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远凭借着现代的知识储备,对答如流。从兴修水利到鼓励垦荒,从发展商业到兴办教育,他提出的许多观点都让朱元璋耳目一新。“你这书生,倒是有些见识。”朱元璋抚着胡须,眼中闪过一丝赞赏,“朕命你为凤阳知府,好好治理这一方水土。若做得好,朕自会重重赏你。”就这样,陈远成了凤阳知府。他一上任,就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他组织百姓修建水渠,引进新的耕种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又设立集市,鼓励商贩往来,促进商业发展。同时,他还开办了学堂,免费招收贫困子弟入学。在陈远的治理下,凤阳府很快就恢复了生机。百姓们安居乐业,粮仓渐渐充实,街头巷尾都在传颂陈知府的美名。这些消息自然也传到了朱元璋的耳中。洪武三年,北元残余势力进犯边境。朱元璋召集众臣商议对策,却发现满朝文武拿不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就在这时,他想起了陈远。“宣凤阳知府陈远进京!”朱元璋一声令下,陈远火速赶往京城。在朝堂上,陈远详细分析了北元军队的特点和边境的地形,提出了“坚壁清野,诱敌深入,分而击之”的策略。他还建议打造一种新型的火器,增强明军的战斗力。朱元璋对陈远的计策十分满意,当即任命他为参军,随徐达出征。在战场上,陈远凭借着对历史的了解和现代的军事知识,多次为明军出谋划策。他设计的火器在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打得北元军队节节败退。班师回朝后,朱元璋大喜,封陈远为兵部侍郎。陈远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虽然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但他始终保持着低调和谨慎。随着权力的增大,陈远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朝中的一些大臣嫉妒他的才华,经常在朱元璋面前进谗言。但陈远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政绩,一次次化解了危机。洪武八年,陈远向朱元璋提出了改革官僚制度的建议。他认为明朝的官僚体系过于庞大,效率低下,且容易滋生腐败。他建议精简机构,明确职责,建立考核制度,选拔有才能的官员。这个建议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触动了许多大臣的利益。一时间,弹劾陈远的奏折如雪片般飞向朱元璋。但朱元璋却力排众议,支持陈远的改革。在陈远的努力下,官僚制度改革逐步推行。虽然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阻力,但最终还是取得了显着的成效。朝廷的办事效率提高了,腐败现象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元璋的疑心病越来越重。尤其是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之后,朝中人人自危。陈远也感受到了危机,他知道,是时候急流勇退了。洪武十三年,陈远向朱元璋递交了辞呈,称自己体弱多病,想告老还乡。朱元璋一开始并不答应,但陈远态度坚决。最终,朱元璋批准了他的请求,并赏赐了大量的金银财宝。离开京城后,陈远回到了凤阳。他用朱元璋赏赐的钱财,开办了书院,致力于培养人才。他将自己在现代学到的知识,编成教材,传授给学生们。江南的三月,春雨如酥。苏念卿对着铜镜,将长发高高束起,换上一袭藏青色长衫,腰间别着一支竹制短笛。镜中人剑眉星目,唇红齿白,活脱脱一个俊逸书生模样。她满意地勾起唇角,苏家世代单传,如今父亲病重,她不得不女扮男装,参加今年的春闱,延续家族荣耀。踏入京城那日,正逢顾云舟王爷的仪仗队经过。苏念卿被人群挤到街边,抬头便望见马背上那个身着玄色锦袍的男子。顾云舟身姿挺拔,眉眼如画,只是那脸上的神情却冷若冰霜,仿佛拒人于千里之外。“看什么看!没见过王爷吗?”随从的呵斥声传来,苏念卿连忙低下头,心中却暗自腹诽:不就是个王爷,有什么了不起的。春闱在即,苏念卿租住在一间清幽的小院里,每日苦读至深夜。一日,她正捧着书在院中踱步,忽听得隔壁传来一阵悠扬的琴声。那琴声时而激昂,时而婉转,苏念卿听得入神,忍不住取出短笛,与琴声应和起来。一曲终了,隔壁传来一声轻笑:“想不到隔墙竟住着如此知音。”苏念卿抬头,只见一个白衣男子倚在院墙上,手中握着一把玉骨折扇,正是那日见到的顾云舟。苏念卿心中一惊,却也镇定自若地作揖道:“在下苏砚,见过公子。不知公子高姓大名?”“顾云舟。”男子挑眉,眼中闪过一丝兴味,“苏公子的笛声倒是别具一格。”从那以后,两人时常隔墙吹奏,畅谈诗词歌赋。苏念卿发现,看似冷漠的顾云舟,实则是个饱读诗书、见解独到之人。而顾云舟也被苏念卿的才学与洒脱所吸引,不知不觉间,两人竟成了知己。春闱当日,苏念卿坐在考场上,奋笔疾书。她自幼饱读诗书,又有现代思维加持,笔下的文章自然与众不同。放榜那日,她果然高中榜首,成为新科状元。金銮殿上,苏念卿跪在殿下,听着皇帝的封赏。余光瞥见一旁的顾云舟,他正若有所思地看着自己,眼神中带着一丝疑惑。苏念卿心中一紧,生怕被他识破女儿身。“苏卿家才学出众,朕命你入翰林院任职,辅佐太子读书。”皇帝的声音响起。“臣遵旨。”苏念卿叩首谢恩。进入翰林院后,苏念卿与顾云舟的接触愈发频繁。顾云舟时常以探讨学问为由,将她叫到王府。两人在书房中谈天说地,不知不觉便到了深夜。一日,顾云舟突然问道:“苏砚,你可有婚配?”苏念卿心中一慌,强装镇定道:“尚未。”“为何?”顾云舟追问,“以你的才学,求亲之人想必踏破门槛。”“在下一心求学,暂无意儿女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