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星辰所依的来源
一、鸿蒙中的灯芯
混沌未分时,有团比雾气更轻的气团在鸿蒙中浮沉。它没有形状,却能感知到四周沉睡着的巨物——有的像凝固的火焰,有的像冻结的水流,还有的裹着细碎的光点,像谁不小心打翻了装珍珠的匣子。
气团里藏着根灯芯,是开天辟地时最后一缕未散的灵光所化。它安静地待了亿万年,直到某天被块滚烫的陨石撞了下,突然冒出丝火星。那火星刚亮起就被混沌气裹住,却在气团中心烧出个小小的漩涡,漩涡里渐渐浮出张模糊的脸。
“原来我能点亮东西。”脸的主人眨了眨眼,漩涡便跟着旋转,将周围的光点都吸了过来。那些光点粘在灯芯上,像结了层霜,被火星烤得滋滋作响,竟化作无数细小的光丝,在气团里织成张网。
当网织到第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根丝时,气团突然裂开道缝。缝外飘来块冰蓝色的石头,石头上爬满发光的纹路,接触到光网的瞬间,纹路突然活了过来,顺着光丝钻进漩涡。脸的主人感到阵清凉,火星顿时熄灭,灯芯却变得透亮,能看见里面流动的光。
“你叫什么?”冰石突然说话,声音像碎冰碰撞。灯芯晃了晃,光网里的丝突然组成两个字:“烛龙”。冰石便也在自身的纹路上显出两个字:“望舒”。
他们不知道,此刻被光网困住的光点正在悄悄变化。有的聚成团,有的连成线,还有的在网眼处结出小小的环。烛龙吐了口热气,最大的那团光点突然炸开,化作团比太阳还亮的火球,将混沌气烧得噼啪作响。望舒急忙用冰石压住火球,却见火球表面渐渐凝出金色的纹路,像朵正在绽放的花。
二、撑天的骨与牵星的绳
盘古的骨头在混沌深处埋了不知多少岁月。当烛龙的光网罩住最大那块股骨时,骨头上的血痂突然剥落,露出里面泛着玉色的肌理,肌理间嵌着些发光的碎屑——那是开天斧劈砍混沌时崩落的碎片。
望舒用冰石在骨头上凿出七个孔。第一孔刚凿通,就有股热气喷出来,将光网烧出个窟窿;第七孔凿完时,骨头突然剧烈震颤,从孔里飞出七条光绳,每条绳的末端都缠着颗亮星,在空中组成个勺子形状。
“得找些东西稳住它。”烛龙让光网裹住股骨,却发现骨头两端正在融化,滴下的液汁落在混沌气里,竟凝成座座冰山。望舒想起见过的片星云,那里的石头都长着翅膀,能在气中漂浮。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七块带翅的石头嵌在骨头两端,骨头果然不再融化,反而开始缓缓旋转,带动光绳上的亮星绕着它转圈。
此时混沌已被火球烧得越来越薄。望舒发现有些地方的气变得透明,能看见外面漆黑的虚空。她突然担心起来:“要是火球把气都烧光了,我们会掉进虚空里吗?”烛龙没说话,只是让光网再织密些,那些新织的光丝上,渐渐长出些银色的绒毛,像蜘蛛吐的丝。
意外发生在骨头旋转到第九圈时。最细的那条光绳突然绷断,末端的亮星坠向透明处,眼看就要掉进虚空。望舒急中生智,扯下自己的根冰丝缠住亮星,冰丝遇光便化作条银链,将亮星悬在了透明处。银链晃动时,亮星也跟着眨眼,在虚空中划出淡淡的光痕。
