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登大宝的柴荣并不轻松,他发现地位不怎么被认可。来自朝堂内外质疑的眼神都在盯着他——现在可是五代十国,国家到处有,朝代经常改,拳头大者为王。人家郭威心黑手腕硬,我们服他,你柴荣有什么本事,让我们看看。
面对着一个个骄兵悍将、一双双质疑的眼神,柴荣也只能暂时默默忍受着,他知道必须尽快证明自己。
很快,当上皇帝的第一场挑战来了,北汉的皇帝刘崇联合辽国共计四万大军来袭,号称十万大军。郭威在世的时候,刘崇忌惮郭威的实力,不敢来犯,而今天刘崇觉得时机到了,你柴荣没有战功、没有根基、没有资历,一个三无人员,凭什么当皇帝?
大敌来犯,柴荣很孤独。各地节度使没有一个勤王的,都在领兵观望。他召开御前会议,商讨退敌之计,中央禁军的将领和文官都抱着膀子,等着看笑话,是啊,你柴荣死活,与人家何干,大不了换个皇帝,人家照样干。朝堂上本来是议论声叽叽喳喳,当柴荣问谁愿为前锋时,全体官员顿时鸦雀无声,禁军统领樊爱能甚至当庭打了个哈欠,哈欠声在垂拱殿激起诡异回响。
柴荣明白,真正听命于他的只有原先自己带过的部队,环顾四周,几个老兄弟拢巴拢巴顶多五千人。一旦败了,他也不可能逃到哪里去,各地伺机而动的节度使会纷纷割据、称王称帝,顿时会天下大乱、狼烟四起。
除了他自己,谁都无法哪怕是在名义上控制得了全部的军队,那就只能亲自上阵了。想到此处,柴荣只好压制住自己对朝臣的失望,叹了口气:“朕欲御驾亲征,讨平贼逆。”
谁知道立马遭到了太师冯道的反对:“陛下当居中调度,不宜贸然亲征。”
柴荣只好拉出古人作为旁证:“李世民经常亲征,不也四方畏服吗。”
冯道一句话直接怼到柴荣的肺管子上了——就你能跟人家李世民比吗,“未审陛下能为唐太宗否。”
冯道,五代着名老油条,历经四朝十代君王,和朝廷一众官员关系那是盘根错节、相互姻亲,擅长混字功,那是见强则弱、见弱则强。他敢正面硬刚,几乎是踩着皇帝的脸说你不行,这说明整个朝廷对柴荣的态度是否定的,甚至大家都已经准备好又要改朝换代了。
皇帝居然不好还嘴,憋得脸通红,却只能生闷气。柴荣明白,外敌当前,不能先起内讧,此时的柴荣是多么的孤独无助。
最终柴荣力排众议,下令亲征。显德元年三月十日大军开拔,柴荣尽其所能,带走了所有能带走的开封驻军,共计一万人,对他来说,这是一场豪赌,赌上的是身家性命,输了必将万劫不复。
赵匡胤作为禁军将领随军出征,跟着柴荣参加了这次豪赌,但机遇和风险并存,这一仗赵匡胤将崭露头角,于危难时刻力挽狂澜,向柴荣证明自己的能力。
后周大军出了开封,一路往北行至高平(今山西晋城),突然就遭遇了刘崇所率的北汉军。双方立马摆开了阵势,周军在南,汉军在北,当即要决一死战。
柴荣有条不紊地做出部署:李重进领左军,樊爱能、何徽领右军,这些人都不是自己的嫡系部队,但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他自己则坐镇中军,此时赵匡胤、张永德等人也在中军。
另一边,刘崇站在山头观察,发现周军人数不足自己的四分之一,而且装备还差,那叫一个高兴,几乎都要跳着脚的开始庆祝胜利了。
此时北风凛冽,大风刮得对面的周军几乎睁不开眼,这对北汉极为有利,北汉的司天监监正李义向刘崇报告,北风将会刮很久,“北风当持久,可助我军势”。刘崇听后哈哈大笑:“此乃天助我也。”但如果他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事,肯定立即会把这个满嘴跑火车的监正碎尸万段。
刘崇立即命令全军发起总攻,乌泱泱的北汉军席卷而来,骑兵夹裹着凶猛的力量轰然砸在周军阵线上,将盾阵撕裂,后面的步兵立即压上,长枪捅进失去盾牌保护的周军步卒身体。
柴荣也赶紧指挥这边的周军迎面全力顶住,有他亲自压阵的中军更是奋力死战。
忽然,柴荣听到自己右军之中,军卒大喊“万岁”,他兴奋地望过去,以为右军胜了。却只看到右军兵丁一个个跪在地上,还有一部分开始四散奔逃;他们喊的万岁也不是自己,而是要投降后汉,喊的刘崇万岁。柴荣气得肺都要炸了,这刚一接战,右军就投降了?
