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研院的实验室里,沈良正对着一台老式机床发愁。
这是他来到这里一个月后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缺乏精密加工设备。
“这台机床的精度根本达不到要求。”小王站在旁边摇头叹气,“误差超过0.1毫米,咱们设计的关键部件根本做不出来。”
沈良仔细观察着机床的构造,脑海中浮现出未来那些数控机床的影像。这些老设备虽然落后,但原理都是相通的。
“精度不够,咱们就想办法提高。”他蹲下身检查机床的导轨,“磨损确实严重,但还有救。”
陈工程师走过来,看见沈良在地上忙活,忍不住摇头:“小沈啊,这台机床都用了十几年了,早该淘汰了。上面申请新设备的报告打了好几次,都没批下来。”
“那就自己改造。”沈良站起身,拍拍手上的灰尘,“德国人能做出来的,咱们中国人也能。”
几个工程师面面相觑。改造老设备?这听起来就像是天方夜谭。
沈良没有理会大家的质疑,开始在纸上画起改造方案。他记得八十年代末期,国内就有工厂成功改造过类似的设备,虽然现在提前了几年,但技术原理并没有太大变化。
“你看,咱们可以在这里加装一套辅助定位系统。”他指着图纸解释,“用机械方式补偿磨损造成的误差。”
“这个想法...”陈工程师皱着眉头思考,“理论上可行,但是制造这些辅助部件同样需要精密加工啊。”
沈良笑了笑:“那就用土办法。我在钢铁厂的时候,师傅们有很多绝活。”
接下来的几天,沈良把大部分时间都泡在了机加工车间。那些老师傅们起初对这个年轻人不以为然,但很快就被他的手艺震惊了。
“这小伙子不简单啊。”车工老张看着沈良熟练地操作车床,“这手法,没个十几年功夫练不出来。”
沈良一边干活一边解释自己的改造思路。他没有透露自己来自未来的秘密,只是说在钢铁厂学过类似的技术。
“咱们先做几个样品试试效果。”他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如果可行,就全面推广。”
王教授也经常来车间查看进度。看见沈良亲自动手改造设备,他既欣慰又担心。
“小沈,你这样下去身体吃得消吗?”王教授关切地问,“项目很重要,但也要注意休息。”
“没事,王教授。”沈良抬起头,脸上满是油污,“我年轻,扛得住。再说,这些改造对项目很关键。”
两周后,改造完成的机床第一次试运行。车间里聚集了十几个人,大家都很紧张。
“精度测试开始。”小王拿着千分尺仔细测量加工出来的零件,“误差...0.02毫米!”
车间里爆发出一阵欢呼。陈工程师更是激动得话都说不出来了。
“这简直是奇迹!”他拍着沈良的肩膀,“你是怎么想到这个方案的?”
沈良只是笑笑没有多说。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
设备问题解决了,连铸机的核心部件终于可以制造了。但新的困难又出现了——材料。
“特殊钢材的采购遇到了问题。”负责采购的李工愁眉苦脸地向王教授汇报,“德国方面突然提高了价格,而且要求现金支付。”
会议室里的气氛顿时变得沉重。大家都明白,这是典型的技术封锁手段。
“他们这是故意刁难。”陈工程师气愤地说,“知道咱们急需这些材料,就坐地起价。”
沈良静静地听着大家的讨论,心里却在盘算另外的方案。在他的记忆中,国内在八十年代中期就开始了特殊钢材的研发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基础还是有的。
“王教授,咱们能不能自己研发?”他试探性地问。
“自己研发?”王教授苦笑,“小沈,特殊钢材的研发需要专门的设备和技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但咱们可以找国内的钢铁厂合作。”沈良继续说道,“我在钢铁厂工作过,知道他们的技术实力不容小觑。”
这个建议让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钟。大家都在思考这个方案的可行性。
“具体怎么合作?”王教授问。
沈良早就想好了计划:“咱们提供技术指导和配方,钢铁厂负责生产。成本肯定比进口便宜,而且不受外国人掣肘。”
“问题是配方。”陈工程师提出疑问,“咱们哪来的特殊钢材配方?”
这正是沈良等待的机会。他从包里拿出几张纸,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化学成分的配比。
“这是我在钢铁厂时研究过的一些配方。”他说得很轻松,“当时只是理论探讨,没有实际验证过。”
王教授接过纸张仔细查看,眼神逐渐变得专注。这些配方确实有很强的针对性,每一个元素的配比都考虑得很周全。
“这些配方...很专业。”他惊讶地说,“你真的是在钢铁厂自己研究的?”
