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黉舍近事有感
黉门异事又频传,
女舍混居越界限。
旧忆岱岳陪读丑,
今见山城宿规颠。
折腰但求异域誉,
弃礼甘献自家妍。
莫问尊严何处去,
媚外风潮正漫天!
赏析:
在当今社会,高校本应是知识的殿堂、思想的熔炉,肩负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任。然而,近期高校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如重庆理工大学黑人留学生混住女生宿舍楼,以及早年山东大学安排异性学生陪读留学生等,实在令人咋舌,不由得让人以诗为载体,抒发心中的愤懑与思考。
从时政角度看,这些事件反映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教育国际化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引留学生来华学习,本有助于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部分高校却出现了偏差。为了追求所谓的国际化指标,盲目地给予留学生超国民待遇,甚至不惜打破常规的管理秩序,忽视了本校学生的权益和感受。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学校的声誉,也引发了社会公众对教育公平性的质疑。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过度倾斜于留学生,无疑是对本土学生的不公平对待,长此以往,可能会影响到社会对教育的信任,阻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再从文学赏析的角度,这首诗与唐诗宋词的批判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唐诗中,像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以强烈的对比,深刻地批判了社会的贫富悬殊和不公,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而本诗中的“折腰但求异域誉,弃礼甘献自家妍”,同样是对部分高校为求国际声誉而不顾尊严与规则行为的有力批判。以“折腰”形象地描绘出那种谄媚的姿态,为了迎合外界的赞誉,不惜放弃自身应有的原则和礼仪,将自身美好的东西毫无保留地奉上,只为换取所谓的国际认可,这是何等的可悲。
宋词里,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在本诗里,“莫问尊严何处去,媚外风潮正漫天”表达的是对高校教育尊严缺失的痛心和对这种盲目媚外风气盛行的无奈与愤慨。尊严,本是高校应坚守的底线,是教育的灵魂所在,可如今在媚外风潮的席卷下,似乎已渐渐迷失。这种风潮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高校自身政绩观的偏差,也有对国际教育交流的错误理解。但无论如何,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高校应重新审视自身的行为,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国际交流观念。在追求国际化的同时,要坚守教育的本质和尊严,确保教育公平,做到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我国教育的质量和国际影响力,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又不失民族自信的优秀人才,让高校重新成为充满正气与希望的知识摇篮 ,而不是陷入争议与批评的漩涡,让教育的尊严得以重拾,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亮每一个学子的求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