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内阁会议室里,政府高层的手指反复摩挲着亚速尔群岛的地图,桌上摊着一份文件 —— 华盛顿的 “安全警告函”,字里行间满是威胁。
一周的时间,里斯本的左右摇摆早已成了笑话。既想靠拉卡的制衡华盛顿在大西洋的影响力,又不敢彻底得罪华盛顿,怕对方里斯本进行毁灭性打击。
可现实是,拉卡的双航母撤了,留下的 4 艘护卫舰成了 “象征性存在”,而华盛顿的铁拳头,已经砸到了家门口。
内阁会议开了三个小时,争吵声快掀翻屋顶。军方高层拍着桌子大喊:“我们得明确站边!拉卡已经撤了航母,再不妥协,里斯本将被打烂!”
外交官却反驳:“跟华盛顿走?我们好不容易有摆脱控制的希望,难道就这么放弃?”
内阁经济官员低着头,看着数据皱眉。
“我们没得选,只能站队拉卡一方,华盛顿虽然会制裁,但我们背靠欧盟,想制裁我们也没那么容易,但拉卡就不一样了,能源方面……”
政府高层看着双方争执,头痛欲裂。但双方各自陈情利害关系,都有些道理。
他很清楚,这个问题最本质的原因就是来自于两强都在撤梯子,里斯本才会被架在火上烤。
在里斯本犹犹豫豫,还在拖延时间的时候,华盛顿的耐心没有了。
他们很清楚,时间不在他们一边,一旦拉卡的双航母战斗群完成维修,再次进入大西洋……
当地时间凌晨 3 点,美空军从怀俄明州的沃伦空军基地试射了一枚 “民兵3” 洲际弹道导弹,弹头落点精准命中太平洋夸贾林环礁靶场。
随后,华盛顿外交官在记者发布会上 “轻描淡写”:“这只是常规测试,旨在验证导弹的可靠性。”
还没等里斯本在流氓的威胁中缓过劲,第二天下午,美海军 “俄亥俄” 级战略核潜艇又在大西洋中部试射了一枚潜射弹道导弹,尾焰在海面上划出刺眼的光带,被路过的商船拍了下来。
里斯本《新闻日报》的头版标题透着恐慌:“大西洋的导弹轰鸣:是警告,还是前奏?”
街头的民众开始囤积物资,超市的瓶装水货架半天就空了。
刚刚达到顶点的民意,快速的下滑着。
然而,真正的压力是来自那支去而复返的航母战斗群。
“艾森豪威尔” 号航母战斗群掩护着 “卡尔文森” 号航母穿过佛罗里达海峡,进入加勒比海 ,便再次掉头。
……
亚速尔群岛内陆的隐蔽阵地里,拉卡的雷达操作员紧盯着屏幕 —— 天波雷达正与侦察卫星传来的模糊图像叠加,在海图上勾勒出 “艾森豪威尔” 号航母战斗群的大致轮廓。
尽管屏幕上的光点仍在不断漂移,定位误差超过 15 公里,但指挥中心的红色发射指令已下达:“三个区域,每区一个营,首轮齐射!”