沈良点点头,心里却在默默祈祷。这些配方都是他从未来记忆中提取的,虽然经过了一些修改和简化,但核心技术还是超前的。
“那就按照小沈的建议试试。”王教授做出决定,“我联系几家钢铁厂,看看哪家愿意合作。”
接下来的几天,王教授忙着联系合作伙伴,沈良则继续完善连铸机的设计方案。他知道真正的考验就要开始了。
一周后,传来了好消息。首钢表示愿意尝试生产这种特殊钢材,但需要沈良亲自去指导。
“你真的有把握吗?”临行前,王教授再次确认。
沈良深吸一口气,脑海中回想着那些未来的技术细节。虽然紧张,但他对成功充满信心。
“放心吧,王教授。咱们中国人的智慧不比外国人差。”
首钢的炼钢车间里,沈良穿着工作服站在炉前,周围围着十几个技术人员。巨大的高炉喷射着橘红色的火焰,空气中弥漫着金属的味道。
“按照这个配比投料。”他指着手中的单子大声喊道,“碳含量控制在0.18%,锰含量2.3%。”
首钢的技术员们按照他的指导开始操作。虽然对这个年轻人的能力半信半疑,但王教授的推荐让他们愿意配合试验。
“温度到了!”炉前工报告。
“好,现在加入合金元素。”沈良紧张地盯着温度表,“一定要控制好时机。”
整个过程持续了四个小时。当钢水终于出炉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现在只能等化验结果了。”首钢的总工程师说道,“如果成分合格,后面还要做机械性能测试。”
沈良知道这次试验的重要性。如果失败,不仅项目会受影响,他在团队中的威信也会受到打击。
两天后,化验结果出来了。钢材的化学成分完全符合要求,机械性能更是超出了预期。
“这简直不可思议!”首钢的总工程师激动地说,“咱们用了这么多年都没搞出来的东西,你一下子就成功了。”
消息传回钢研院,整个项目组都沸腾了。大家对沈良的技术能力彻底信服,同时也对项目的前景充满信心。
“小沈,你真是咱们项目组的宝贝。”王教授高兴得合不拢嘴,“有了这种材料,连铸机的关键问题就解决了。”
但沈良知道,这还远远不够。材料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要面对的是更复杂的工程技术难题。
连铸机的核心技术在于结晶器的设计。这个看似简单的设备,实际上涉及传热学、流体力学、材料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结晶器的冷却效果直接影响钢材的质量。”沈良在黑板上画着示意图,“咱们必须保证冷却的均匀性。”
“问题是如何实现均匀冷却。”陈工程师提出疑问,“现有的冷却方式都有局限性。”
沈良沉思了一会儿,然后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全新的设计方案。这是一种螺旋式冷却结构,能够大幅提高冷却效率。
“这个设计很巧妙。”小王研究着图纸,“但是制造难度也很大。”
“咱们可以分步实现。”沈良说道,“先做个简化版本验证原理,然后逐步优化。”
接下来的几个月,整个项目组都在为这个设计方案而努力。每个人都清楚,这项技术一旦成功,将彻底改变中国的钢铁工业。
但在这个过程中,沈良也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有些老专家对他的“激进”设计提出质疑,认为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摔跤。
“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一位资深教授在内部会议上说道,“但也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能好高骛远。”
面对这些质疑声音,沈良选择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他每天最早到车间,最晚离开办公室,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项目中。
“沈工,你这样下去身体会垮的。”小王担心地劝说,“项目重要,但健康更重要。”
沈良只是笑笑:“现在正是关键时期,不能松懈。”
他心里清楚,自己背负着改变历史的使命。这不仅仅是一个工程项目,更是中国工业崛起的关键一步。
沈良的坚持很快得到了回报。就在第三个月的时候,螺旋式冷却结构的原型机终于完成了。
“所有参数都正常!”小王激动地喊道,“冷却效率比预期还要高百分之十五!”
整个车间瞬间沸腾了。围观的工人们纷纷拍手叫好,连那些之前持怀疑态度的老师傅们也露出了赞许的笑容。
王教授快步走到沈良身边,用力拍着他的肩膀:“小沈,你又创造了奇迹!”
但沈良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仔细检查着每一个数据,生怕遗漏任何细节。
“还不能高兴得太早。”他对大家说道,“这只是实验室条件下的测试,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果然,当原型机投入实际生产测试时,问题接踵而至。高温环境下,一些关键部件出现了变形,冷却效果大打折扣。
“材料的热膨胀系数计算有偏差。”陈工程师分析着失败的原因,“咱们必须重新设计支撑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