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恒听闻此消息,龙颜大悦,当即下令大赦天下,减免百姓一年赋税。朝堂之上,大臣们纷纷上表庆贺,赞颂皇室后继有人,国祚绵延。
因着刘恒的此番举动,三胞胎从出生开始就已经先收服了大部分百姓的心,而巧慧在民间的名声也越来越好。
出月子后,巧慧一边教养三个孩子,一边辅佐刘启如何更好地应对朝堂之事,在巧慧的影响下,刘启办事越来越成熟稳重。
日子一天天过去,三胞胎刘盛、刘光、刘耀渐渐长大,模样愈发可爱,聪慧过人,成为了皇宫中的宝贝。
刘启也在巧慧的辅佐下,在朝堂上的威望日益提高,刘恒已经开始让刘启代替他处理朝政。
随着刘恒的身体越来越不好,他现在已经连上朝的时间都已经开始减少,很多时候都是让刘启替他上朝。
这一次有巧慧在,刘启并没有在栗妙人的怂恿下犯错被送去少陵原磨炼,所以也没有遇到王娡。
金王孙文采斐然,却太过于死板,虽然没有出现用钱买官之事,刘启还是不太喜欢他。
不过巧慧却觉得金王孙这样的人很适合管理刑狱断案和监察之事,有这样耿直的人在,应该会少些冤假错案。
于是,巧慧在刘启面前多次提及金王孙,刘启虽不太乐意,但也听进了巧慧的话。
不久后,朝堂上一桩棘手的刑狱案件让大臣们头疼不已,刘启突然想到巧慧说的金王孙,便命人将他招来。
金王孙果然不负所望,凭借着自己的才学和耿直的性格,迅速理清案件脉络,公正断案。
刘启对他的能力大为赞赏,从此开始重用金王孙。
刘恒看刘启知人善用,终于下定了决心,提前把皇位传给了刘启。而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想把自己剩余的所有时间都陪着窦漪房。
可能是刘恒卸下了重担,也有可能是能有时间跟窦漪房整日都在一起,刘恒的身体渐渐好转起来,本来只有半年时间的刘恒,又多活了两年才在窦漪房的怀中病逝。
而刘恒病逝后,原剧中活到刘彻长大成婚的窦漪房的身体突然渐渐衰弱下来,竟然不到一年便病逝了。
窦漪房的离去,让刘启悲痛万分,巧慧在一旁默默陪伴,安慰着他。三胞胎也很懂事贴心的陪着刘启,刘启在巧慧母子四人的陪伴下,消沉了一段时间后,渐渐振作起来,重新全身心投入到朝政之中。
在巧慧的辅助下,刘启推行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减轻百姓负担,鼓励农桑,国家日益繁荣昌盛。
而三胞胎皇子也在良好的教育下茁壮成长,各自展现出独特的才能。
此时,匈奴时常侵扰边境,百姓苦不堪言。
已经十四岁的刘盛、刘光和刘耀三人都纷纷请旨要前往边疆抗击匈奴。
刘启却不太赞同,他舍不得三个儿子涉险。
巧慧看出了刘启的顾虑:“陛下,盛儿他们自幼习武,又熟读兵法,如今国家有难,正是他们报效国家之时。我知道陛下是担心他们的安危,但孩子们已经长大,不经历风雨坎坷,又怎能担得起未来的重任。”
刘启还是有些犹豫,巧慧又道:“我们不能因为心疼孩子就阻止他们成长,他们若能在战场上历练一番,日后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刘启思索良久,最终点头同意。
三胞胎得知父亲答应他们出征,兴奋不已,立刻开始准备行装。
出征那日,刘启、巧慧率领文武百官为他们送行。
刘启语重心长地对三胞胎说:“此去边疆,务必小心谨慎,以国家和百姓为重。”
三胞胎齐声应道:“儿臣定不负父皇、母后期望,击退匈奴,以振国威!”说罢,他们翻身上马,向着边疆疾驰而去。
三胞胎奔赴边疆后,巧慧和刘启日夜牵挂。
边境战事吃紧,前线传来消息,三胞胎遭遇匈奴埋伏,情况危急。
刘启心急如焚,想要亲征救援,巧慧却冷静劝阻:“陛下,此时您坐镇京城更为重要,盛儿他们智勇双全,定能化险为夷。”
果然,三胞胎凭借着过人的武艺和谋略,不仅突出重围,还设下妙计,将匈奴引入包围圈。经过一场激烈的厮杀,匈奴大败,狼狈逃窜。
边境很快就传来了三胞胎连连击退匈奴的消息,捷报传至京城,刘启和巧慧喜极而泣。
三胞胎凯旋而归时,京城百姓夹道欢迎,欢呼声响彻云霄。刘启为三胞胎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朝堂上,大臣们纷纷称赞三胞胎少年英雄。
此后,三胞胎在朝中威望大增,而巧慧也因教导出如此优秀的儿子,在后宫和民间的声望达到了顶峰,她和刘启携手,继续为大汉的繁荣昌盛而努力。
在巧慧和刘启的治理下,汉朝迎来了一段繁荣稳定的时期,百姓安居乐业,国家蒸蒸日上,而巧慧也成为了百姓们备受尊敬的贤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