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本姓龚,出生在平阳郡,早年便见证了后赵、冉魏、前燕和前秦势力的相互取代。他有三个哥哥,都在童年夭亡,他的父母担心他也夭折,在他才三岁左右的时候,就把他度为沙弥(即送他到佛寺当了小和尚)。
十岁时,父亲去世。他的叔父考虑到他的母亲寡居难以生活,便要他还俗。法显这时对佛教的信仰已非常虔诚,他对叔父说:“我本来不是因为有父亲而出家的,正是要远尘离俗才入了道。”他的叔父也没有勉强他。不久,他的母亲也去世了,他回去办理完丧事仍即还寺。
二十岁时,法显受了大戒(和尚进入成年后,为防止身心过失而履行的一种仪式)。从此,他对佛教信仰之心更加坚贞,行为更加严谨,时有“志行明敏,仪轨整肃”之称誉。
东晋隆安三年( 399年),法显已在佛教界度过了六十余个春秋。六十多年的阅历,使法显深切地感到,佛经的翻译赶不上佛教大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由于戒律经典缺乏,使广大佛教徒无法可循,以致上层僧侣穷奢极欲,无恶不作。
法显为此感到非常忧虑,有一日,法显和尚游览华山的时候,遇到了在东汉时期就从印度来到中国的宝掌和尚。据说宝掌和尚是中印度婆罗门贵族的儿子,出生时间相当于我国战国时期周威烈王十二年丁卯(公元前414年)七月七日午时出生的人,在东汉末期桓帝之初的建和至永兴年间(公元147—153),从尼泊尔进入中国,已经在中国生活了很多年。
法显看见眼前这个僧人,目光睿智犀利,料想他一定是一个非常有修为的高僧。于是询问法号,宝掌和尚让他称呼自己为宝掌就好了。
法显出家多年,也是听说过宝掌和尚的名号的,只是没有亲眼见过他本人。而且又据说他是周朝时期的人,到现在少说也得有七百多来年了,他虽然信仰佛法,但是对这个传闻还是保留一些怀疑的。
直到现在,亲眼看见这个西域僧人自称自己是宝掌和尚,他心里就疑惑了很多了。
宝掌和尚,住世界多年,自是得道修有一些神通,而他心通是能知三界六道众生心中所思所想之事。
此时,宝掌和尚自然是知道法显和尚心中的疑惑,于是回答道:“这位道友,心有疑惑,谓世间如何有活了几百岁之人?以为传闻的宝掌和尚乃是民间百姓杜撰,或有其人,但其人无此长寿乎?道友本姓龚,自小出家,也有六十年之春秋。”
法显和尚听了西域僧人宝掌说的话,方才相信眼前乃是得道高僧,并且是名副其实的宝掌和尚,传闻他前身愿力:要在人间住世千年。
法显和尚连忙合掌行礼,道:“小僧多有冒犯高人。”
宝掌和尚示意他随自己找了棵大树,在大树下,两人面对面坐下来交谈。
宝掌和尚直接就对法显和尚说:“道友心有烦恼,谓如今佛法传到华夏,经典不全,僧人戒律不明,甚至为非作歹,你一心想纠正这些不正之风。有如此心,可谓功德已在法界,福德定在眼前。”
法显和尚说道:“正是,高人道出小僧之疑惑忧愁。小僧不知道如何方能逆转佛教在华夏之困顿。”
宝掌和尚徐徐说道:“早期佛教传播以僧侣迁徙和口传心授为主,佛经的大规模传入发生在汉明帝时期,比如白马驮经事件。但是当时也有四十二章经,经本少,人民得到的指导就少。到了汉桓之初,西域僧人安世高始到中夏,安世高认为应当让人们了解佛教,于是萌发了译述佛经的宏愿。共译佛经三十五部四十一卷,但是主要是小乘系的佛经,百姓对其佛经文字还是晦涩难懂。”
法显和尚端正身体,仔细地听讲,不敢打断宝掌和尚的话。
等到宝掌说到这里,法显和尚才说道:“大师所说,意思是从天竺传来的佛经还是太少了。所以佛法在弘扬的时候,仍然有一些弊端。”
宝掌和尚点了下头,接着说道:“佛教建立之初,佛祖释迦牟尼随处说法,并无经书。后面涅盘圆寂之后,弟子感念佛陀教法,为了不使其灭绝法脉,由记忆深广第一的阿难随五百罗汉比丘记录佛陀四十几年所说的教法与比喻,集合为书,是为佛经。”
宝掌和尚又说:“佛陀灭度之后的三个月到往后的四百年里,天竺僧人们一共四次结集佛经,并且分化为小乘、大乘之别,如今的佛经大多数只是小乘之法,而且还是有很多缺少的教理没有说明。佛法广大,贫僧当初来中华之地之前,虽然有在天竺地区阅读过许多佛经,但是毕竟都是梵文,一一难讲,况且文词翻译难免不能让你们华夏人理解。道友若要平息佛门之乱象,只有西行求法,把还没有传到中国的佛经,去天竺国带来,而且佛经之多,别类不同,路途遥远,道友只能选择而带,自然不可能悉数带回。”
