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缠缠绵绵下了整三日,平安村的土路被泡得发胀,踩上去能陷下半只鞋。村西头那棵老槐树像是被抽去了筋骨,满地碎金似的叶子铺了半尺厚,风过时簌簌作响,倒像是谁在低声絮语。我站在堂屋的木门后,指节无意识地摩挲着门框上那道浅痕——那是小默小时候换牙,非要用新掉的门牙在木头上刻记号,结果崩得眼泪直流,还是雅溪用红糖膏才哄住他。
灶间的火光从门缝里挤出来,在青砖地上投下晃动的菱形光斑。雅溪正蹲在灶台前添柴,蓝布围裙的边角沾了点烟灰,鬓角新添的白发被火光染成暖融融的金色,细看却又像落了层薄霜,藏着些不肯说的辛苦。我这双眼睛去年在工地上被碎砖砸过,看东西总有些模糊,可看她的时候,倒比年轻时还清亮些。
砂锅在灶上咕嘟作响,当归混着羊肉的醇厚香气漫过来,钻进每个毛孔里。刚能挪步就老想往外跑,雅溪往灶膛里塞了把松针,火星子噼啪溅出来,在地上跳了几跳就灭了,这汤得炖够两个时辰,你那腿受了寒,就得靠这慢慢焐。
我扶着门框慢慢挪过去,木门轴一声叹,像是跟了我几十年的老伙计在应和。小默这孩子,倒还记得村里的事。灶台上摆着个掉了漆的搪瓷缸,里面插着支铅笔,旁边压着张皱巴巴的打印纸,是小默发过来的设计图。我眯着眼瞅那图纸,气派的门楼画得挺像样,玻璃幕墙在图上闪闪发亮,倒像是把城里的楼搬来了。
他打小就跟着你在工地转,雅溪用锅铲轻轻敲了敲锅沿,汤汁溅起几滴在灶面上,你忘了?那年修村小学,他才十岁,蹲在沙堆上用树枝画教室,说要给念溪留个靠窗的位置。
我这才注意到图纸角落有行小字,铅笔写的,有点歪:此处保留老槐树,设休息区,配石凳。字迹倒跟他小时候作业本上的很像,末尾总爱带个小小的钩。心口忽然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下,闷闷的,又有点暖。
去年秋天也是这样的雨天,小默带着设计院的同事来村里勘址,穿件深蓝色冲锋衣,裤脚沾着泥。我拄着拐在老槐树下等他,树洞里积了水,倒映着灰蒙蒙的天。爸,这树...他刚开口就被我打断了,当年你爷爷在这儿给人算过命,后来生产队在树下记工分,你妈嫁过来那天,我就在这树上挂的红绸子。
他没再说什么,就蹲在我旁边,用手量树干的周长,又抬头数枝桠。雨珠顺着他的帽檐往下滴,在地上砸出小小的坑。我小时候爬这树摔断过胳膊,我忽然说,你奶奶拿笤帚追着我打,绕着树跑了三圈,最后自己笑倒在草垛上。小默低头笑了,手指在手机屏幕上划了划,我记着呢,你还说那回摔下来,兜里的槐花蜜都洒了,心疼了好几天。
灶上的汤越发香了,雅溪掀开锅盖,白汽腾地涌出来,模糊了她眼角的细纹。刚才念溪在幼儿园打电话,她用勺子搅了搅锅里的肉,说老师让画我家的故事,她画了咱四口人在槐树下吃饭,还给你画了个梯子。
画我拄拐还不够,还得加个梯子?我忍不住笑,喉咙里却有点发紧。
才不,雅溪把锅盖盖回去,转身时围裙擦过灶台,带下来半块干硬的玉米饼,她说爷爷以前能爬到最高的枝桠上摘槐花,现在有梯子帮忙,肯定还能摘到最大的那串。
暮色漫进窗棂时,雨总算停了。西天裂开道口子,漏出点橘红色的光,把老槐树的影子拉得老长,像条摊开的旧毯子。雅溪扶着我往村口走,脚下的落叶吸饱了水,踩上去软乎乎的,像踩在多年前的棉被上。
文化礼堂的地基已经垒到半人高,几个工人披着塑料布在捆钢筋,铁丝剪断的声音响,在湿漉漉的空气里传得很远。陈叔来啦?瓦工老李直起腰,手里的抹子在砖缝上刮了刮,您看这树,我们特意用竹篱笆围起来了,连落叶都没敢扫。
我挥挥手,目光落在老槐树上。树干上缠着圈红绸子,是村里娶媳妇时常用的那种,红得发亮,风一吹就飘起来,像给老人系了条新围巾。篱笆上还别着块木牌,用红漆写着保护古树,字是村小学王老师写的,笔锋圆圆的,倒像念溪的字迹。
