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一朝,中原王朝面对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外部环境。以前汉唐时期所谓强大的匈奴、突厥,与此时的辽、党项从政权性质上有着本质区别。匈奴、突厥都只是松散的部落联盟,没有严密的组织,权力极度分散,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全凭联盟首领的个人威望;至于文化、制度更是一盘散沙,根本谈不上什么上下一体、万众归心。
而辽本质上已经是封建国家,并且完成了中央集权,他们的中央政体模仿中原,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们也有科举制度,有会试和殿试;地方治理上也是设立了层级化的管理体系,分为州、县、乡三级。
党项那边的政治生态同样已经进化到了中央集权,很多管理体制都是照搬的宋朝,中央机构也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司,不光如此,他们甚至连法律条文都直接大量套用宋朝现成的。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辽、党项对多民族治理的积极探索。当时的辽国疆域非常广阔,西至阿尔泰山,东到大海,疆域里不仅有蒙古大草原的游牧民族、东北森林的渔猎民族,还有幽云地区的农耕汉族,那怎么把这些平时互不相干的民族和谐融合在一起、进而实现有效统治呢?
以前少数民族跨区域统治中原地盘的朝代,有五胡乱华时期搞铁腕镇压汉人的,但激起了汉族的强烈反抗,鼎鼎大名的冉闵“杀胡令”就发生在这个时候;也有像北魏孝文帝改革那样搞通盘汉化的,但在鲜卑族内掀起了大量的不满和争端。
这两种方法都不是很成功,于是辽国又做了另外的尝试——“一国两制”的南北两面官制度,南面官用汉人那一套治理汉人,北面官则以游牧民族的统治方式来治理契丹人。
党项这边也因地制宜地做了改革,他们尝试的是“番汉联合”的政治形态。他们通过各族共同参政、加强联姻等形式,建立了党项、汉、吐蕃、回鹘的联合统治机制。
可以说,这样两种统治策略都是极为成功的创新,有效化解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进而加强了统治,也凝聚出了比突厥、匈奴都更强大的武装力量。
现在,摆在赵恒面前的两大强敌都在蠢蠢欲动地盯着大宋,而赵恒手上的是连续战败、军心溃散的部队。总而言之,赵恒迎来的外部环境是噩梦级别的开局。
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到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军大大小小侵扰宋境几十次。辽军多次攻打宋朝的原因就是领土纷争——辽国向宋朝索要燕云十六州中关南地区的瀛、莫两州。
辽国人的理由很明确,早在几十年前,辽国就把幽云十六州全境从后晋石敬瑭那拿到了,而那个时候还没有你们宋朝;后来瀛州、莫州被柴荣抢走了,现在我们拿回来,是保全我们祖宗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基业,如果不拿回来的话,我们没办法对国民交代。
宋朝人当然也有话说,不光瀛州、莫州是我们汉人世代居住的故土,而且整个幽云全境都是我们汉唐故地,拿回整个幽云、复我汉人疆土,才是实现真正的民族统一。
这就谈不拢了,赵匡胤时代宋朝兵强马壮,辽国人不敢说什么。赵光义时代宋军的连败,让辽国看到了希望,结果就是只要辽国那边能腾出手来,就会向宋朝的关南地区发起攻击。这里是今天北京南面的平原地带,坐落着宋朝的定州、保州、瀛州、镇州等多个军事重镇。
在咸平五年(1002年)的初冬时节,辽国入侵关南,先打遂城(今河北徐水),再攻保州(今河北保定境内),然后奇袭定州,在宋境内大肆劫掠后离去。
在咸平六年(1003年),辽国派十万大军南下入侵宋朝,袭击的地点选在了定州地区的望都县,结果在附近康村辽军遭遇到了宋朝大将王继忠的部队,王继忠是镇、定、高阳关三路副都部署,也就是宋朝东北防区的副总司令,这绝对算是宋军的高级将领。结果辽军此战不仅大胜,还一举俘获了王继忠。
东北防区接连的失败刺激到了赵恒,让他意识到,此处防线兵力还是比较薄弱,于是他调动了后方共计十万大军全部向定州方向集结,这样镇、定、高阳关三路的总兵力就达到了二十万。
按理说赵恒这个决定是没毛病的,依托唐河天然屏障加强兵力、建立起牢固防线,让镇、定、高阳关三地互为犄角之势,能够在辽国大军来袭的时候有力阻截住对方。
但是他把这二十万大军交给了一个不该交付的人,他任命了王超为镇、定、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全面负责管理东北边境上的宋军。
