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书吏越说越激动,这还是他头一回看到有人不去查案,不见嫌疑人,只从口供里就能分析出凶手。
这一刻闻书吏对卫辞佩服的五体投地。
本来他看卫辞年纪轻轻就坐上知府之位心中还隐隐有些不服。
现在他彻底服气了,不愧是大周第一个六元郎,人家这脑子就是好使。
卫辞见他反应还算伶俐,又提点道:
“不错,还有钱三的口供中说与死者喝酒半途遇见了罗叔。
七天前半路中遇到了一个邻居,怎么会记这么清?
记这么清就算了,又有什么必要主动跟官差提及半路上遇到的一个人?
很显然他这么说是为了增加自己话语的可信度。
以及最后说的酒馆小二可以给他作证,并提及死者与商队中人关系不和睦。
这是在证明自己无辜的同时祸水东引,把官府的目光引向商队里的人。
钱三这份口供确实条理清晰,有理有据。
但偏偏就是因为它太完美了,所以不真实!”
闻书吏此时此刻恨不能立刻派人去把钱三抓来,因此向卫辞拱手:
“大人,属下这就去把钱三抓回来,以免他畏罪潜逃!”
卫辞端起桌上的茶喝喝了一口,然后摆摆手:
“不急,刚刚这些结果只是看口供分析出来的。
我且问你,若是钱三抵死不认,你可有什么证据能证明他真的杀了人?”
“这…?”
闻书吏又懵了,对啊,他没证据啊。
不过就算没有证据,进了牢房各种刑罚过一遍,保管他是铁嘴也能开口。
卫辞却又道:
“本官不喜自己治下有屈打成招的事。”
他办案本就是为了让百姓对他心服口服。
所以这件案子,他不希望看到来日升堂时钱三身上有太重的伤,让百姓心中猜测钱三是屈打成招。
闻书吏听到这话,眼睛一转道:
“大人,证物好找,钱三杀死者时许是担忧一棍子下去死者只是晕了。
所以在死者的后脑勺处连敲了好几下,他当天所穿的衣服上定有血迹残留。
只能搜他的家,一准能搜到。”
古代衣服珍贵,没有人会随便处理自己的衣裳。
钱三一定不会舍得把自己的衣服拿去销毁。
且古代又没有洗衣粉洗衣液这种东西,血迹没那么容易处理干净。
只要命人搜查,不愁搜不出蛛丝马迹。
就算搜不出也没关系,他们找人往上弄点血迹就是!
至于证人吗,闻书吏想找不出他还不能凭空捏造一个吗。
反正案发的地方住户颇多,就是有人不小心目睹了钱三杀人,也是很正常的吧!
没有证人那就制造证人,钱三杀了人心虚。
只要听到有人看到了他的恶行,还怕他不招的干干净净。
这是卫大人上任后第一次吩咐他做事,还把结果给他分析的明明白白。
他要不把此事办的漂漂亮亮,岂不辜负卫大人的指点栽培?
因此闻书吏又向卫辞保证道:
“大人放心,无论证物还是证人属下一定都给您弄到。”
卫辞这才点头许他离去,他不在乎闻书吏是如何弄到证人证物。
反正枯井藏尸案的凶手一定是钱三,只要钱三伏法,让百姓看到他的英明即可。
闻书吏离开后,卫辞打算去静江的府学看一看。
之所以想去府学逛逛倒不是他闲的无聊。
而是因为地方官政绩考核包括:
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税收赋税,工程建设五个方面。
这五大项考核中每一项又细分为两小项。
经济发展分为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社会治理则包括社会治安和户籍管理。
民生保障是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税收赋税则是赋税征收和税收公平。
工程建设是公共设施和水利工程。
这五个方面三年后考核,每项都为优卫辞才能官升一级。
其他的倒还好,卫辞都有办法搞起来。
唯独这教育文化一块,是要实打实的学子成绩的。
比如当年卫辞考上举人和进士,这都算闫知县实打实的政绩。
但若他治理静江期间,静江没多出几个举人,那教育文化这一块想拿到优就有些难了。
所以卫辞要把此事早早准备起来。
看看府学里有没有什么好苗子,他可以挑几个重点培养。
卫辞带着王安没惊动任何人到了府学。
静江的府学和青州没得比,无论是教育环境或是师资力量都差了青州不止一筹。
当年卫辞在青州府学光是教谕都有七八个,还有专门教书法和丹青的教谕。
可在静江府学只有两个教谕,这一点连章阳县县学都不如。
不过这也是没法子的事,百越学风并不昌盛。
这些年也没出过多少举人,教谕也算是朝廷官员,必须要是举人才能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