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暮春时节,成都宣华宫摩珂池上,点起了河灯,入夜之后,河面笼着淡淡的白雾,把河上的点点火光朦胧起来,映照着天空中的星光,真是美轮美奂。
寝宫门口,贴着的“桃符”还没有撤下去,那是孟昶亲笔题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贺长春。”
对于这个桃符,孟昶本人表示很满意,所以就一直贴在了那里。
当日新年,他让朝中的翰林学士们题写“桃符”,可是学士们写得没有一个让他满意的。
郁闷之下,他干脆自己写。
现在是戌时,后世大概晚上八点,古代百姓讲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可是这不包括贵族在内,他们的夜生活在这时刚刚开始。
摩珂池上白雾被一团黑影破开,仔细看去,那是一条画舫,船身四周船刻着浮雕祥云,船身极大,长约三丈有余。
船上飞檐翘角、玲珑精致的四角亭子,渐渐从白雾中显露了身形,美人靠、盘龙柱、彩画........一一出现。
龙柱上的浮雕盘龙和祥云一层扣着一层,层层错落有致,雕刻精细到盘龙身上的每一个鳞片都细细可数,好一艘皇家画舫。
画舫舱中,皇帝孟昶身着蜀锦制成的月白长袍,袖口绣着摩珂池畔的芙蓉花——这是他亲自设计的纹样,号为‘醉芙蓉’,衣服上的花瓣,随光线变幻着色泽。
他端着一杯酒,看着下首一个美貌宫装女子,满面微笑与宠溺。
那女子轻拨琵琶,檀口微张,唱了起来:“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一点月窥人,倚枕钗横云鬓乱。起来琼户启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
一曲终了,孟昶大声赞叹:“妃子唱得好曲.......”
这是孟昶亲自给花蕊夫人填的词,写得极凄美、极含蓄、极有层次,流露着真挚的感情,也展现了完整的人性,可是这样一首词,对于国家来说,恐怕不是什么好事。
花蕊夫人放下琵琶,款款走来,倒了一杯酒,亲手喂着孟昶喝下去,一时间画舫内气氛到达了高潮,香气掩映,乐曲靡靡。
画舫缓缓向前,几只水鸟被惊,“扑啦啦”拍着翅膀飞起。
一场欢宴直至午夜方休,画舫靠岸,孟昶和花蕊夫人互相搀扶着上了岸,面前就是一座摩珂池中岛上一座宫殿,名为“瑶光殿”
两人进了殿里,也不去睡觉,反而坐于水榭之中,春风吹来,惬意极了。
花蕊夫人依在孟昶身上,低声私语,不一会竟然躺在皇帝腿上,沉沉睡去。
孟昶轻轻抚摸着她柔顺的秀发,呆呆的看着,月光透过帘隙,花蕊夫人熟睡时,那钗横鬓乱的娇慵酣态,万分妩媚。
“陛下”外面有宦官轻声唤着。
孟昶做了个“嘘”的动作,把花蕊夫人轻轻放下,这才走出殿来,冷声问道:“什么事?”
这个宦官打乱了他和爱妃悠闲时光,让他很不满意。
宦官行了个礼,低着头说道:“孙遇、赵彦韬传来消息,北汉主已经奉表投降,北汉......已经亡了,中原天子已经下诏征蜀,二位大人请陛下早作准备”
其实徐灏做了中原天子,早晚会进攻西川,这一点孟昶是有心理准备的,但是有了心理准备不代表他知道怎么做,于是新年时候,他趁着赐宴的机会,问计于大臣。
宰相李昊是投降派,对后主孟昶说道:“臣观宋朝应天承运,气象非凡,与汉、周不同。上天早就厌倦分裂与战乱,统一天下,大概就在宋朝。陛下如果向宋朝称臣纳贡,也是保证三蜀安定的长久之计”
枢密使王昭远立即站出来反驳:“我西川路远沟深,有蜀道之险、山河之固,何必怕北兵?陛下难道愿意做阶下之囚?”
这王昭远是孤儿出身,十三岁时投靠东都僧人知諲为童子,后来机缘巧合被孟知祥看中,让他陪着当时还是太子的孟昶读书,孟昶继位后,他才爬上高位。
孟昶母亲常言昭远不可用,可惜孟昶不听。
这样一个没有上过战场,甚至不知战争为何物之人,担任了重要的枢密使,后果可想而知。
孟昶听了王昭远的话,这才开心起来,决定加强防御部署,顽抗到底了。
王昭远不主张向宋朝称臣,还想主动出击,以防别人说自己没有战功却突然升至枢密使这一高位,于是孟昶出主意,与北汉结好,再请北汉发兵南下,与后蜀南北夹击宋朝,这样可得关中地区。
孟昶对王昭远言听计从,派孙遇、赵彦韬、杨蠲(音涓)等人带着蜡丸藏书前往北汉,说已在褒州、汉州增兵,请北汉派兵南渡黄河,一同攻打宋朝。
没想到这几个人还没到北汉,就在洛阳被人抓住,孙遇见势不妙,跳窗逃走,找人送了信回成都,所以才有孟昶听到的消息。
闻听宋军来攻,孟昶拜王昭远为西南行营都统,赵崇韬为都监,韩保正为招讨使,李进为副招讨使,领兵三万御敌。
后蜀武备不修,孟昶命人搜罗成都周边,征发民夫、强拉壮丁,凑出三万人马,交给了王昭远。
又派宰相李昊等人在城外为王昭远大军饯行,弄得正式无比。
李昊递上酒来,王昭远接过饮尽,抹了一把嘴说道:“我这次出发,不止要击败敌人,还要当领此几万人,取中原易如反掌“
语气那叫一个激昂,不知道的,还得以为他有多厉害......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只见群山蜿蜒,起伏不定,就在这崇山峻岭之中,嘉陵江好似一柄巨剑,破开了山岭。
并冲击出一条谷地,在群山中形成可以通行的大路,这就是“金牛道”。
大军在山谷中拉出一条黑线,一个长须飘飘的大将,在众亲兵簇拥下,立于道旁,看着军队从谷中走过。
“父亲,照此速度,我们还有三日就能赶到兴州”杨业身边一个少年说道。
这是杨业的长子杨延昭,也就是后世评书演绎里那个“杨六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