原来攻击右军的是号称北汉第一猛将的张元徽,此人在北汉军中威望甚高。这边的樊爱能和何徽本来就是过来应付事的,哪里能是对手,刚一遭遇冲击,二人扭头就跑,跑的时候还高喊着“周军败矣”。
在二人的影响下,整个右军全面崩溃,两千士兵有样学样,扔了武器就往后跑,跑得慢的就地下跪求饶,高呼万岁。
右军的崩溃如浪潮般开始波及中军的阵型,眼看着中军也开始呈现出败象。柴荣此时正在前线指挥,即便再着急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却已是抽身乏术。
就在此关键时刻,只见一彪人马突然从后方迂回冲出,迅速补上了右军空位,硬生生和张元徽撞在了一起,简直如同神兵天降一般,这让柴荣不由得喜出望外。
原来是咱们的主人公赵匡胤率着麾下来救场了,赵匡胤身先士卒,勇猛无比,周围将士受其鼓舞,士气大振,全部奋勇向前。
北汉张元徽也奋力组织迎战,但他似乎出门没看黄历,身下战马突然一声哀鸣,轰然被绊倒,一下子把他压在了身下。他挣扎着起身,但他和战马都是身披重甲,一时间根本爬不起来。
赵匡胤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赶紧带着一帮人拼命向前,杀退了前来护卫的北汉军,直抵张元徽面前。赵匡胤举枪直插入张元徽面门,一代猛将就此陨落。
张元徽的阵亡对于北汉军队的打击是巨大的,一时间,“张元徽死了”的哭喊声传遍整个汉军。真是倒霉了喝凉水都塞牙,恰在此时,本来刮得好好的北风突然转成了南风,大风卷积着沙石扑向北汉军,周军借势反攻,北汉军大败。
胜败就在一瞬间,刚刚还春风得意的刘崇,看着丢盔弃甲四散奔逃的北汉军,辎重粮草扔了一地;再看着漫山遍野涌向自己的周军,只得长叹一声“逃吧”。
此战北汉大军死伤无数,随刘崇逃到太原的仅数百骑兵而已。
打赢了登基后的第一场大仗,柴荣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有些惊魂未定,此仗赢得很是侥幸,如果不是张元徽的马突然摔跤了,如果北汉搞天文气象的货不是个二杆子,如果没有赵匡胤危急时刻的挺身而出,那么败的人肯定是自己。
周军的战斗力堪忧、士气堪忧,尤为可耻的是,樊爱能、何徽和所率的右军刚一接敌就立马溃败,在听说自己胜了以后,居然还有脸跑了回来,在部队后面捡战利品,战后还心安理得等着授功领赏,好像对他们来说临阵脱逃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家常便饭。柴荣知道,长此以往自己不可能一直这么幸运下去,下一次失败的一定会是自己。
柴荣很生气,他是个很感性的人,生气了情绪到了就要做。战后不久,他就集结了全军,然后在所有人震惊的目光中,现场拿下樊、何二人,把樊、何及其部下七十多人现场斩杀,顿时全军肃然。
班师回朝前,柴荣又奖赏功臣以激励士气。这受奖的第一个人就是赵匡胤,他的拼命得到了回报,被封为了殿前都虞候,一跃成为了周军的核心层将领。
这一年赵匡胤二十八岁,他的父亲赵弘殷此时也同在柴荣帐下,看到儿子这么有出息,他脸上也很有光,史称父子二人“分典禁军,一时荣之”。
还没有等胜利的王师回到开封,一帮当面抵触过柴荣的官员很知趣地辞职了;那个好不容易硬气一把的老油条冯道,天天提心吊胆的害怕被打击报复,居然已经活活把自己给吓死了。有一帮脸皮厚的官员,提前出京五十里外跪迎王驾凯旋。
果然面子都是要自己挣的,意气风发的柴荣相当解气,情感丰富的他当着群臣的面就感叹道,“但有今日之荣光”。
这时军威正盛,柴荣再携大胜之师攻伐后蜀,又获大胜,取得秦、成、阶、凤四州之地,自此柴荣威望日隆。
自此,柴荣真正掌握了朝廷大权,一场由他主导、刀刃向内的雷霆变革即将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