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李二听了长乐所言,便是叹了口气,这是实情。
只要想想,李恪已经被刺杀不是一次二次了,要是让不仅生产盐,还建议朝廷专卖,这必然要把大大小小的世家全都得罪,便是李二想想,也会有些心里有些发麻。
“嗯,这倒也是,此举得罪的人确实有些多了,便是阿耶都觉得压力不小, 你三哥才不上奏,而是让你来说,这小子倒是很会保全自己啊,只是,他建议由谁来上奏合适?”
“三哥说,这个要请阿耶定夺。”
嘿,如此得罪全大唐的事,除了找魏征那个老匹夫来背祸,还能找谁?
“宣房杜、长孙无忌、魏征、李靖、李绩、程咬金、牛进达等人进宫议事。”
长乐走了后,李二便是立马对着王福说道。
于是立政殿中便是迎来一个不眠之夜。
以众人的政治智慧,李二只是讲明了情况,众人便是心中极为有底了。
看来朝廷这是掌握了青盐的生产技术,要把持盐业了,但为了防止引发社会动荡和大小世家的反弹,便是要实行这个盐引制度,把一些利益还给各大世家。
程咬金、牛进达等武将还好,毕竟他们的盐业做得并不大,只是在长安售卖。但对于那些大中世家,这却是一个巨大的利益重新分配问题。
前来的武将们均是缄默不语,从政策而言,这项政策对朝廷、对百姓都是有利,对军队更是有利。
要是大唐的军人们都吃上了五文一斤的青盐,估计大唐的军人们体质都能提升两成啊。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征等人虽知要施行起来还会有些麻烦,均是积极支持,毕竟这是一个善政啊。
但李二随后说的两个顾虑,一个便是后代君主可能随意提升青盐价格的问题,一个是地方官员中饱私囊的问题,但众人商议半晚,却是也没有什么太好了办法。
但李二最后说道,后两个问题再议,你们先把奏折提下来在朝廷上议议。
众人左右看了看,不由一齐看向魏征,因为这事很符合他的人设,由其他人提出,都会让人怀疑是否有个人利益在其中,但魏征提出却是没有问题的。
魏征也是面不改色,此事的确出他提出来最合适,而他也愿意做,此事做成了,他魏征便是在青史上也要重重添上一笔。
想着史上记载:“贞观三年五月xx日,御史大夫魏征提出盐业朝廷专营制度及盐引制度,无数大唐百姓由此爱益。”
魏征便是两眼发光。
至于其他的,他魏征还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次日。
太极殿。
君臣在听取了由魏征上书的朝廷专营盐业及实施盐引制度后,均是一阵大哗。
之后便是各种提问:
“启奏陛下,臣以为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我大唐有十道,三十六十州,子民无数,朝廷是否可以生产出供全天下人食用的食盐?”
“启奏陛下,臣以为朝廷不能与民争利啊,毕竟盐业关系国计民生,无数的人都在此内谋生,陛下看似对百姓的善举,却是让这些人行内人先承受了苦难啊。”
一听,心中便是一阵腻歪,这些世家朝臣一旦没什么理由反对了,便会搬出这个不能与民争利的观点,以便世家们能继续享受利益。
在书案上不由狠狠把这些提议的人记录下来,这些人有机会应该都要换下去啊。
而千古人镜魏征,却是站出来了:
“哦,韦大人,你可知我大唐百姓不下于三千万,却是有九成吃不上青盐,而你所谓的这个与民争利就是要让百姓们都吃不上好盐吗?”
“此次,朝廷会保证盐业供给,售价更是低廉,这是福泽我大唐百姓的善政,更是千年未有之幸事,却被你说成与民争利,恐怕是让朝廷不要与你韦家争利吧。”
“你韦家经营盐业时间长了,更是掌控了北方各州一半的市场,但你们拿得出如此品质的青盐吗?拿不出来的话,便不是朝廷与民争利,而是你韦氏要与朝廷、要与百姓争利,试问,韦大人可是这个意思?”