法显和尚听了宝掌高僧这番话,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道:“多谢高道指引,为了维护佛教真理,矫正时弊,贫僧虽然年老,也要西行求法,取回佛经。佛经广大,这辈子取不完,下辈子我还要去取经,哪怕死到中途,也要让华夏能有正统的佛经佛法,指引众生离苦得乐。”
宝掌和尚听见法显和尚许下如此大愿,道了一句善哉善哉。然后就消失不见了。
而法显和尚乃是西天如来佛祖的座下弟子金蝉子转世,当初他在法会之上打个瞌睡,被金鹏向如来告状,如来于是罚他下凡投胎,为十一世为僧。这一世的金蝉子转世就是法显和尚,到了最后第十一世,就是唐朝的玄奘和尚,也就是西游记里的唐僧。这是以后之前,暂时不说。
法显和尚得到宝掌和尚的指导,为了维护佛教“真理”,矫正时弊,年近古稀的法显和尚毅然决定西赴天竺(古代印度),寻求戒律。
东晋隆安三年( 399年),这年春天,法显同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一起,从长安起身,向西进发,开始了漫长而艰苦卓绝的旅行。次年,他们穿过河西鲜卑人建立的西秦与南凉,到了北凉王段业管理下的张掖(今甘肃张掖),遇到了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五人,组成了十个人的“巡礼团”,后来,又增加了一个慧达,总共十一个人。“巡礼团”西进至敦煌(今甘肃敦煌),得到敦煌太守李暠的资助,西出阳关渡“沙河”(即白龙堆大沙漠)。
法显等五人随使者先行,智严、宝云等人在后。白龙堆沙漠气候非常干燥,时有热风流沙,旅行者到此,往往被流沙埋没而丧命。法显后来在他的《佛国记》中描写这里的情景说:“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勇往直前,走了十七个昼夜,一千五百里路程,终于渡过了“沙河”,来到了白龙堆以西第的首个绿洲城市--鄯善。那里也是汉朝时的楼兰故土。居民最早是原始的地中海-阿富汗型印欧人。在北印度的贵霜帝国崩溃后,又多了一群带着犍陀罗语的流亡贵族,因此会看起来兼具东西方特色。
普通人的服饰已大体汉化,仅仅是在衣料上以毛织物或者麻为主。但罗布大泽附近的土地贫瘠,十分严重的盐碱化让产出很少。虽然支撑了灿烂文化,但反复争夺也为这里的原住民制造着巨大苦难。就在法显抵达之前,这个小国还被前凉西征与前秦进攻龟兹所牵连。
接着,他们又经过鄯善国(今新疆若羌)到了茑夷国(今新疆焉耆)。本地居民也是典型的印欧人,国号来自于梵语的阿耆尼,也就是印度教中的火神。但同样盛行从印度传来的小乘佛教,并印度的婆罗米字母作为书写系统。虽然国库储备不充足,但是这里的居民能骑善射,所以经常仗着勇力劫掠过往商旅的财富。
他们在茑夷国住了两个多月,宝云等人也赶到了。当时,由于茑夷国信奉的是小乘教(印度佛教分小乘、大乘两大派),法显一行属于大乘教,所以他们在茑夷国受到了冷遇,连食宿都无着落。不得已,智严、慧简、慧嵬三人返回高昌(新疆吐鲁番)筹措行资。僧绍随着西域僧人去了罽宾(在今克什米尔)。
法显等七人得到了吕光远征龟兹时留下的前秦皇族苻公孙的资助,又开始向西南进发,穿越塔克拉玛大沙漠。塔克拉玛大沙漠地处塔里木盆地中心(塔里木,在古突厥语中本意为“之流”;塔克拉玛干含义则一直没有定论。一般比较能自圆其说的解释有三种:1、葡萄之乡;2、原来的家园;3、吐火罗人的家园),这里异常干旱,昼夜温差极大,气候变化无常。行人至此,艰辛无比。正如法显所述:“行路中无居民,沙行艰难,所经之苦,人理莫比。”法显一行走了一个月零五天,总算平安地走出了这个“进去出不来”的大沙漠,到达了于阗国(今新疆和田)。于阗是当时西域佛教的一大中心,他们在这里观看了佛教“行像”仪式,住了三个月。
这个古老的塞人城邦,同样是东西混血频繁的据点。虽然依然讲伊朗语分支,但与很早西迁的内地军民结合。当地的尉迟氏君王,也使用波斯氏的万王之王头衔,在南疆作威作福。最后兼并了附近的4个小城邦,发展为有8万人口和3万战兵的区域小强。
