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拿当初的可控核聚变技术来说吧。
如果不是赵小侯异军突起,将这个技术搞定的话。
以当时蓝星上的材料水平,物理学水平,想要让可控核聚变实验堆的q值超过1(也就是输出反应堆的能量大于输入能量),光是技术方面,估计都要磨上一两百年。
而就算是q值大于1了,想要让反应堆的q值达到了商业堆的水平,也就是q值达到几百几千以上,那么所需要的时间起步就是几千上万年。
这不开玩笑,在其它文明里,这是有诸多先例的。
实际上,像可控核聚变这种技术,很多时候都是看运气。
极少数的文明运气很好,他们的母星上,天然就存在有一些常温超导材料,所以他们能够在几百年内就搞定可控核聚变技术。
而大多数文明是没有这个条件的,所以只能够依靠庞大的人力,物力来一点点的磨技术,渴求找到一个能够实现可控核聚变技术的机会。
当然,赵小侯也不是对200年这个时间有什么绝望的心思。
对于现在的他来说,拥有几亿年的寿命,200年对于他来说算个屁啊,只能说是漫长生命里的一朵小浪花罢了。
只不过以往研究技术都是以快速突破而结束,现在需要200年,多少有点感慨罢了。
不过在赵小侯的埋头研究下,实际上,没用到200年,也就178年,他就彻底掌握了这套技术。
在掌握了这套小宇宙制造技术之后,他随即就召集人手,建立小宇宙制造项目组,开始对这套技术进行实用化。
要说这套技术想要用于实验,是需要制造一台小宇宙切割机的。
小宇宙切割机能够将一定范围内的宇宙空间切割下来,并将其隔离出这个宇宙,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小宇宙。
并且小宇宙切割机还是小宇宙进出大宇宙的门户。
可以这么说,掌握小宇宙制造技术对于赵小侯来说是没有多少困难点的。
但想要将小宇宙切割机制造出来,难点就太多了。
赵小侯在建立小宇宙制造项目组之前,就将这套技术进行了分解,在建立小宇宙制造项目组之后,将分解之后的技术方案,传输给了下面的分支项目组。
整个小宇宙制造项目组下面一共有1300多个分支项目组。
可这些分支项目组的科研人员在接到赵小侯传输的一些技术资料之后,就有些傻眼。
因为这份技术资料里,他们有很多东西都看不懂。
还好,随后赵小侯就将这套技术进行记忆传输,以供给他们下载到自己脑子里。
但还是没鸾用。
原因很简单,这套技术里蕴含的知识是他们从没有接触过的,并且有代差。
赵小侯当初都用了178年才将这套技术全部弄懂。
现在虽然给他们的都是分解之后的技术方案,你照着技术方案做就是了。
但先不说里面有些是现在大夏所没有涉及到的技术线路,并且还有一些东西,大夏的技术不达标。
所以,光是最初期的技术,知识学习,他们都学不动。
就好似刚刚从小学毕业,赵小侯就给他们拿来了一份大学数学试卷,让他们做一个道理。
还好,赵小侯没有那种天才的习惯,他知道这些东西对于下面的科研人员很难。
因而在进行一番了解之后,他还是暂停了一部分分支项目组的工作,给他们举办了一个培训学习班。
这个培训学习班就是专门进行空间学的系统学习。
当然,要进行空间学的培训学习,就得有教材。
但之前就说了,大夏一直都没有空间学方面的系统教材。
先辈科学家们探索出来的一些空间学知识,都是凌乱散落在数学,物理学里,并没有单独筛选出来,没有形成体系。
赵小侯花了半个月时间,先整出了一套教材。
这套教材里有他对空间学的很多理解,以及一些先辈科学家的空间学知识被系统的归纳了进来,但只有整个空间学的百分之五,算是一本空间学的启蒙教材。
半个月后,3万多名科研人员汇聚到了宽阔无比的教室内。
这座教室也是赵小侯特意让改造出来的。
虽说可以线上教育,甚至于将这套教材进行知识传输。
但赵小侯认为,面对面的教授,效果会更好一些。
“大家好,我是赵小侯,大家都应该认识我吧...........”
以一个略显诙谐的话语开头,赵小侯开始了空间学的教授。
他并没有单纯的讲解教材上的内容,而是先将先辈科学家们找到的空间学知识单独提出来说了说,并且还伴随着一些趣闻,倒是提升了大家不小的兴趣。
至少让他们知道,空间学这门学科和数学,物理的一些联系。
之后,他才开始正儿八经的从教材上说起。
要说赵小侯最初指定来学习的科研人员名单一共也就只有5000多人。
但听闻首席科学家要教授空间学,其他很多科研人员就主动自己报名了。
赵小侯见大家的学习热情很高,因而也就没有拒绝,愿意来的都来。
实际上听说赵小侯开课的消息,整个大科学院想要来的科研人员是很多很多的。
只可惜大多数科研人员都参加了项目,脱不开身,就只有小宇宙制造项目组下面的分支项目组有一部分科研人员能够抽出时间来听课。
光是赵小侯编着的空间学启蒙教材,他就上了三年的课。
期间有什么不懂的,随时可以联系他。
同时,他还在讲课之余,编着接下来的教材。
别的不说,想要让整个小宇宙制造项目组正常运转起来,他至少得教授30%的空间学知识。
否则的话,整个项目组就很难正常运转。
在接下来的30年时间里,赵小侯总计编着了30本教材,同时上了30年课,教授了30%的空间学知识出去。
当然,这30年也不是完全上课,那些科研人员每学习到一个阶段结束,都会返回自己所属的分支项目组,将那些知识实用化。
实际上,这个过程就是建立大夏自己的空间学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