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被平定后,张赟升为魏国太师,举家前往洛阳。
说是当太师,其实士族们都知道,这是以身为质,保吴地士族平安。
吴地士族们知道贾凌云对士族的铁血手段,不愿重蹈魏国士族覆辙,丝毫不敢心生歹意,更加卖力的为贾凌云做事。
汉王府内议事大厅。
“吴地现在已经平了,天下诸国之中,只剩下蜀国,本王召诸位前来,就是想商议灭蜀之事。”
魏国与蜀国签订了三年的盟约,所以商议怎么灭蜀国属于魏国绝密,只有贾凌云少数几名心腹才有资格坐在这里。
贾凌云的心腹们听说汉王有意灭蜀,顿时喜笑颜开,毕竟在这儿之前,魏国朝廷不少大臣纷纷上奏要求乘势灭掉蜀国,但都被贾凌云以盟约之事为托辞挡下来。
法允当即站起身表态。
“汉王秉承天意,下顺民心,灭蜀已成定局,还请汉王速速决断安排!!”
阿朵哆赶紧拱手。
“主人,灭吴的时候阿朵哆歇的太舒服了,所以希望您在灭蜀的时候,让阿朵哆当先锋!!”
蓝德勇一听这话,当即坐不住了。
“阿朵哆,你都立下平吴第一功了,这灭蜀的功劳,再怎么着也轮到我了吧!!”
“嘿!!这叫什么平吴第一功,就打开城门放将士们进来,这算什么功劳,要我说,还不如你血战鄱阳那么痛快的,那才叫酣畅淋漓!!”
蓝德勇顿时洋洋得意起来,以九门府兵和禁军之力,生生挡住了吴国所有节度使,这牛皮吹出去,蓝德勇都感觉脸上有光。
“嘿嘿,那算什么,在灭蜀之战中,你还会看到我更多优点的!!”
“滚犊子!!灭蜀必须由我阿朵哆当先锋!!”
眼看两人争执不下,贾凌云呵呵一笑。
“你们就别抢了,这次灭蜀,至少三年内本王不会派魏国人出面,毕竟与蜀国可有三年的盟约呢!!”
辽东公孙衍一事,贾凌云是让董束做了替死鬼,可这种掩耳盗铃的行为青史无情,纵然贾凌云的权力大到可以抹去官方史书上的记载,但民间史书早已将这件事写进去了,而这种行径,文人最是瞧不起,林维到死都在骂自己是背信弃义之徒。
打天下用武将,治天下用文臣,若是连文人都瞧不起自己,那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所以这次贾凌云并不打算在三年盟约内伐蜀,这操作将阿朵哆和蓝德勇看懵了。
“汉王,不出兵怎么伐蜀啊?”
“是啊!!主人!!难不成派一群文臣过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能把刘曌说动了?”
法允老脸臊红,阿朵哆也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连忙安抚法允。
“别多心啊,阿朵哆没有别的意思!!”
群臣一头雾水,贾凌云这才给群臣说明缘由。
“当年董束曾给本王定下了平吴灭蜀两策,对待吴国的方法是使其政令不一,让百姓不相信帝王之谋,久而久之,离心离德,只是很可惜,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所有的阴谋迎刃而解。”
“当初为了不让蜀国插手灭吴之事,我们与蜀国签订了三年盟约,因为有这个盟约在,所以我们在灭蜀的时候不能大张旗鼓,只能偷偷摸摸,所以当初董束的办法在这儿就见效了。”
陈到连忙询问道。
“主人,究竟是什么办法,你还是赶快说吧。”
贾凌云环视众人,随后沉声说道。
“董束说过,刘曌登基称帝,官员不服,人人思念前太子刘犇,因此要对付刘曌的方法很简单,只需找到蜀国前太子刘犇的后人,立其为君,便足以和刘曌对抗。”
“而我们则需要暗中扶植帮助傀儡即可,这样既不算违背盟约,也能达到灭蜀之事,田穆,记得本王在灭吴之前就已经跟你商议过这件事了。”
田穆见被汉王点名,连忙站起身拱手说道。
“是!!所以天不负魏国,天不负汉王,臣历经艰险,通过蜀国一帮效忠刘犇老臣的帮助下,总算找到了刘犇的孩子,此人名为刘度,是刘犇一名小妾生的,当初刘曌屠戮刘犇家人时,小妾私立逃脱,目前在凉州隐姓埋名。”
“好!!!”
对于田穆的办事效率,贾凌云颇为赞赏。
“记住,不要用魏国人的身份去扶持,就用你蜀国商人的身份,同时教唆那些士族老臣,让他们拥立刘度登基,同时我们魏国这边,要人给人,要钱给钱!!”
“遵命!!!”
“另外,花百万重金买蜀国重臣人头,也不要用魏国人的身份,我要让蜀国群臣人人自危,寝食不安。”
田穆办事效率很快,时隔三个月之后,凉州州牧李邨八百里加急奏折奔赴洛阳。
“臣李邨泣血上奏,雍凉两州士族谋反,推举刘犇之子刘度为君,目前刘度已经在凉州登基称帝,沿途攻城掠地,势不可挡,恳请陛下速速发兵!!”
彼时刘曌正在成都上朝,群臣闻此奏折消息,顿时面面相觑,姜旭身为兵部尚书,总揽蜀国军事,出了这样的事情,当即站出来对刘曌说道。
“启奏陛下,可命关曲、张措领兵十万前去雍凉平叛。”
“准!!!”
刘曌处事不怒自威,没有孙仲然遇到事情时那样慌张。
“只是朕想补充一点,五虎将中马迁将军世代镇守雍凉,在雍凉两州威信极高,为什么不让他去平叛?”
闻听此言,姜旭表情闪过一抹忧色,目光望向李正,李正当即站出来说道。
“今早收到白秏兵密报,马迁将军被同行副将刺杀,已经身亡。”
什么!!!
此言一出,群臣皆惊,特别是刘曌,双眸难以置信望着李正。
“消息属实吗?为何不见马迁家属前来成都汇报丧事,朕虽然居于皇宫,可也广开言路,为何不见中书省上报此事?”
李正最懂察言观色,知道刘曌最害怕的事情莫过于大权旁落,随即连忙说道。
“臣也是在上朝前接到消息的,此事本来想在朝会上跟陛下禀报,只是被李邨折子打乱了,因此尚未来得及跟陛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