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家有铁,李二家有煤,长孙宫里有人,刑部罪犯们挖的煤以过水运运抵长安后,只是短短三五天,蜂窝煤和炉子便已经开始在长安发售。
泥炭使用的最大问题是安全,为了让百姓们相信使用这个蜂窝煤炉子不仅可以取暖、烧水做饭,关键是安全无毒,李恪听说,铺子掌柜现场制作了一个封闭的亭子。
亭子里面安装好蜂窝煤炉子后,一名人员也一并被关了进去,两个时辰后,在百姓的注视下,里面的人员活蹦乱跳,没有任何问题,炉子上还烧着一锅水。
这次为了解决长安城百姓炭毒的问题,果然长孙把炉子的售价只定在八百文,蜂窝煤四块一文,也算是良心价了,百姓们基本都能买得起。
售价虽然低廉,但耐不住长安人口多啊。
长安此时上百万人口,二十万户左右,便是一户一天花上一文买四块,长孙也能收入二百贯,而不少大户大家一家便是十个八个炉子,因此,长孙一天的收入不少于三百贯,一个月便是上万贯。
其他世家也想做,但炉子简单,一名合格的工匠只要看看炉子便能仿造出来,关键是泥炭怎么加工成蜂窝煤?
这可不是在炭泥上简单打个几个洞就可以,这里面有着李恪贡献出去的加工配方,没有这个配方,该是有毒还是有毒。
一个月下来,长孙家赢得百姓交口称赞,这让长孙无忌和长孙均是大为满意,这个生意好,不仅能赚钱,而且百姓们会称赞,这样的生意才能做得长远。
贞观二年,长安的冬季迎来了一个暖冬,对于实在连八百文也没有的,尤其是南部各坊是穷人聚焦区,李二干脆在南部各坊设立几个大型的聚集区,供一些流浪人员使用。
十月,在长安最冷的天气,长安奇迹般地没有死于炭毒的人。
十一月初,百姓们还在欢声笑语中时,立政殿中却是一片肃然。
李恪被宣来时一看,立政殿中已是大佬云集。
房杜、长孙无忌、李靖、李绩、柴绍、程咬金、尉迟恭、牛进达、李道宗……
嗯,还有几位还是第一次见,哪位长得像阎立德自然是工部尚书阎立本了,还有褚遂良、以前没见过,现在不知道担任何种职务了。
李二哈哈一笑,给李恪介绍了一下他第一次见的这几名大臣。
眉目狭长、气度不凡是褚遂良,现任户部尚书。
阎立本是工部尚书。
看来李二是趁着战胜蝗灾,民心在已的当下,又换了些官员。
还有一位,方面大耳,听李二介绍说是唐俭,这可是鸿胪寺卿,大唐的外交部部长。
窝草,这方面大耳的家伙就是唐俭,这可是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主,他和长孙无忌相比不太一样,长孙无忌是大阴人,却是表里如一,表面也是一脸严肃。
但唐俭却是满脸称笑,背后能给你捅刀子的家伙,出使突厥的时候,李靖的大军都快要兵临城下,他还在和颉利把酒言欢,言说两国交好,大唐乃是突厥的友邦云云。
李恪见了这个场景便是一懔,看来要打突厥了,这是决定新生大唐国运的一战。
突厥这个北方游牧民族对大唐的威胁实在是太大了,随时可以叩关南下,武德九年的白马之盟,便是被李二视为毕生之耻,看来李二这是一刻也不愿忍啊。
李恪不敢怠慢,向诸人一一见过礼。
众人也是不敢怠惰,众人或多或少知道他的功绩,不仅用高度酒换回来大量粮食,更是酒精、指北针、青霉素等军用物资的制作者。
尤其是褚遂良现在是这个户部尚书,军方要作战,“大军未动,粮草先行。”
今年蝗灾下,关内道没有什么饿死人,年底还有余力作战,否则在具备战机的情况下,自己拿不出粮食,也是极为难受兼且要头发白的难题啊!
“好了,殿中诸人你已见过了,今天叫你过来,是为了青霉素、指北针等物资,可是准备好了?”
“父皇和我相约的是本月十日,自会以日期前准备好三万支青霉素、二十支指北针。”
殿内群臣听了大喜,李恪的酒精、青霉素是治伤良药,指北针更是在漠北行动的方向盘。
李二听了颇为满意,正欲说话时,李恪却是说话了:“父皇,可是要向北方作战了?”
