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旋回到开封的柴荣,没有丝毫歇息,宵衣旰食的又做了几件大事。第一,颁布安民劝耕法令。为了让各地有据可依,他还制成《均田图》,颁发诸地官员,一时间,百姓纷纷返乡,田地不再荒芜,地产日丰。
第二,颁布《大周刑统》。此前,后周以前一直沿用过去的律令,条目繁杂、相互矛盾,一些官员借此胡乱引用法条,坑害百姓。柴荣指定专人整理各类法条,显德五年(958年),颁布《大周刑统》,共计二十一卷,这就使全国有了可以遵守的统一法律。
第三,整理历法、实录等典籍。他诏令司天监修订历法,制成了《显德钦天历》。
柴荣就像一台极速运转的发动机,永远在做事,永远不停歇。做完这些安定国家的举措,时隔仅仅一年,柴荣又计划再次御驾亲征了。这一次不是去征服手下败将北汉,而是去解决根本问题,直接打他背后的宗主,那个疆域广阔、军力强盛的辽国。
辽国是一个迅速崛起国家,主体民族是契丹族。契丹这个游牧民族在晚唐还很弱小,五代十国前期杰出领袖耶律阿保机的出现,带动了这个民族快速壮大,后来建立了大辽帝国。辽国一边向东西两翼不断推进,征服各个游牧民族和小国家;一边与中原地区保持贸易充实经济,此时已经建立了一个东起今库页岛,西到阿尔泰山的庞大帝国。
对于辽国和后周,幽云十六州都非常重要,此地内部横跨太行山和燕山山脉,是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分水岭。要是中原王朝能牢牢占据这里,则锁住了游牧民族骑兵南下华北平原的一扇大门。
踌躇满志的柴荣做了大量前期秘密部署,他以正常调防的名义,命令部队一支支陆续出发,务必做到不对辽国打草惊蛇。显德五年(958年)四月,命张永德率军入防周辽边境;五月,命郭崇率军入守束城(今河北河间市);显德六年(959年)二月,命孙行友率军入守在地处北汉、辽国边界的定州,以威慑北汉,同时命韩通在沧州疏通水路,并设置沿线防卫,以便运兵运粮。
显德六年(959年)三月,柴荣再次披甲上阵,御驾亲征辽国,目标是拿回幽云十六州,“复我汉唐故土”。此时辽国还没有部署防御,柴荣一开始就树立了“闪电战”的作战思想,就是要打辽国一个措手不及。
周军一路急行,于四月中旬就抵达了乾宁军(今河北沧州市),直击宁州,辽国刺史王洪没有反应过来,根本抵挡不住,很快就投降了周军。占领宁州后,柴荣以此为据点,立即命韩通为陆路都部署,赵匡胤为水路都部署,继续向北猛杀猛打,柴荣亲自登上水军旗舰督战。
这个时候,辽国是被打懵了的,周军连战连捷,四月二十六日,益津关(今河北霸州)投降。
四月二十八日,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投降。
四月二十九日,莫州刺史刘楚信献城。
五月一日,瀛州刺史高彦晖献城。
周军所向披靡,自开战之日起不到二十天,破三关(益津关、瓦桥关、淤口关),收三州(宁州、莫州、瀛州),共得十七县、一万八千余户,尽得幽云关南之地。
可以说,这里的群众基础还是非常好的,自后晋儿皇帝石敬瑭献出幽云地区,到此时已有二十多年,虽然辽国为了稳定这片区域,对这里采取“汉人汉制”的怀柔统治态度;但“天朝上国、君临万邦”的汉唐,已经把天朝子民的民族自豪深植入了汉人百姓,“受契丹野胡之治,无不倍感屈辱”,幽云百姓无不心系中原,箪食壶浆迎接后周王师。
战局如此顺利,柴荣非常高兴,瓦桥关前他大摆庆功宴,席间他谈笑风生,踌躇满志,计划下一步快速北进。但是很多部下提出了反对意见,“辽是大国,骑兵雄壮,现已逐步集结军力于幽州以北,不容小觑。我军现在更宜改攻为守,巩固战果”。
柴荣听了很不高兴,他此战目的就是要复汉唐之威,一战打服辽国。他力排众议,当天就命李重进率部进攻固安,又命主力大军稍事休整三日,准备开拔继续北进,发往安阳河。
次日,传令兵来报,说有乡亲牵羊执酒来犒劳中原大军。柴荣很高兴,解救汉人归我华夏,本来就是他的夙愿,他立即传令列队迎接,自己要亲自接见。一见到柴荣,一众百姓纷纷拜倒:“我们族人苦等多年,终等到了中原王师,诚心感谢陛下救万民于契丹之手。”