在本地肥沃的土地和和田河的哺育下,于阗可谓是国泰民安,以至于可以奉养数万僧人。又因为丝路上的商人往来众多,所以寺庙也扮演着当铺、银行、旅店和招待会所等作用。成熟的寺庙经济让僧人有财力传播自己的信仰,并接待来自东土的同道。当地人对大乘和小乘佛法一视同仁,所以法显和尚得到了不错的待遇。
当时正值佛诞节,法显和尚发现于阗王有一尊可以移动的圣象车。上面的佛像披挂丝绸帷幔,并用佛教七宝装饰,还有2个金银铸造的菩萨陪护在左右。在佛像即将进城时,宫女们会从城门上撒下花瓣。王族大臣也会换上新衣,赤脚持花朝拜大佛。这种极具西方古典文明特色的崇拜仪式,无疑让法显和尚印象深刻。
更重要的,僧侣仅仅抵达于阗就已经见到众多闻所未闻的经书抄本。这些内容就足以让他们学习消化很长时间。但法显和尚认为,只有越过了葱岭才能接触到真正的佛法,而不是在西域世界满足于二手货。
队伍接着继续前进,经过子合国,翻过葱岭,渡过新头河到了那竭国。过了葱岭后,法显看到完全不同的新世界。经过后来十分着名的瓦罕走廊时,他就将寒风和冰川称为毒龙。四季寒冷的气候条件,也是法显所从未所经历的体验。如果没有赶上合适的时间翻山,就容易被大风卷走。石梯大都位于山间,下面就是万丈悬崖。只要行者往下探望,就会失去迈出第二步的勇气。所以,当地只有被称为雪山人的塞种后裔在分散地居住。
但法显和尚还是没有退缩,在强大信仰的支撑下继续前进。漫漫长夜中,瑟瑟发抖的僧侣们都围着火堆,分享各自知晓的佛教经典故事。当然也有汉明帝梦见西天金人的因缘际会,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期待尚未谋面的西方极乐。
法显和慧应、宝云、僧景等人经宿呵多国、犍陀卫国而到了弗楼沙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途中,北天竺有一个小小的陀历国,就位于当代巴基斯坦北部的达历尔(darel)地区,信仰小乘佛教。这里有用木头雕刻惟妙惟肖的佛像。在希腊化艺术的影响下,这些早期佛陀造像都是以希腊神祗为原型,其灵感可追溯至古典时代的太阳神阿波罗。
在古典晚期与中世纪前期,整个中亚东部也依旧是古典希腊艺术的保留地。即便是月氏出身的贵霜后裔,也大体遵从这些文化遗存。他们也是佛教东传的主要输出来源。
在斯瓦特河边的另一个小国——乌苌国,法显第一次见识到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婆罗门胡人是当地的统治者,而且精通天文历法和占卜之术。如果遇到了无法裁决的案件,他们就让人服用草药,将先发狂的人定罪。当事人几乎毫无怨言,也绝不反对结果。但这里的国君也不滥用死刑,最严厉的惩戒不过是流放。就和其他古印度国家类似,这里的印度教僧侣待遇好。甚至有专门认路的驴子能将粮食驮到山中寺庙,服务这些不食人间烟火、不沾俗世的婆罗门使用。
公元402年,该年东晋改元元兴,南凉由建和改元弘昌,柔然建立汗国,同时存在后燕、后秦等十余个割据政权年号。
同年,慧远大师主持东林寺(位于庐山东面)道风日盛,由于大师德行感召,各方名僧雅士都不期而至。7月,慧远与刘遗民等18贤者,领导123人结成白莲社,于阿弥陀佛像前,共誓往生西方。白莲社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佛教净土法门的兴起。
而高句丽击败后燕,正式占据辽河以东的辽东半岛地区。自此以后,高句丽便占有现吉林全境、辽宁东部和朝鲜半岛北部地区。高句丽的都城国内城,也就是现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掌控辽东的政权为后燕,高句丽侵入辽东,击败后燕,占据辽河以东的辽东半岛.此时高句丽的版图空前广大,其东为大海(今日本海),其南到汉江一线(今38线附近),其北到今吉林全境以北,其西以辽河为界。
柔然族与古代的鲜卑族一样,是一个真正的游牧部落。柔然族的一个名叫社仑的首领,为了扩张领土,于公元402年征服了科布多与乌伦古河之间的高车(这个部落就是铁勒部与回纥突厥人的祖先)。在拓跋的带领下,仅打了一次战役便把柔然族可汗社仑赶到了河套以外(公元402年)。