烛龙看着那条光痕,突然明白该怎么做了。他让所有光绳都连着透明处,再用盘古骨的碎屑在透明处镶上圈金边。当火球靠近时,金边便会发光,将虚空挡在外面;火球远离时,金边又会变暗,让亮星的光透出去。望舒则在每条光绳上都系了块冰石,这样光绳就不会被火球烧断,亮星也能在冷热交替间保持亮度。
三、月窟与星轨
望舒发现冰石在靠近火球时会融化,融化的液滴落在光网上,竟凝成个个银色的圆。这些圆有的像盘子,有的像镰刀,最大的那个圆里,还映出了烛龙和望舒的影子。
“它们在跟着光网转。”望舒指着那些圆,发现它们总是追着火球跑,火球最亮时,圆就变得最暗;火球躲进盘古骨后面时,圆又会变得透亮。烛龙用手碰了碰最大的圆,圆面突然泛起涟漪,里面的影子开始活动,像在模仿他们的动作。
他们把这些圆叫做“月”,并在最大的月里凿了个窟。窟里铺着光网织成的垫,垫上缀满亮星的碎屑。望舒喜欢坐在窟里看火球落进盘古骨后面的样子,那时所有的月都会亮起,冰石的光与亮星的光交织,在透明处的金边外织成件闪亮的衣裳。
有天,只长着九只翅膀的鸟误闯进月窟。它的羽毛被窟里的寒气冻成了银色,扑腾时抖落的羽絮在空中连成线,线的末端都粘着颗星。烛龙抓住鸟的翅膀轻轻抖了抖,无数星絮飘向光绳,落在上面便化作固定的节点,将原本随意晃动的亮星都归拢到节点上。
“这样它们就不会乱飘了。”烛龙看着亮星沿着节点连成的线移动,那些线有的是直线,有的是弧线,还有的绕着月窟打圈。望舒用冰石在透明处的金边内侧刻下这些线的形状,刻痕里渗出的液汁凝成发光的轨道,亮星走到轨道转弯处,就会自动放慢速度,像在给月窟里的他们打招呼。
火球开始有了规律的起落。当它落在盘古骨最东边的翅膀石上时,望舒就知道该让月窟里的冰石释放寒气,让那些被火球烤得发烫的亮星降温;当它升到骨头最顶端时,烛龙便收紧光网,让所有的月都躲进金边的阴影里,好让亮星们能清晰地显现在虚空中。
他们渐渐发现,那些亮星的排列藏着秘密。有的组成奔跑的兽,有的组成飞翔的鸟,还有的组成手持工具的人形。望舒说那是盘古的魂灵在指引后来的生灵,烛龙却觉得,那是亮星自己在讲故事——讲它们如何被光网捕获,如何被光绳牵引,如何在月的陪伴下度过一个个火球起落的周期。
四、补天的痕与定星的秤
共工撞断不周山时,盘古骨制成的天柱也裂开了缝。火球趁机从缝里窜出去,在虚空中烧出条长长的火痕,许多亮星被火痕燎到,化作流星坠向新生的大地。望舒的月窟更是被震得倾斜,最大的那个月撞在金边的尖角上,碎成了七瓣。
“得找些东西补上。”烛龙扯断自己的光网,将网丝缠在裂缝处。但光网一碰到火球的热气就开始融化,望舒急忙将所有的冰石都砸碎,与光网的碎屑混合在一起,凝成块既耐火又坚韧的补丁。补丁贴上裂缝的瞬间,盘古骨发出一声轰鸣,裂开的地方竟长出新的骨纹,将补丁牢牢锁住。
最大的月碎成的七瓣,被望舒用银链串了起来。当它们重新拼合时,中间留下个菱形的孔,孔里能看见大地的景象——有山川在喷火,有洪水在奔流,还有无数生灵在苦难中挣扎。烛龙将最亮的那颗星嵌在孔中央,星光照在大地上,竟让奔涌的洪水放慢了速度。
为了让亮星不再乱坠,他们造了杆秤。秤杆是用盘古骨最坚硬的部分削成的,秤砣是望舒剩下的最后一块冰石,秤绳则是烛龙光网最粗的那条丝。烛龙提着秤,将那些不听话的亮星一个个挂在秤钩上称量,重的星就挂在离天柱近的轨道,轻的星则挂在靠近月窟的地方。