柴荣非常欣慰,和乡亲们攀谈起来,什么家里几口人、收成怎么样等等。他随口问为首的长者,周军驻扎的地方叫什么名字,长者告诉他:“历代相传,此地名叫病龙台。 ”
当柴荣听到“病龙台”三个字的时候,顿时面露不悦,古人都爱说皇帝贵为真龙,病龙台的名字实在太不吉利。柴荣沉默不语,神色有些黯然,他又好言抚慰乡亲们一番后,命令亲随把大家礼送回乡。
就在当天夜里,他突感身体不适,毫无征兆地就此病倒了。古时候医疗水平有限,帝王生死总是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当时人们都传言:“病龙台重病是天命,真龙当死。”
其实,这偶然的因果中也存在着某种必然,柴荣登基以来,每天殚精竭虑、枕戈待旦,马不停蹄地亲自处理各种政务军务,他急于要干的事情太多太多。生命如烛,试问谁的生命能经得起这样疯狂的燃烧?他太累了,他的生命在这里被耗尽了。
柴荣五月二日发病,五月七日病情突然加重。自知不起的柴荣只得做出了痛苦的决定,大军退兵,班师还朝。
临走前,他把瓦桥关改名为雄州,派韩令坤驻守;改益津关为霸州,派陈思让驻守,并且命令他们必须守住这片汉人故土,他不甘地说道:“此地来之不易,绝不可再入胡虏之手。”五月八日,心中怀着满满遗憾的后周大军全面撤退。
就在撤退途中,发生了一件极为诡异的事情,就在柴荣中军大帐的门口,凌晨突然出现了一个三尺多的大木牌,直直插在营地中央,上书五个大字“点检做天子”。点检指的是殿前都点检,是禁军的最高指挥官,任此职务的人是张永德。
木牌的意思直指皇帝,诅咒柴荣你活不长了,点检张永德当做天子,军中一片哗然,甚至有传言这是个“天降谶语”的神迹。这件事情,我们称之为“木牌迷案”。
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受害人柴荣却反常地不做任何处置,继续班师回京,然而正是此事直接影响了后面的巨大朝局震荡。
显德六年五月三十日,柴荣抵达开封。自知时日无多,他很快就颁布了诏令,立皇长子柴宗训为特进、左卫上将军、梁王,确立了其继承人的身份。此时柴宗训才七岁,没办法,其他大点的子嗣都已经在刘承佑杀郭威家眷的时候被顺带杀了。
传位给七岁的孩子,没人知道未来会怎么样,在这个时代,权臣直接干掉皇帝,再建新朝廷,似乎很是司空见惯。柴荣只能在余威尚存的时候,着手布局后事,尽力为儿子的未来铺好路。
第一,册立皇后。柴荣的前皇后是天雄军节度使、魏王符彦卿的大女儿,也是柴宗训的生母,几年前病故了,柴荣就一直没有再立皇后;此次新立的皇后符氏是符彦卿的二女儿。符彦卿一直在外任节度使,柴荣是希望通过加强外戚的在朝势力,对其余势力形成制衡。
第二,任命文官制约军队。最高军事决策机构枢密院由文官范质、王溥、魏仁浦共同掌管。文官即使再有野心,可因为没有对部队的长期控制和渗透,就掀不起太大的风浪。
下面两步棋是关键的关键。
第三,免去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加授检校太尉、同平章事,明升暗降,只授虚位。调李重进任淮南节度使,虽仍兼任侍卫司指挥使,但已远离开封。
第四,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任命韩通为侍卫司副指挥使。京都最主要的武装力量就是殿前司、侍卫司,直接免去在军中关系盘根错节的两员老将,提拔两个资历、威望都较浅的新人,目的就是让二人相互牵制;而且在当时看来,这两个新人都表现得忠心耿耿,没有丝毫二心。
文官限制武将,外戚制约朝权,各个力量之间相互牵制、相互威慑,就像是一个多头的跷跷板,暂时达到了平衡。但是未来各个力量之间怎样联合和对抗,怎样此消彼长,柴荣管不了,毕竟谁也没法知道未来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