“嗯,当然,突厥小儿安敢岂我?”
“儿臣有一物是刚刚制作出来的,可以远距离观察大约二千步以外的景物,或许对我大唐行军有些助益,儿臣唤他为望远镜。”
“什么?望远镜?在哪里?拿出来看看?”
“嗯,在殿门口被禁军保管了。”
“什么?王福,快把恪儿带的物事拿进殿来。”
只是半晌,王福便拿来了一个竹筒制作、前后有着透明琉璃的物件进来。
李二取了过来,摆弄了一下,拿着镜筒看了一下,只见程咬金那张大脸就在自己眼前,顿时吓了一跳,问道:“怎么会这样?程老匹夫跑到朕眼前了?”
程咬金却是笑道:“陛下,这说明微臣才是你眼前人啊。看来这次出征少不了微臣了啊。”
殿内众人不由一齐心内暗骂,你程老匹夫不要脸,我们还是要点脸的。
李恪笑了笑,知道这才是程咬金的滚刀肉性格,也是人家历经三朝再不倒的本事,此事不用置评,说道:“父皇,你拿反了,倒过来看,对着殿外看。”
李二“哦”了一声,把望远镜反了过来,对着殿外,殿外此时白雪一片,只看到雪花纷纷飘洒,觉得有趣,便把方向转了一下。
顿时看见一名金吾卫在大雪下坚毅的脸,雪花落在他身上,把他包裹,一只鸟儿却飞到头上,这名金吾卫咧了咧嘴,露出了缺了门牙的……抖了抖身子,貌似要把小鸟抖下来。
李二有些吃了一惊,对着张福说道:“快,快,快,把那位缺了门牙的侍卫领进来。”
“嗯,缺了门牙的?”张福一脸懑,这外面值守的侍卫不少,但没知道那个侍卫缺了个门牙?
“这个,这个,”李二也知道自己的命令让人听不懂,干脆把手中的望远镜递给了王福,
“嗯,就是在哪个角落的,嗯,鸟儿被他振飞走了。”
王福连忙拿过望远镜看了看,心内也是大吃一惊,把镜头转向李二说的那名侍卫,嗯,鸟儿正在飞起,知道是那名侍卫就行了。
王福连忙让人把这名侍卫领进来,殿内众人除了李恪外却是面面相觑,不知道李二这是做的哪门妖蛾子。
李二却是不理,半晌后,王福领进来一名侍卫,李二马上对他说道:“张开嘴,让朕看看。”
侍卫顿时有些茫然,但李二的命令,却是要坚决执行啊,张开了嘴。
李二顿时哈哈大笑,“就是你了,就是你了。”
言罢看殿内众人一脸懵懂的状况,解释道:“诸位爱卿,适用恪儿说可用这个望远镜看远处,朕看向了殿外,嗯,这名侍卫,看到了他的牙齿,甚是清楚啊。”
“果真如此。”殿中众人顿时有些激动起来,这些人除了李靖、李绩等武将外,便是房杜等人也是经历战阵过来的,自然知晓在草原上能先一步看清敌情会有什么效果。
这完全是妥妥的料敌于先机啊,有这个时间整军备战,却是可以占绝大便宜的。
顿时李靖、李绩等人纷纷要过来观察,果然如李二所说啊,可以清晰地看清远方啊。
众人看完后,李靖却是说道:“蜀王殿下,这个望远镜果如你所说,能看清二千步外的距离?”
“嗯,二千步只是最远距离,需要天气良好,要是有了风雨雪什么的,观察距离便是会少些。”李恪挠挠头说道。
“嗯,我等明白了,如你所说,这个望远镜对我军中有大用,不知蜀王已制作出来几根了?”
这个也是殿内众人关心的,不由得一齐看向李恪,李恪摊摊手说道:“这个,还只制作了三个,实在是镜片的打磨太过于麻烦了。”
众人听了吁 了口气,还好不是一根,此刻大军出发在即,这种望远镜自然是越多越好,但也知道不容易,现在听了,能有三根,已是不容易了。
“恪儿,还有几日时间,可还能制作几根出来?起码也还要两根,有更多最好。”
李恪点了点头,说道:“再制作个三五根还是可以的。”
殿内众人听了不由大喜。
十一月十日,大雪。
军方让人来蜀王府领走了三万支青霉素、二十支指北针,八根望远镜和一些酒精,蜀王府便是轻松下来。
大唐,这是要大雪北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