望舒在修补月窟时,发现那些碎月的瓣上沾着些大地的泥土。泥土与月的银辉混合,竟长出些会发光的草,草叶上滚动的露珠里,都映着个小小的火球。她把这些草种在月窟的垫上,草叶便顺着光绳往下长,一直垂到大地的上空,形成一道道绿色的光带。
当地上的女娲开始补天,烛龙和望舒也没闲着。他们让火球在东边的翅膀石上多待些时辰,好让大地的洪水被晒干;让最大的月在夜晚放出最亮的光,照亮女娲搬运五色石的路;还让那些组成人形的亮星排成指引的箭头,告诉女娲哪里的天裂得最厉害。
补好的天上,盘古骨的裂缝处留下道彩虹般的痕。那是光网的丝与冰石的屑在阳光下折射出的颜色,痕的两端分别连着月窟和火球起落的地方。望舒喜欢在痕上散步,她的脚印落在上面,就会开出朵银色的花,花谢时散落的花瓣会变成流星,坠向大地,给那里的生灵带去冰石的清凉。
五、昼夜的契约
当天地彻底稳定,烛龙和望舒发现自己的身体正在变得透明。光网的丝渐渐融入亮星的轨道,冰石的屑则化作月窟里的银尘,连那根最初的灯芯,也变成了火球中心最亮的那点光。
他们在透明处的金边内侧刻下最后一道契约。契约规定:火球升起时,所有的月都要隐匿光芒,让大地被温暖笼罩;火球落下时,月与亮星必须亮起,为黑夜中的生灵照亮道路。契约的末尾,烛龙用最后一缕光丝画了个太阳的形状,望舒则用最后一滴冰液画了个月亮的形状,两个形状交叠处,生出无数星星的图案。
盘古骨制成的天柱仍在缓缓旋转,只是现在它有了新的名字——“天轴”。轴上的七根光绳已化作固定的星链,链上的亮星按契约规定的轨道运行,组成的图案一年一变,像是在给大地的生灵发送密信。月窟里的草越长越盛,垂到大地的光带被人们称为“银河”,传说顺着光带往上爬,就能摸到月窟里的银尘。
有个叫羲和的女子偶然捡到块从月窟掉落的冰石。她发现冰石在火球下会发热,便将它做成车轮的形状,推着它追逐火球起落的轨迹。后来她的女儿望舒(与月窟主人同名)则得到了一根光绳的碎屑,她用碎屑编织成车帘,在夜晚驾着马车巡游,让月的光芒均匀地洒在大地上。
而烛龙和望舒,早已化作了昼夜交替的规律。当第一缕阳光越过天轴的翅膀石,那是烛龙在扯动光网的丝;当最后一抹月光隐入银河的光带,那是望舒在收起月窟的银尘。他们不需要形态,因为整个天空都是他们的身体——太阳是跳动的心脏,月亮是清澈的眼眸,而那些星辰,则是他们遍布天地的呼吸。
许多年后,有个仰望星空的孩童问祖父:“太阳落山后,会去哪里呢?”祖父指着天轴的方向,那里有颗最亮的星总在黄昏时亮起:“它去和月亮换班了。你看那颗星,就是它们交班的灯笼。”孩童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却没看见,当他低头时,有颗流星从银河滑落,在地上砸出的坑里,藏着一小撮闪烁的银尘——那是月窟里的草籽,带着烛龙与望舒的祝福,要在大地上开出新的光明。
这便是日月星辰所依的来源:始于一根灯芯的微光,成于光与冰的相守,终于与天地共生的契约。它们悬于九天,不仅是照亮昼夜的灯火,更是混沌初开时,那对无名者留给世间的永恒约定——无论黑夜多漫长,总会有光在等待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