挨着侯府设置了一座牙门军小军营。
萧讷到服徭役年龄时,萧西风略施手段,萧讷经过层层选拔,进了沈约建昌县侯府街区的这座牙门军小营,当上一名牙门兵。
所谓牙门军,是与禁卫军相对的概念。
禁卫军保护内城皇宫安全,牙门军维持外城平民区秩序。
沈约县侯府旁边的这个牙门军小营只有200来兵丁,外加3名首领。
16岁的萧讷,当然不知自己是祖上传奇先人萧西风的托身。
他也不知对方一直就在自己身边护道,更加不知对方还是旁边那位侯爷的护道者。
沈约和萧讷,一个是皇帝身边炙手可热的大红人,一个是乡下来服兵役的小兵,本无交集机会。
现在,他们因为相同护道者,住在京城建康的同一个街区。
他们之间,也许会发生点故事。至于故事情节如何演绎,那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