公元402年,柔然汗国正式建国,社仑建号为丘豆伐可汗。同时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国力在战争中日益壮大。 柔然汗国是一个雄踞大漠南北、流沙东西的强大游牧奴隶制国家,国家前后共经历了十九位君王,持续152年。
后秦第二个皇帝姚兴在弘始四年(公元402年)派姚平率四万步骑兵进攻北魏,自己亲自为后继。
同年,晋安帝时,西域僧人鸠摩罗什以曼妙的文笔译出大家所诵读的《佛说阿弥陀经》。
此时,在乌苌国完成夏坐后,法显和尚又访问了附近的几个小王国。比如尸毗王(如来佛)割肉贸鸽的宿呵多国(相当于今斯瓦脱河两岸地区),此处有信徒起塔纪念。从此东下,走了五天,到了犍陀卫国,其故地在今斯瓦脱河注入喀布尔河附近地带。国人多小乘学。有佛以眼施人的遗迹。是古代阿育王子法益统治之处。
自此东行七日,到了竺刹尸罗国,相当于今巴基斯坦北部拉瓦尔品第西北的沙汉台里地区。佛为菩萨时,在这里以头施人,投身饲虎,这两处都起了大塔。从犍陀卫国南行四日,到了弗楼沙国,故址在今巴基斯坦之白沙瓦。公元一二世纪的贵霜王迦腻邑迦曾统治此地。这里有大塔,有佛钵。
跟随法显的慧景和尚到了那竭国后就生病了,道整则陪他暂住。慧达一个人去到了弗楼沙国,与法显和尚他们会面。弗楼沙国是北天竺的佛教中心,慧达、宝云和僧景在这里了参访了佛迹以后便返回了中国,慧应在这里的佛钵寺中病逝了。
在贵霜帝国的昔日重镇佛楼沙,法显和尚目睹了当年帝国修建的宏伟寺院和庄严佛塔。虽然当年的帝都迦毕试已经萎缩成地区小邦,但这些佛寺里依旧有当年的佛钵。无论贫富,来客都会用谷物或者鲜花将它填满。当年强国的灰飞烟灭,也令法显感慨世事的多变和人间无常。
法显和尚西行十六由延,到了那竭国界醯罗城。由延,印度长度名。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的说法,是“圣王一日单行”。但是并不固定,有四十里、三十里、十六里等说。醯罗城,今贾拉拉巴德城南之醯达村。这里有如来佛顶骨精舍。这个精舍名声广播,《洛阳伽蓝记》、《大唐西域记》卷二等都有记载。从此北行一由延,来到那揭国城,故址在今贾拉拉巴德城西。这里有菩萨以五茎花供养定光佛处。城中还有佛齿塔。城东北有佛锡杖精舍。城南有佛留影处。
与慧景、道整会合后,三人一起南渡贾拉拉巴德和白沙瓦以西的小雪山(即阿富汗的苏纳曼山。梵语中是对“大雪山”即喜马拉雅山而言)。此山也是冬夏积雪,三人爬到山的北阴,突然遇到寒风骤起,慧景受不住寒流的袭击被冻死了,法显抚摸着慧景的尸体,无限感慨地哭着说:“取经的愿望未实现,你却早死了,命也奈何!”然后与道整奋然前行,翻过小雪山。
过岭以后,南到罗夷国。有三千和尚,大小乘都有。法显在这里夏坐,这是他西行后第五年,公元403 年。
同年,公元403年(晋安帝元兴二年),桓玄到了建康,任太尉,并诛杀了开府仪同三司、都督十六州军事兼征讨(桓玄)大都督的司马元显,自居为相国,声势煊赫,震动朝野。
陶渊明是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在公元403年所作的诗,占了其一生诗作的六分之一强,表达了其归隐的强烈欲望,结合陶渊明一生的主要经历,便可知其归隐的主要原因乃是晋室情结,而他决定归隐的年份即此年。
公元403年秋七月,南凉王秃发褥檀(时秃发鹿利孤已死弟褥檀继位于乐都),与蒙逊共出兵攻吕隆。隆以境内饥穷,念姑臧终不能保,乃请降于都于长安的后秦主姚兴。姚兴派尚书左仆射齐难等率四万余众援助吕隆,八月抵姑臧,隆素车白马投降。褥檀撤退,蒙逊则与齐难结盟休兵。
(东晋元兴二年)高句丽占领今辽阳部分地区,在襄平城东60华里今城门口村东山,以石筑城。城址两面环山,一面临河,是为今辽东着名燕州城。
这一年,法显和尚南下,行走十日,到了跋那国,今巴基斯坦北部之邦努(bannu)。这里有三千小乘僧。从此东行三日,复渡新头河,到了毗荼,今旁遮普。佛法兴盛,大小乘都有。当地土邦王侯在得知他们来自遥远的秦地后,十分赞扬他们的求法的精神。于是对僧团慷慨解囊,支持他们继续求学。