魏征的说话是一连串,先从大唐百姓吃不上好盐,再到朝廷要实施的善政,最后经接点明了韦家的险恶用心,顿时让殿内群臣大哗起来。
毕竟,殿内群臣依靠皇室赐予,还是能吃得上青盐的,但自己家人呢,自己族人呢?以前是因为没办法,不得不吃韦家售卖的质量不佳的食盐,但如今朝中有了稳妥的政策了,你韦家还是不愿意交出这份利益。
这个吃相太难看了,而且要是实施这个盐引制度,即便是以前不做这个生意的世家,也可 以进入这个市场了啊。
这些反对的官员顿时引起朝中官员群中攻诘。
因为盐业利于天下百姓,且盐引制度也保留了大小世家们的利益,因此,朝廷此番还是顺利了这一提议。
通过提议时,李二便是顿时大喜,这意味着什么?
可以收取无数大小世家的盐引钱啊,而这笔钱以自己估计,至少会有二百万贯左右,国库啊,国库,再也不会饿死老鼠了啊,直接就能瞬间便能满血。
正当李二以为今日朝议可以退朝,回去立政殿中慢饮三杯庆贺时。
却是见国子监祭酒孔颖达出班奏道“微臣近日在长安发现由益州发行的《益州快讯》,内容是招聘教习,但教授的内容臣以为不妥。”
“哦,如何不妥?”李二问道。
但心中早已明白了,李恪建这个书院,虽然说的是文理书院,但明眼人一看便知,这个书院教授的内容会以何为主。
“微臣以为,益州文理书院教授不仅有我孔孟之道,更有工匠学问,此举大大不妥啊。
我大唐此时识字之人甚少,应该培训更多的读书人,而不是什么工匠,陛下,奇技淫巧于国无益,我儒门才是国家屹立千载的根本。”
孔颖达此言一出,朝廷上便是一群俯合声,毕竟他们自己就是读书人,要工匠讲究什么?
工匠们历史上讲究尚同,不讲究尊卑长幼有序,这可是动摇封建王朝的基础,这如何可以?因此历史上都是不余遗力地打压。
李二一听这个也是有些犯愁,他现在是帝王,自然不会呆板地遵从什么儒家、道家、法家等等,在他看来,对朝廷有用的才是应该要推广的。
但奈不住世人千年来的偏见,尤其工匠讲究尚同,没有了尊卑,这是任何封建帝王也不能容忍的。
但李二也明白,李恪为何要教导这些工学人才,无论毒盐变青盐、还是肥皂制作,这里面可全都是工匠们的学问,和儒门更是没有什么关系。
这也是李恪当初把青盐 产业让李二占五成份子,肥皂虽然没有给李二分子,但却解决退伍军人的大问题。
而这两个利益李二都是不会放手,只要李二不放手,自会会在前面帮着他解决麻烦。
此时,阎立本、阎立德等工部官员听到儒门说话难听,到也齐心协力,一致为工学张目,但奈何儒门之人在朝堂上人多势众,只是一开始就屈于下风。
“你们儒家张口闭口奇技淫七,看不起工匠,可没有工匠,你们连房子都住不上!”
“你们儒家整天讲仁义道德,可百姓饿肚子的时候,仁义能当饭吃吗?”
往常,阎立本、阎立德等工部官员颇为尴尬,一旦朝堂上这些老夫子们抨击工学,他们都只能退避,但这次在《益州快讯》上却让他们看到了工学崛起的希望。
现在朝廷取士用的都是儒门,无论是国子监还是地方学府教的也是这些,工学只能依靠口口相传,靠着父子,师徒传承。
看看朝堂上满堂朱紫,皆是儒门,他们工部官员大多却是身着青绿,身份上就差了不止一筹啊。
李二对于这种争执,也是无法,往常都是和稀泥,说是儒门乃大道,但工匠之学也不可小觑云云。
但这次却是事涉李恪,看看,李恪给他带来了什么?
