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恢,字曼基,是太原祁县人。他的父亲温恕曾经担任涿郡太守,去世后,温恢十五岁时护送父亲的灵柩回乡。他家里很有钱,但他却说:“现在世道混乱,要这么多财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把家里的财产全部分给了族人,赢得了乡亲们的敬重,人们把他比作古代的贤者郇越。
温恢被推举为孝廉,先后担任过廪丘长、鄢陵令、广川令、彭城相和鲁相,在任职期间表现都很出色,受到人们的称赞。后来他被任命为丞相主簿,又出任扬州刺史。曹操对他说:“我很想让你留在身边,但考虑到扬州事务更重要。《尚书》里说:‘有贤能的辅佐,国家才能安定。’你可能需要像蒋济这样的人来担任治中吧?”当时蒋济正在担任丹杨太守,曹操便把他调回扬州。曹操还对张辽、乐进等人说:“扬州刺史精通军事,你们的行动要和他多商量。”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进攻合肥,当时各州都在加强防御。温恢对兖州刺史裴潜说:“这里虽然有敌人,但不足为虑,我担心的是南方可能会出事。现在水势上涨,而曹仁的军队孤悬在外,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关羽的部队勇猛善战,如果乘胜追击,必然会成为我们的大患。”后来果然发生了樊城之战。朝廷下诏召裴潜和豫州刺史吕贡等人增援,但裴潜等人行动迟缓。温恢私下对裴潜说:“这肯定是襄阳紧急,需要你们赶去支援。朝廷没有要求你们快速行动,是不想惊动远处的百姓。估计一两天内就会有密令催促你们加快行程,张辽等人也会被召回。他们平时就很了解曹操的意图,肯定会先到一步,到时候你就会承担责任了!”裴潜听从了温恢的建议,丢下辎重,轻装快速前进,果然很快接到了催促的命令。张辽等人也陆续被召回,正如温恢所预料的那样。
曹丕即位后,任命温恢为侍中,后来又出任魏郡太守。几年后,他被提升为凉州刺史,持节兼任护羌校尉。然而,他在赴任途中病逝,享年四十五岁。曹丕下诏说:“温恢有国家栋梁的品质,侍奉先帝时,功绩显着。他为朕效力时,也忠于王室,因此被委以重任,负责一方事务。可惜他英年早逝,朕深感痛惜!”温恢去世后,他的儿子温生被赐予关内侯的爵位,但温生早逝,爵位也随之断绝。
温恢去世后,汝南的孟建接任凉州刺史,他治理有方,名声在外,后来官至征东将军。据《魏略》记载,孟建,字公威,年轻时和诸葛亮一起游学。后来诸葛亮北伐祁山时,给司马懿写信,还让杜子绪向孟建传达他的意思。
李孚,字子宪,是钜鹿人。兴平年间,他的家乡人民饥荒困苦。李孚当时还是学生,本该种薤菜来维持生计,但他一个也不给别人,自己也不吃,因此当时的人们认为他很有主见。后来他当了官。建安年间,袁尚担任冀州牧,任命李孚为主簿。后来袁尚和他的哥哥袁谭互相争斗,袁尚率军前往平原,留下别驾审配守邺城,李孚跟随袁尚出征。当时曹操包围了邺城,袁尚准备回援邺城。他还没到邺城,就怀疑邺城的守备力量不足,又想让审配了解外面的动态,于是和李孚商量派人去邺城。李孚对袁尚说:“现在派个小人物去,恐怕不足以了解内外情况,而且也很难到达。我请求亲自前往。”袁尚问:“你打算带多少人去?”李孚说:“听说邺城被围得很紧,人太多会引起怀疑,我认为带三个人就够了。”袁尚同意了他的计划。李孚挑选了三个可靠的人,没有告诉他们具体任务,只是让他们准备好干粮,不许带武器,每人配一匹快马。于是他们告别袁尚,一路南下,沿途都住在驿站。
当他们到达梁淇时,李孚让手下砍了三十根问事杖,绑在马边。他自己戴上平上帻,带着三名骑兵,傍晚时分来到邺城。当时曹操虽然有禁令,但放牧的人很多,所以李孚利用这个机会,半夜到达邺城。他敲响战鼓,自称是都督,沿着包围圈巡视,从北面开始,沿着围栏向东,又从东面的围栏向南,一路上斥责守卫的将士,根据情节轻重进行处罚。他甚至从曹操的营地前经过,径直向南,从南面的围角向西折,来到章门,又斥责守卫的人,把他们捆起来,然后打开包围圈,冲到城下,呼喊城上的人。城上的人用绳子把他拉了上去。审配等人见到李孚,又悲又喜,欢呼雀跃。