从此东南行,法显和尚经过了很多寺院,进入了中天竺。他得以近距离观察当地社会,发现恒河流域的气候更加温暖湿润。这里的王侯也不用重刑,最重的叛逆罪仅仅是断右手。当地僧人还可以接受民间或王侯赠地,所以形成了几乎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法显甚至提到,本地人不吃葱和蒜,国人也几乎不杀生。但全部社会成员都鄙视那些最低级的旃陀罗,几乎将他们视为瘟神,避免和他们发生包括影子交错在内的接触。中天竺的僧人也热情款待法显,递来衣钵、涂抹脚油,还奉上酥油果茶。最后根据法显和尚的辈分为他安排僧房。
先到摩头罗国,即今印度北方邦之马土腊。遥捕那河流经此处,即今之朱木拿河。河边左右有二十僧伽蓝,可有三千僧。
从此东南行十八由延,到了僧伽拖国,即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四之劫比他。至于相当于当代什么地方,学者间意见有分歧,总之是在今北方邦西部。此地佛教遗迹颇多,有佛上忉利天为母亲说法处。下来时,地上化出三道宝阶,后来又没于地,余有七级现,阿育王于其上起精舍。佛在天上受天食,身作天香,于此处沐浴,浴室犹在。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塔。此处有僧尼千人,杂大小乘学。这里有一个白耳龙。《佑录》也记载了这一件事,称之为迦施国,但是次序有些混乱。寺北五十由延有火境寺。别有佛塔,鬼神常来洒扫,不须人工。有一僧伽蓝,可六七百僧。法显住龙精舍夏坐,这是他西行第六年的夏坐,时为晋元兴三年( 404年)。
晋元兴三年,同年,东晋将领桓玄废晋安帝自立为帝,建立桓楚政权,但仅维持百余日即被刘裕联合各方势力击败,晋安帝复位。刘裕在此过程中崛起,为日后建立南朝宋奠定基础。
晋穆帝司马聃皇后去世,中国北方高句丽部族兴起,于晋安帝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占据辽东,改襄平(古辽阳)为辽东城。
傉檀继位初期,于元兴三年(公元404年)用谋略获得了姑臧。至这一年十一月,他把都城从乐都迁至姑臧。秃发傉檀进入姑臧是南凉政权的鼎盛时期。
魏道武帝天赐二年(公元404年),西凉迁都酒泉(今甘肃省酒泉市),置西海郡,领居延县(辖今额济纳河流域)。
东晋安帝元兴三年十月(公元404年),农民起义领袖卢循由晋安(今福建南安)泛海攻占广州城。
公元404年,倭军被高句丽打败。
公元404年,北魏道五帝拓跋珪铸“天兴七年”,金币,折二,隶书。
公元404年11月,天竺(今印度)名僧鸠摩罗什来到后秦都城长安。
当桓玄已死、刘裕的大军尚未进入江陵之时,“楚国”已名存实亡。
桓玄的堂兄桓谦把国玺奉还晋安帝,请他正式复位,“还政于晋”。桓谦被任命为侍中、卫将军,加江、豫二州刺史;桓玄的侄子桓振为荆州刺史。元兴四年(公元404年)正月,桓振挟持晋安帝至江津(故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南),提出以割江、荆二州为条件,奉还天子。刘裕不予理睬,将桓振打败。三月,晋安帝返回建康复位。
当时在印度的法显和尚夏坐完毕,东南行七由延,到了罽饶夷城,即《大唐西域记》卷五之羯若鞠阇国曲女城,今之北方邦卡瑙季城。有二僧伽蓝,尽小乘学。从此东南行十由延,到了沙只大国,即今北方邦中部之阿约底。有佛嚼杨枝长出来的大树。
从此北行八由延,到了拘萨罗国舍卫城,今北方邦北部腊普提河南岸之沙海脱—马海脱。这里佛教遗迹很多:有大爱道故精舍、须达长者井壁、鸯掘魔得道、般泥洹、烧身处。出城南门千二百步,有须达精舍,即所谓只洹精舍。传说释迦牟尼生前在这里居住和说法时间最长,这里的僧人对法显不远万里来此求法,深表钦佩。《佛国记》载:“彼众僧叹曰:奇哉,边地之人乃能求法至此。自相谓言:我等诸师,和上相承,未见 汉道人来到此地也。”
这里有牛头栴檀佛像。精舍西北四里有榛,名曰得眼。精舍东北六七里,有毗舍佉母精舍。只洹精舍大院落有二门,一东向,一北向,这里就是须达长者布金满园买地之处。出东门,北行七十步,有外道女伪装怀孕谤佛处,又有调达生入地狱处。道东有外道天寺,名曰影覆,只能世尊精舍影映外道寺,而外道寺则决不能影映精舍。绕只洹精舍有九十八僧伽蓝,除一处外,都住有和尚。在中国有九十六种外道,各有徒众。《法显传》在这里有几句话:“调达亦有众在,供养过去三佛,唯不供养释迦文佛。”佛灭度后一千多年,似乎已经被他打倒在地的对手调达(提婆达多)居然还有徒众,不能不说是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
