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太尉身边几个虞侯将汴梁的城防图拿了出来,众将都围了上去。
一个穿着绿衣的文官开口介绍布防情况,他口齿清晰,逻辑缜密,言而有物,看来是个有真本事的人。
高俅介绍道:“这位是兵部员外郎李纲,号称汴梁活地图,本帅将他调过来协办。”
杨元嗣认真的看了一下这个在历史上主持了第一次汴梁保卫战的铁血宰相。
李纲四十多岁的年纪,面白无须,长的白白胖胖很符合传统历史上描写的官相。
杨元嗣听他安排的计划,各城门防守井然有序,将领们依次领了令箭匆匆出了帅府。
高俅端了一杯热茶,好整以暇的看着李纲分配众将防守任务。
有能力的人这个时候就派上用场了,太尉要做的就是熟练掌握驭人之术。
能够战场杀敌是人才,心思圆滑,能够体贴上意的难道不是人才吗?
两种人才要分开使用,人尽其责才是最高境界。
杨元嗣看着高太尉洋洋得意,若有所思。
李纲却还没有念到自己的名字,他心里不免有些着急。
“不知道太尉安排下官驻守何处?”杨元嗣拱手道。
高俅站起身说道:“指挥使箭术超群,自然是安排在官家周围护卫。”
杨元嗣大吃一惊,想不到这里边还有徽宗什么事情。
高俅得意的说道:“官家将登上城楼,鼓舞士气,亲自看禁军杀敌!”
自古以来天子亲征都是国之大事,高俅却搞的如此儿戏。
虽说是守城,不过战场上刀剑相加,流矢无眼,万一伤了徽宗可就弄巧成拙了。
杨元嗣刚要上前相劝,花荣从后面拉了一下他的衣袖。
元嗣会意,这高俅如此安排自然有他的道理,不过是为了在徽宗面前表现罢了。
这时候是劝不动他的,杨元嗣也只能叹了一口气。
元嗣他们赶来汴京的时候都是轻装急行,只带了弓和腰刀,甚至连箭矢也不曾多带。
三人出了殿帅府,直奔兵器监而去。
大街上的百姓这时候已经全部被赶回自己的院子里,不准外出。
街巷里全部都是来来往往的军卒,三人挤过人群赶到了军器监。
军器监在内城的西南角,规模非常大,有上百间大屋。
杨元嗣出示了禁军的腰牌,管理器械的虞侯一看是杨无敌亲自来取器械,急忙带他们往里走。
花荣看他如此有眼色,从怀中掏出一锭大银,递了过去。
那虞侯更是眉开眼笑,指使两个杂役打开了左边的一间厢房,里面摆满了兵器,寒光耀眼。
花荣选了一支长枪,鲁达选了一柄大刀。
杨元嗣左挑右选,没有趁手的兵器。
那虞侯看在眼里,谄媚道:“本监还有一件宝物,烦请指挥使过目。”
他对着两个杂役说了几句话,不一会儿两个杂役抬了一样兵器出来。
杨元嗣看着有些眼熟,蓦然想起,这不就是折彦质所用的那种长枪嘛。
虞侯上前介绍道:“这支槊是唐朝流传下来的,真是好东西,据说尉迟敬德用过,只是十分沉重,没人能用的动。”
“久闻杨指挥使神力,不知能否舞动。”
杨元嗣恍然大悟,原来这个东西就是槊啊。
他将那槊提了起来掂量了一下,分量虽然十分沉重,却觉得十分趁手。
槊杆非铁非木,非常坚硬又柔韧性十足,暗红的颜色好像浸满了血液,而三尺长的槊尖却是寒光闪烁,锐利逼人。
杨元嗣十分高兴,又拿了十两银子给了虞侯。
花荣和鲁达又挑了两身铁甲,这个却是要签字画押的,可见大宋对铁甲的管理远比刀枪严格。
三人收拾妥当,到宣德门外待命。
只见官家圣驾队伍从大庆门内浩浩荡荡涌了出来。
最前面是林冲率领的银枪班开道,这些禁军全部都是八尺开外的大汉,穿着铁甲,手持银枪,气势非凡。
中间是官家的步辇,由三十二人抬着,一个壮汉举着明黄色的华盖跟在步辇旁边。
徽宗坐在辇上,满面春风,好似出去春游。
周围是一堆吹鼓手,呜呜哇哇吹着得胜乐,元嗣也不认得那么些乐器。
最后面是金枪班,所有人都手持金枪,其中一员骑马的大将分外显眼。
他面白无须,穿着重甲,披着一条青色披风,手里拿着一支金色的钩镰枪。
林冲介绍说这位是金枪班的教头,徐宁,祖传三代都在金枪班效力,一手钩镰枪法出神入化。
杨元嗣认真的看了徐宁两眼,徐宁也笑着朝他点头致意。
徽宗后面还有几个也穿着明黄色服饰的年轻人,为首一人举止端庄,相貌跟徽宗有七八分像。
这人是徽宗的太子,后来的钦宗皇帝,赵桓。
再后面那人杨元嗣认识,正是郓王赵楷,他朝元嗣眨了眨眼睛,算是打过招呼。
随后两人林冲介绍说是肃王赵枢和景王赵栩。
这几个人都是徽宗比较喜欢的皇子,今天也一起带上了城楼。
最后一个人的穿着却和其他皇子都不一样,他年纪看起来最小,身体却很强壮,身上穿着皮甲,腰里还挂着一把刀。
林冲说这位是康王赵构。
杨元嗣陷入了沉思当中,靖康之耻好像离自己很远,但是这些人物又离自己如此之近。
一切是那么的不真实,花荣看他走神,轻轻拍了他左臂一下。
杨元嗣清醒过来,提着长槊跟着大部队上了城墙。
徽宗的御驾被安排在城墙的城楼之上,旁边竖起了一顶黄色华盖。
众皇子的座位在徽宗的左右,左右两面有两杆七八丈高的旗杆,飘着两面黄龙旗。
从远处看金甲闪耀,禁军威武,尽显皇家威仪。
城墙下面却是另一番景象,陈桥驿大营里的溃兵和城外的百姓拥挤在城门底下,满面惶恐,哭声震天。
他们看到了官家的旗帜仿佛抓住了救命的稻草,不论军民都跪在了地上,口里呼喊着“万岁,万岁。”,请求开城门。
徽宗看到如此情形,皱了皱眉头,对着王恩耳边说了几句。
王恩将命令传递给了旁边的一个小太监,小太监急匆匆的跑下城墙去了。
不到一盏茶的功夫,只听三声炮响,新宋门慢慢的打开了。
城里的禁军维护着秩序,那些溃兵百姓千恩万谢的涌入城内。
等他们都入了城,高太尉穿着金甲一马当先出了城门。
后面跟着秦雷和秦风的骑兵亲卫,再后面一队队阵容严整的骑兵也列着队伍走过了吊桥。
护城河对岸的田虎军离着城墙有个三四百步,看不清具体情况。
只是他们马军步兵都有,尘土飞扬中看着至少有个五六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