守卫的将士把情况报告给曹操,曹操笑着说:“他不仅进得去,还能出得来。”李孚事情办完后,想回去,但考虑到外面的包围圈一定会加强,不能再冒险。他心想自己的使命应该尽快完成,于是暗自盘算,对审配说:“现在城里的粮食很少,老弱病残没有用,不如把他们赶出去,节省粮食。”审配同意了他的计划。于是,他们又在晚上挑选了数千人,让他们都拿着白旗,从三个城门同时出城投降。又让每个人手里拿着火把,李孚趁机换上投降者的衣服,跟着他们一起出了城。当时守卫的将士听说城里的人都投降了,火光冲天,都去看热闹,不再注意包围圈。李孚从北门出来,从西北角突围而去。
第二天,曹操听说李孚已经出来,拍手笑道:“果然和我说的一样。”李孚见到袁尚后,袁尚非常高兴。后来袁尚没能救成邺城,战败逃到中山,袁谭又追击他,袁尚逃走。李孚和袁尚走散了,于是投奔袁谭,又担任他的主簿,向东回到平原。曹操进攻袁谭,袁谭战死。李孚回到城中,虽然城里的人都投降了,但局势仍然混乱不安。李孚想见曹操,于是骑马来到曹营,声称自己是冀州主簿李孚,有密事要禀报。曹操接见了他,李孚磕头谢罪。曹操问他有什么密事,李孚说:“现在城里强弱相争,人心惶惶,我认为应该让新投降的人中那些被内部信任的人去宣传您的命令。”
曹操说:“你回去宣传吧。”李孚跪下请教具体怎么宣传,曹操说:“就按照你的意思去宣传吧。”李孚回到城中,宣布“各安其业,不得互相侵犯”,城里的局势这才安定下来。他回去向曹操复命后,曹操认为他很有能力。后来他被小人离间,只被安排了一个闲职。他出任解县县长,以严厉着称。后来他逐渐升迁至司隶校尉,当时他已经七十多岁了,但精力和智慧丝毫未减。他最终死于阳平太守任上。李孚本姓冯,后来改姓李。
杨沛,字孔渠,是冯翊万年人。初平年间,他担任公府令史,后来被任命为新郑县令。兴平末年,百姓饥荒,杨沛督促百姓多储存干枣,收集豆子,检查谁有多余的粮食,用来救济那些缺粮的人。就这样,他积累了千余斛粮食,藏在小仓库里。当时曹操担任兖州刺史,向西迎接天子,他带来的千余人没有粮食。路过新郑时,杨沛拜见曹操,把干枣都献了出来。曹操非常高兴。后来曹操辅佐朝政后,提升杨沛为长社县令。当时曹洪的宾客在县境内,征调物资不肯按规矩办事,杨沛先打断了他的腿,然后杀了他。因此曹操认为他很有能力。他多次升迁,先后担任九江、东平、乐安太守,都有很好的政绩。后来他因为和督军发生争执,被判处髡刑,服劳役五年。
劳役还没结束,当时曹操正在谯县出征,听说邺城的人不遵守法令,于是下令挑选邺令,要求像杨沛这样严厉能干的人。因此杨沛从囚徒中被提拔为邺令。任命后,曹操接见了他,问他:“你打算怎么治理邺城?”杨沛说:“我将竭尽全力,严格执行法令。”曹操说:“好。”然后对在场的人说:“你们要小心,他可不是好惹的。”曹操还赏赐了他十个奴隶和一百匹绢,既是为了激励他,也是为了回报他当年送干枣的恩情。杨沛告辞后,还没到邺城,曹洪、刘勋等军中的权贵就害怕他的威名,派家人骑马去告诉子弟,让他们约束自己的行为。杨沛担任邺令几年后,因为政绩突出,被提升为护羌都尉。建安十六年,马超造反,大军西征,杨沛随军,负责监督孟津渡口的事务。曹操已经南渡,其他人还没渡完,一个中黄门先渡过河,忘记带行轩,私自北还去取,他向手下要小船,想独自先渡。手下呵斥他,不让他过。
黄门和手下争吵起来。杨沛问黄门:“你有通行证吗?”黄门说:“没有。”杨沛大怒:“我怎么知道你不是想逃跑?”于是派人揪住他的头发,拿着棍子要打他,黄门趁机逃跑了,衣服和头巾都被扯破了,他向曹操告状。曹操说:“你没死就算幸运了。”从此,杨沛的名声更加响亮。关中平定后,他接替张既担任京兆尹。黄初年间,朝廷推崇儒雅之士,而杨沛本来是因为办事能力强被重用的,于是被安排在里巷中闲置。他先后担任过多个城市的长官,从不考虑个人得失,也不肯巴结权贵,所以退职后,家里一贫如洗。他在家里治病,借住在儿子的房子里,没有其他奴仆。后来他占了河南几阳亭附近两顷荒田,盖了一个种瓜养牛的小屋,住在里面,他的妻子和孩子都受冻挨饿。杨沛病逝后,乡亲、朋友和以前的下属、百姓为他料理了后事。
总的来说,自从东汉末年以来,刺史总管各郡,负责地方政务,不再仅仅是以前的监察职责了。曹操开创基业,直到曹魏结束,这些刺史都是当时有名望、有实绩的人。他们都精通事务的关键,威严和恩德并重,因此能够治理好万里疆土,被后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