城西五十里,有一邑,名都维,有迦叶如来遗迹。东南行十二由延,到那毗伽邑,有拘楼秦佛遗迹。从此北行,不到一由延,有拘那舍牟尼佛遗迹。从此东行,不到一由延,到了迦维罗卫城,即《大唐西域记》卷六之劫比罗伐窣堵国,在今尼泊尔境内,与印度北方邦毗邻。这里是释迦牟尼诞生之地,古迹特多。佛传中少年所发生的许多事情都在这里留有痕迹。城东五十里有王园论民(蓝毗尼), 佛就在这里降生。论民在今尼泊尔境内腊明地。
法显和尚到的时候,此城已空荒颓败,白象、狮子横行。从佛生处东行五由延,到了蓝莫国,今尼泊尔达马里附近。这里有蓝莫塔,荒芜已久,原来没有僧人,群象以鼻取水洒地,折花供养。后来有道人还作沙弥,当今仍以沙弥为寺主。从此东行三由延,有太子遣还车匿塔。再东行四由延,有炭塔。
法显和尚复东行十二由延,到拘夷那竭城,即《大唐西域记》卷六之拘广那揭罗国。此城故址何在,学者意见分歧。很可能即在今尼泊尔南境小腊普提河和干达克河合流处之南。
城北双树间,希连河边,乃是释迦牟尼世尊般涅盘之处。因而在佛教史上成为着名胜地。从此东南行十二由延,到了诸犁车欲逐佛般泥洹处。自此东行五由延,到毗舍离国,即《大唐西域记》卷七之吠舍厘国,都城故址在今比哈尔邦北部木札法普尔地区之比沙尔。这里如来佛遗迹也特别多。有佛住处、阿难半身塔、庵婆罗女为佛起的塔,有庵婆罗园,有放弓仗塔,有毗舍离结集或七百结集的塔。从此东行四由延,到五河合口,有阿难尊者般涅盘塔。
度河南下一由延,到摩竭提国巴连弗邑(华氏城),即《大唐西域记》卷八、卷九之摩揭陀国,今比哈尔邦之巴特那。这里有一个大乘婆罗门子,名罗沃私婆迷,为国王所敬奉。据《佑录》卷十五《智猛传》智猛在法显后不久也来到华氏城,即巴连弗邑,在这里遇到一个“大智婆罗门”,名罗阅宗,从他家里得到《泥洹》胡本一部,又寻得《摩诃僧只律》一部及余经。罗沃私婆迷与罗阅宗是一个人。巴连弗邑是该国最大的城,人民富盛,每年行像,倾城参与。这里的居士、僧人会开设医药店,救治那些病苦之人。残疾和疾病患者都会得到照顾。这里原是阿育王都城,他的遗迹很多。从此东南行九由延,至一小孤石山,山头有石室。从此西南行一由延,到那罗聚落,是舍利弗本生村,有塔。从此西行一由延,至王舍新城。即《大唐西域记》卷九之易罗阇姞利呬城,故址在今印度东北部比哈尔邦西南的腊季吉尔。出城南四里,入谷到了沙王旧城。这里有不少佛教遗迹。再入谷,搏山东南上十五里,到耆阇崛山,这就是有名的灵鹫峰。从此南行三里,到一山,名鸡足,据说大迦叶大尊者至今在此山中住。
法显和尚又回到巴连弗邑。顺恒水西下十由延,到了旷野精舍。复顺恒水西行十二由延,到了迦尸国波罗城,即《大唐西域记》卷七之婆罗斯,今印度北方邦之瓦拉纳西,《佑录》称之为迦施国。这里佛教遗迹也很多。有名的鹿野苑精舍,是佛初转法轮的地方,就在这里。此外还有弥勒受记处,翳罗钵龙精舍,《佑录》中的白耳龙就是这一条龙。自鹿野苑精舍西北行十三由延,到拘晱弥国,即《大唐西域记》卷五之赏弥,今北方邦南部阿拉哈巴德西南之柯散。
从此南行二百由延,有达嚫国,即平常所谓南萨罗国,相当今印度中都马哈纳迪河及哥达瓦里河上游一带地区。这里有伽叶佛僧伽蓝。但是,此国道路艰难,法显没有能亲身去,只是听本地人说到,故记入《法显传》中。法显又回到巴连弗邑,亲自抄写戒律。因为北天竺诸国皆师师口传,无本可写,不得不躬亲抄写了。他特别注意采撷各地的民俗和宗教传说,为复原中古时代的印度文化传统提供重要材料。他在这里住了三年,按时间推算应该是法显西行后的第七年——第九年,即义熙元年到三年(405年—407年)。
法显和尚在巴连弗邑学习梵书梵语,抄写了经律,收集了《摩诃僧祗律》、《萨婆多部钞律》、《杂阿毗昙心》、《方等般泥洹经》、《綖经》、《摩诃僧祗阿毗昙》等六部佛教经典。道整在巴连弗邑十分仰慕人家有沙门法则和众僧威仪,追叹故乡僧律残缺,发誓留住这里不回国了。
405年是中国农历乙巳年(蛇年),东晋义熙元年,同时为后燕光始五年、北魏天赐二年等多政权并立纪年。此年东亚局势动荡,政权更迭频繁,西域与中原文化交流密切。