3个营12辆东风 - 21d 发射车从伪装网下驶出,液压支架在碎石地上撑起导弹,弹体缓缓竖起时,卫星修正数据通过加密链路最后一次注入。
随着 “点火” 指令落地,12 枚导弹拖着橘红色尾焰刺破云层,在 1300 公里外的大西洋上空划出抛物线 —— 拉卡联合指挥部很清楚,受限于定位手段(天波雷达的反截获干扰、卫星过顶间隔长),加上美军各种电子战手段,单枚导弹的命中概率不足10%,唯有靠多区域覆盖,才能让概率的天平向 “威胁” 倾斜。
东风 - 21d 导弹在大气层边缘滑翔时,宙斯盾系统率先报警。
SpY-1d雷达捕捉到 12个高速目标,“标准3” 反导导弹立即从垂直发射系统升空,在天际线处炸开一朵朵拦截云。
但从拦截效果来说,属于纯安慰性质。
但美军航母战斗群也不是毫无还手之力,其电子战系统体系对东风21d的打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AN\/ALq-218V战术接收机可实时截获天波雷达的发射信号,通过长基线干涉测量法精确测定雷达位置。
随后,AN\/ALq-99 吊舱自动追踪雷达的跳频图谱,以跟踪 - 瞄准式干扰将干扰能量集中于雷达工作频率,形成 “电磁黑洞”,进一步扰乱天波雷达的定位。
与之配合的咆哮者战机则通过人工电离层扰动间接影响天波雷达的探测效能。
天波雷达的电离层反射依赖F2 层电子密度的均匀性,多架咆哮者战机发射接近电离层等离子体频率的 3-10mhz 信号,通过欧姆加热效应使局部电离层电子温度升高。
这种加热会导致电子密度下降 10%-30%,形成 “电离层空洞”,使雷达信号在反射时发生散射或折射路径畸变。
四架咆哮者战机通过协同分工,扰乱天波雷达的定位追踪,并通过AN\/ALq-99 战术干扰吊舱,对东风21d的oth-b进行干扰,同时展开对卫星导航系统实施定向干扰,进一步加大导弹的误差。
而伯克级驱逐舰配备的AN\/SLq-32系统,针对东风 21d 末端制导,发射距离欺骗干扰,在雷达图像中制造多个虚假航母目标,使导弹偏离真实航向。
一连串的电子战体系化作战,极大的干扰了东风21d对靶区的精度定位,而天波雷达的致盲,让导弹缺乏实时对航母战斗群位置的监控。
与此同时,艾森豪威尔号开始战术机动,采取Z 字形航线,并释放mk234Nulka 智能诱饵,模拟航母的雷达反射信号。
此时,拉卡的 “多区域覆盖” 战术此刻显现效果:12 枚导弹分三路扑向航母战斗群的前、中、后三个海域,确保有一组导弹在末端攻击前,可以打入靶区。
虽然美军电子战系统很花哨,但拉卡玩的是概率攻击,而不是精准攻击。
导弹在最后一次修正弹道后,直接锁死各自的落点。
这样虽然没有了末端精度,但可以保障落点协同,不被干扰。
最终,10枚导弹因偏差过大坠入海中,另外2枚导弹在 “艾森豪威尔” 号右舷2公里处爆炸,近失弹的冲击波掀起数十米高的巨浪,把舰队指挥官哈尔西吓出一身冷汗。
……
拉卡亚速尔联合指挥中心,参谋长按灭烟头,指着海图上美军舰队笑道。
“没事,打不中也可以。咱们也不差钱,导弹管够!”
“我命令:六个营轮换打击,我们玩‘概率轰炸’!”
首轮打击后仅40分钟,拉卡军调整了东风21的发射参数,扩大了打击识别目标范围,再次动用三个营齐射12 枚东风21d。
这一次,导弹的弹着点向航母战斗群的核心区域偏移 —— 尽管仍有 8 枚偏差超过10公里,但一组导弹的红外模块在末端识别了伯克级驱逐舰特征后,微调落点,死死锁定了发射强电子干扰的 “伯克” 级驱逐舰 “法拉格特” 号。
结果,两枚导弹命中目标,一枚击穿了舰艏的甲板,摧毁了锚机系统;另一枚在直升机库附近爆炸。
大材小用的攻击,直接撕碎了法拉格特号驱逐舰。
美军的焦虑在第二轮打击后达到顶峰。
“艾森豪威尔” 号的舰长哈尔西愤怒不已,但没有任何办法。
航母战斗群虽然可以用战斧导弹进行反击,但这只适合打大型固定目标。完全没办法打击高机动性的反舰导弹发射车。
当第三轮 12 枚东风 - 21d 升空时,美军的心理防线彻底垮了。
这一轮虽无直接命中,但一枚导弹的残骸擦过 “艾森豪威尔” 号的舰岛,碎片击中了雷达天线。
这种概率游戏,让美军心惊胆颤。
此时,海军作战部传来指令:“避免核心航母失能,立即向后方转移,脱离东风 - 21d的射程。”
夕阳西下时,“艾森豪威尔” 号航母战斗群开始转向,以 28 节的高速后撤退。
拉卡联合指挥部的雷达上,美军舰队的信号逐渐远去,指挥中心里没有欢呼,只有一种 “以弱搏强” 的冷静。
他们没能击沉航母,甚至没能造成致命伤,但用 “低命中率 + 高饱和” 的组合,戳中了美军的核心软肋 ——“承受不起关键装备失能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