青盐,不,贞观盐,一年给国库增加二百万贯,肥皂,开始解决退伍军卒再就业的难题。
以上是公的,私人的还有仙人醉、炒制茶,好吧,现在叫武德茶,这是两个源源不断的现金奶牛啊,能够给他内帑带来充足收入。
更何况李恪办学是自费,也没有运用国家一分钱,这孔颖达纯粹是习惯性地打压工学,不给工学任何机会啊。
正想以目示意,让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出来给工学,给李恪的书院站站台时。
“哼,工巧之术岂能与我儒门大道相比,更加登不了大雅大堂。”中书舍人岑文本的这句话却是让尉迟恭恼怒地站了出来。
尉迟恭打铁出身,少时想拜师识字,却是蒙学中儒门老师所拒,无奈下只好继续打铁,因此心中对儒门从无好感。
只是世间风云突变,强大的大隋只是数年就四分五裂,这才上山成了盗匪,投奔李唐后,靠着一刀一枪,从马上拼杀出了现在的鄂国公。
铁塔般的身子往堂中一站,只是一推,登时把岑文本给推了一个大咧趄。
“你这老匹夫,武德九年,突厥二十万铁骑陈兵渭水,我大唐靠的是什么退敌?
靠的是你这厮这张嘴吗?还不是靠得我大唐将士效死、百姓用命、城墙高垒,弩机强弓。
若是没有了你口中的不登大雅之堂的工学,我大唐哪里来的兵器盔甲、强弓劲弩?”
尉迟恭说着说着,估计心中有气,就想给岑文本来上一拳。
李二在丹陛上看得分明,心知这是岑文本这斯的话惹怒了尉迟恭。
尉迟恭此时正当盛年,说是本朝第一悍将也不为过,这含怒一拳下去岑文本估计要去了半条命,甚至就此了帐也不是没有可能。
李二想给李恪站站台,可没想弄出人命事件出来,连忙喝道:“知节,拉住他。”
程咬金急忙出班,拉着尉迟恭的肩膀就是一带,尉迟恭顿时打空了,回头一看见是程咬金,也明白过来了。
转身对着李二一礼,说道:
“陛下,臣就一武夫,不懂什么五经,更不懂什么天地大道。
但却明白我大唐要战胜突厥人,要让我们的战士吃上青盐,要穿戴好兵器战甲。
这些鸟人整天哔哔个不休,却又讲不出个什么来,连蜀王办个学院讲些工学,也是莫明其妙地阻挠,着实令人烦闷。
看清楚,这学院可是蜀王自己掏钱办的,所有学员都不收学费的,关你们个鸟事,”
朝堂上众位官员顿时有些哑然,以往这种争议,儒门这些官员也就是欺负欺负工部的人,大家都会跟上,工部这些官员也没有什么可反驳的。
但惹怒了军方,却是不一样了。
大唐极重军功,未得军功不得爵用度是铁律。别看朝堂上这些官员品秩极高,但要论起爵位,大多数人却是没有的。
但孔颖达作为儒门圣人之后,却是坚持说道:
“陛下,微臣弹劾蜀王兴办书院,教授工学,须知,若让工巧之术凌驾仁义之道之家上,天下危矣;
此外,微臣弹劾鄂国公尉迟恭欲当堂殴打朝堂大儒。”
李二想了想,对着杜如晦说道:“杜爱卿以为如何?”
杜如晦出班奏道:
“蜀王在报纸上说了,所有费用并没有出自国库,全是他自费举办,应该谈不上教育资源被挪用的实情,我大唐的读书人想必也会越会越多。
更何况,你们现在吃的青盐,就是从毒盐中提出出来的,你们现在用的肥皂,也是用的工学之法提取出来的。
须知,我大唐读书识字之人太少,百不及一,蜀王办的“益州文理书院”为我大唐培养各类人才,臣心中甚为幸甚。
若是有各大世家成立书院向天下免费招生,培养各类人才,臣以为也应该鼓励。”
杜如晦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要谋臣,以务实和高效着称。
杜如晦虽然出身于士族家庭,接受的也是传统儒家教育。但并不排斥实用技术,尤其是在治国安邦的层面上。
他与房玄龄并称为“房谋杜断”,此时担任尚书右仆射,在朝堂上说话自是极有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