东晋境内,益州将领谯纵因兵变割据四川,自称成都王并向后秦称臣,屡袭荆楚。西域高僧鸠摩罗什于长安完成《大智度论》的翻译,推动了佛教传播。顾恺之逝世,其绘画成就被后世尊为“画祖”。云南《爨宝子碑》立碑,呈现隶楷过渡字体特征。北魏拓跋珪派兵南下攻占相县,北方势力持续扩张。吐谷浑部遭西秦重创,树洛干继位后迁居莫何川复兴部族。
域外方面,西罗马帝国皇帝霍诺留颁布禁令,废止盛行数百年的角斗竞技。日本履中天皇于此年去世。同期慕容熙征高句丽未果,南燕慕容超通过政变继位,引发宗室矛盾。刘裕率军平定桓氏残余势力,逐步掌控东晋军政大权,为日后晋宋禅代奠定基础。
406年是东晋义熙二年,对应干支丙午年。该年在中国及欧洲均发生重要历史事件。中国境内,后秦册封秃发傉檀为凉州刺史,南燕内政动荡,北魏扩建平城;佛教领域,法显抵达尼泊尔,西域僧人鸠摩罗什译《妙法莲花经》,昙摩抑从斯里兰卡来华传教,陆静修整理道教典籍并创立三洞四辅分类法,彭州龙兴宝塔始建。
407年是中国农历丁未年(羊年),对应东晋义熙三年,同时为后燕、南燕、北燕、夏国等十六国政权年号更迭的重要节点。该年在欧亚大陆多区域发生重大政权变迁与军事冲突。后燕末帝慕容熙因暴政被杀,慕容云在冯跋支持下建立北燕政权(初称正始年号),标志着后燕24年统治终结。
同年,史载佛教经卷与佛塔首次传入西藏地区,为藏传佛教发展奠定基础。
法显和尚顺恒水东下十八由延,有瞻波大国,今比哈尔邦东部巴格耳普尔略西不远处。从此东行近五十由延,到多摩梨帝国,是海口,即《大唐西域记》卷十之耽摩栗底国,其首都故址在今印度西孟加拉邦西南之坦姆拉克(tamluk)。法显和尚在这里住了两年,写经及画像。此当为义熙四年及五年(408年、409年)。
公元408年,农历戊申年(猴年),是中国东晋义熙四年,亦是后秦弘始十年、北魏天赐五年、南燕太上四年等政权并立之年。该年南凉恢复使用年号,改元嘉平。刘裕以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入建康辅政,独揽东晋朝政大权。
南充人谯纵盘踞四川脱离东晋自称成都王,公元408年击败晋征蜀都督刘道规,向后秦姚兴称臣,封为蜀王,正式成为十六国时期蜀地国君。
同年,5月,后秦进攻胡夏、南凉,皆战败。 8月,东晋刘敬宣进攻西蜀,战败。 11月,秃发傉檀自称凉王。他是河西鲜卑人,鲜卑秃发部首领秃发思复鞬之子,南凉武王秃发乌孤、南凉康王秃发利鹿孤的弟弟,十六国时期南凉末代君主。
公元408年(东晋安帝义熙四年),今青州市境地震,井水外溢,女水(裙带河)干涸,河济冻合而渑水(北阳河)不结冰。
公元408年1月寒冻之时,徐萧天因镇压反民被授予荣誉勋章。
现存最早的扎染制品出土于新疆地区,为公元408年东晋时期的作品。
公元409年,刘裕率军北伐,一路由泗入淮,过关斩将,攻占山东临沂,占领广固,攻下南燕,西收巴蜀,出兵关中,消灭后秦,被封宋王,官至相国。
天赐六年(公元409年)10月13日,拓跋珪被其次子拓跋嗣杀害,时年39岁,葬于盛乐金陵,庙号太祖,谥宣武帝,后改谥道武帝。
公元409年10月17日,北魏拓跋嗣即位,追奉刘贵人为宣穆皇后。刘贵人为盛乐金陵祔葬皇后。原来被罢官回家的公卿们,全部被召集回来任用。并下诏任命长孙嵩、崔宏等8人为重臣,人称八公。王洛儿、车路头为散骑长侍。
北燕在公元409年发生政变,君主高云被手下人杀死,汉人将领冯跋借机平定内乱,自称天王。冯跋搞了一套汉人政权常搞的政策,把后燕时期的弊政废除,整顿吏治,发展农业,兴办学校,还和周边的外族部落和亲。北燕国内在冯跋初上台的几年中显出一番新气象,加上它的地理位置离中原争夺的焦点地区较远(不像南燕那样面对刘裕的北伐,首当其冲),于是实现了短暂的保境安民。
东晋灭亡南燕之战发生于东晋义熙五年(公元409年)四月十一日。晋将刘裕统率车、步、水、骑兵15万左右,北伐南燕,燕主慕容超以10万大军迎击,双方经10个月的激战,晋军于义熙六年(公元410年)二月,攻陷南燕京城广固,俘斩燕主慕容超,南燕灭亡。
关西在夏国建立后,域内所建一度多达六国。这其中,早在姚兴初年就被迫投降的西秦乞伏乾归,在世子乞伏炽磐的协助下,已恢复了元气。他眼瞧着姚兴对付北方的赫连勃勃和西方的秃发傉檀,有点应接不暇,便于公元409年在苑川一带(今甘肃榆中境内)自立,重建西秦。
公元409年,丹东地区全部被高句丽割剧。