前儿个念溪来这儿,非要把她的小红花贴在牌上,雅溪忽然说,说这样树爷爷就知道,它也是好孩子。
我慢慢松开她的手,试着往前挪步。右腿还有点麻,像踩着团棉花,可每一步都踩得实实在在。一步,两步,三步...篱笆外的野菊开得正旺,黄灿灿的,沾着雨珠,倒像是谁撒了把星星在草丛里。
你还记得不,雅溪的声音在身后响起来,带着点水汽,刚嫁过来那年,你在这树下搭了个凉棚,夏天总把饭桌搬到这儿。小默那时候刚会坐,总爱抓着槐花往嘴里塞,你就举着他摘最顶上的花,说那儿的最甜。
我停下脚步,望着老槐树的枝桠。最高的那根横枝伸向西南,枝桠上还留着个小小的树疤——那是三十年前我为了给雅溪摘槐花,失足摔下来时蹭掉的。当时她吓得脸都白了,抱着我直掉泪,后来却总拿这事儿打趣,说我是为花折腰的憨子。
晚风带着泥土的腥气漫过来,混着远处稻田的清香。老槐树的叶子沙沙响,像是有无数双手在轻轻鼓掌。我忽然想起那年冬天,雅溪生念溪时难产,村里的路被大雪封了,是我背着接生婆,深一脚浅一脚踩过没膝的雪。路过老槐树下时,接生婆忽然说:这树有灵性,你们在这儿歇歇,保准母子平安。
如今想来,倒像是这树真的在护着我们。我摔断腿那阵,躺在炕上不能动,夜里总听见窗外有动静,后来才知道,是雅溪怕我胡思乱想,披着棉袄在老槐树下守着,说树在,家就在。
远处的工地上,灯一盏盏亮了起来。塔吊的探照灯扫过夜空,把老槐树的影子投在刚砌好的墙基上,像幅流动的水墨画。设计院的人说,雅溪走到我身边,声音轻轻的,礼堂的梁要用咱村后山的松木,门窗要请老木匠做,雕上玉米、麦穗啥的。
我点点头,看见地基边堆着些老物件:有王大爷家不用的石碾子,李婶嫁过来时陪嫁的木箱,还有我当年在工地画图纸用的木板,上面还留着铅笔的划痕。这些东西蒙着层灰,却像藏着无数个故事,只等有人来听。
小默说,要在墙上嵌块玻璃柜,雅溪指着图纸上的一个方框,把你当年画的那些草图放进去。他还记得你画的村小学,说那是他见过最好看的房子。
我忽然想起来,那些草图其实都不算正经图纸。有时候是在烟盒背面画的,有时候是在孩子们用过的作业本反面,甚至有次在工地上,找不到纸,就直接画在了木板上。可雅溪都收着,用个铁皮盒子装起来,放在衣柜最底下,说这是咱家的念想。
月亮慢慢爬上来,给老槐树镀上层银边。树下的草叶上,雨珠反射着月光,像撒了满地的碎钻。我牵着雅溪的手,慢慢往回走。她的手有点糙,指关节因为常年做家务有点变形,可握在手里,比任何东西都让人踏实。
等礼堂建好了,我忽然说,咱在槐树下摆桌酒席,请全村人来吃。
好啊,雅溪笑了,眼角的皱纹像盛开的花,让念溪给大家唱她新学的《穆桂英挂帅》,小默负责拍照,我给你蒸你最爱吃的槐花糕。
远远地,能听见村里传来的狗叫声,还有谁家的电视在放戏曲,咿咿呀呀的,像是从很远的地方飘来。老槐树在身后轻轻摇晃,像是在跟我们道别。我知道,用不了多久,这里会更热闹:戏台子上会有锣鼓响,孩子们会在院子里追逐打闹,老人们会坐在石凳上晒太阳,说着过去的故事。
就像这棵老槐树,一年又一年,看着叶子绿了又黄,看着村里的人来了又去,却始终扎根在这片土地上,默默守护着这里的日升月落,柴米油盐。
我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腿,虽然还有点不利索,可每一步都走得稳稳的。雅溪的手在我掌心里,暖暖的。月光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交叠在一起,像年轻时那样,再也分不开。
这大概就是日子该有的样子——不用轰轰烈烈,只要踏踏实实,像老槐树那样,把根扎在土里,向着阳光,慢慢生长。一年,又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