东晋义熙五年( 409年)年底,法显和尚离开了多摩梨,搭乘商舶(商船),纵渡孟加拉湾,到达了狮子国。
师子国,《大唐西域记》卷十一称之为僧迦罗国,一意译,一音译,即今之斯里兰卡。据说这里原来没有人,后来商人贪图这里的宝石,于是遂成大国。这里有纪念佛来此化恶龙的大塔,有无畏山僧伽蓝;法显和尚经常思念遥远的祖国,又想着一开始的“巡礼团”,或留或亡,自己孤身一人,形影相吊,心里无限悲伤,某次他在无畏山精舍看到商人以一把中国的白绢团扇供佛,触物伤情,不觉潸然泪下。精舍有前王从印度中国取来的贝多树,有声名远扬的佛牙。在无畏精舍东四十里,有跋提精舍,有二千和尚。城南七里有摩诃毗诃罗精舍,和尚三千人。这里的国王笃信佛法,因此佛教非常兴盛。法显在这里听到天竺道人诵经,内容讲的是佛钵。他想写这一部经,但是道人说,只是口诵,因此没有能写成。法显在这里住了两年,当为义熙六年及七年(410年、411年),求得了《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以及《杂藏》等四部经典。
公元410年:
2月,东晋刘裕灭南燕,杀慕容超(亡国十一)。东晋收复山东半岛。
3月,东晋广州刺史卢循造反,卢循进攻何无忌于鄱阳湖,何无忌战死。
5月,南凉三攻北凉,战败,放弃姑臧。卢循击败刘毅,包围建康。
7月,卢循撤离建康,被刘裕追击。
8月,卢循徐道覆进攻荆州,被东晋刘道规、檀道济击败。
11月,晋军占领广州。
公元411年,农历辛亥年,在东晋为义熙七年,同时期并存后秦(弘始十三年)、北魏(永兴三年)、北凉(永安十一年)等多个政权年号。该年处于中国南北朝分裂前期,各方势力割据混战。
东晋将领刘裕还师建康,升任太尉并调整军政机构。后秦内部权争激烈,姚弼试图夺权未果;夏王赫连勃勃攻占安定等地,并得王买德为军师。南凉与北凉反复争夺姑臧、乐都,傉檀因军事冒进屡遭挫败。卢循起义军败退至交州,被刺史杜慧度击败,卢循自尽。北燕慕容跋推行劝农减赋政策,并与柔然联姻以巩固边疆。西秦乾归扩张势力,迁徙部众并攻占秦略阳、南平等地。
东晋义熙七年( 411年)八月,法显和尚完成了取经求法的任务,坐上商人的载有200人的印度式大舶,循海东归。舶行不久,即遇暴风,船破水入。商人为减轻船只载重,险些要丢掉法显的佛像和佛经。幸遇一岛,补好漏处又前行。就这样,在危难中漂泊了一百多天,甚至一度被海盗盯上,终于到达了耶婆提国(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一说爪哇岛)。法显在这里住了五个月,又转乘另一条商船向广州进发。不料行程中又遇大风,船失方向,随风飘流。风浪中,法显被印度教徒视为不详,险些再次被抛入大海。这时一位同行的汉地商贾、也是资助过法显的友人恐吓印度教徒表示,如果敢于残害汉地人士,他就会告发船主的杀人行径。这才帮法显和尚逃过劫难。
正在船上粮水将尽之时,忽然到了岸边,船上各人虽知己到汉地,但不知道到了汉地的哪一处,有人认为己过广州,也有人认为尚未过广州。法显于是上岸询问猎人,方知这里是青州长广郡(山东即墨)的劳山。青州长广郡太守李嶷听到法显从海外取经归来的消息,立即亲自赶到海边迎接。时为东晋义熙八年( 412年)七月十四日。法显和尚六十五岁时出游,前后共走了三十余国,历经十三年,回到中国的时候已经是七十八岁了。
在这十三年中,法显和尚跋山涉水,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辛。正如他后来所说的:“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
法显和尚在山东半岛登陆后,旋即经彭城、京口(江苏镇江),次年到了建康(今南京)。在道场寺同佛陀跋陀罗、宝云等译出《摩诃僧祗律》40卷,《僧祗比丘戒本》1卷, 《僧祗比丘尼戒本》1卷, 《大般泥洹经》6卷, 《杂藏经》1卷。到了义熙十年(414年),他写出远赴天竺的旅行经过——《佛国记》,两年后增补为流传至当代的《法显传》。现存较早的版本是宋代藏本。
他在建康道场寺住了五年后,又来到荆州(湖北江陵)辛寺,元熙二年,终老于此,卒时八十六岁,一作八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