这个王超很早以前就是赵光义当晋王时期的警卫员,他为人机警,因此很受赵光义喜爱,等到赵光义登基后,他迅速得到提拔。赵恒登基后,他因作战勇猛、深有智谋仍然很受重用,被封为检校太傅、领天平军节度,常年守卫东北边境,在对辽作战中屡次立功。
不愧是赵光义亲手调教出来的人,作为一名带兵打仗的将军,他身上最大的标签是“心机深沉”,最广为人知的技能是笼络人心,他平时喜欢用恩义来去收买下属,用原谅手下的过错来感化对方。
而用这个方式来治军明显是有问题的,当时朝廷里就有人议论:“赏罚分明才能军纪严明,这王超有错不罚收买人心居心何在,难道是想造反嘛。”但赵恒却不以为意。
赵恒不知兵的能力短板让他在武将的选用上出现了重大失误,这也将让他在不远的未来吃上一次大亏。
日子到了景德元年(1004年),经过多日谋划后,辽国决定不再小打小闹了。太后萧绰和皇帝耶律隆绪筹措了半年,倾全国之力征调了二十万大军,任萧挞凛为主帅,一路南下再次攻宋。
他们气势汹汹,直奔镇、定、高阳关防线而来,先打威虏军,再打北平寨,意图一战打垮大宋,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
此时辽国老一代名将耶律休哥、耶律斜轸都已病逝,这次领军的主帅萧挞凛是辽军新一代的灵魂人物。他是太后萧绰的族人,打起仗来有勇有谋,一直是耶律斜轸最为器重的干将。
早在宋军雍熙北伐的时候,萧挞凛就多次立功,最有名的一仗就是陈家谷一战,他俘获了鼎鼎大名的悍将杨业。后来他又屡立大功,先后平定了国内敌烈部的叛乱,征服了意欲割据的鞑靼部落,并且参加过多次对宋战争。他身经百战无一败绩,人称“战神”。
萧挞凛的作战思想非常灵活,深通运动战精髓。他放弃了以往攻一城占一城的梯次推进作战方法,四处跳跃式出击宋军多个城池。然而面对到处攻城略地的辽军,都部署王超严令属下各城守军不许出城救援,这就让辽军抓住了宋军各自为战的弱点,一举夺下了遂城、顺安军,俘获宋将王先知,突破了宋朝倾力打造的外围防线。
拿下遂城之后,辽军再攻定州、保州,但这里兵多将广,王超亲自上城指挥迎敌,辽军僵持数日后放弃攻城,转头继续南下,做出要杀过黄河袭取开封的态势。
辽军此次攻伐好似蜻蜓点水一样,稍有困阻立即转战,极力避免陷入持久的攻城阵地战,很明显,他们这个向南行军的战略佯攻为的就是吸引宋军出城,再利用自身骑兵优势在野外进行决战。但任凭辽军怎么挑逗,王超的宋军是丝毫不受影响,仍然龟缩在城里没有半点露头的迹象。
辽军在定州南部盘桓了几天后,又试图拿下瀛州。在瀛洲城下,萧绰亲自擂鼓助威,但双方鏖战数日,辽军始终不能踏上瀛洲的城头。此时军中将领就提出:“不必陷入攻坚战,应该发挥骑兵善于奔袭的特点,直捣开封。”萧绰接受了这个建议。
此刻的萧绰自信满满地认为二十万辽军铁蹄的非凡战力足以踏平整个宋朝,在中原大地肯定是如入无人之境。至于有人提出的“万一王超大军从后面封锁或者夹击,会使辽军失去退路”的言论,萧绰那是不屑一顾,她想的是“我来的时候他不敢拦,我走的时候他更得给我老实待着”。
于是辽国二十万大军孤军南下,直扑宋朝腹地,打算直接攻打澶州,然后由此渡黄河再攻开封。这种绕开全部城池、直奔开封而来的军事举动,在宋朝看来无疑是疯狂的——辽国这是玩命来了。
大宋朝廷紧急召开御前军事会议商讨对策,赵恒忧心忡忡地反复问计,群臣交头接耳乱成一团却毫无退敌良策。良久之后参知政事王钦若带头发了言,他建议放弃江北之地,迁都至金陵,再依托长江天堑抵御外敌。而签书枢密院事陈尧叟更是吓坏了,他甚至建议赵恒直接放弃中原,迁都到成都,理由是蜀地四周环山,易守难攻。
在后世史学家的评论中,对待这些南逃言论的态度基本上都是指责和嘲笑。而事实情况是,当时的大宋朝廷是真害怕了,自从建国以来,汉人在对辽的多次战争中从来没有赢过,而且就是在几十年前,中原的后唐就是被辽军灭了国,首都洛阳几乎是被屠了城。
在辽军这次史无前例倾国出动大军的背景下,朝堂上那些南逃的提议看起来是那么的合理——与其亡国,不如避其锋芒,保存下一些国土,给汉人的文明留一份火种吧。
然而着急上头的王钦若、陈尧叟这些大臣却没有静下心来分析清楚一个问题,宋军真的一定会败吗?
这个时候就要看“有急智”且懂兵略的寇准如何决断了。就在群臣的一片惊惶失措中,他沉默不语,因为他已经清晰地认识到,辽军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强,宋朝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弱。
辽军胜在兵力强盛,且在对宋作战上有极大的心理优势,但连年征战国力耗损严重,国库空虚无法支撑长久作战。
宋朝的单兵作战能力不如辽军是不假,但胜在人口众多,且国力强盛,能支撑得起一场长久的战争。最关键的是民心向宋,历经多年战乱和颠沛流离的中原人民终于迎来了一个治世,所有人都无比珍惜、都愿意去保卫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盛世。大宋,民心可用。
但现在辽军的长驱直入,让所有人都胆战心惊。大家都在担心大宋朝廷会像唐朝天子九逃长安一样放弃领土,宋军都在传言“万一天子都跑了,我们这些士兵拼死拼活守卫疆土的意义还在吗?”因此人心惶惶、军心不稳。当下的急中之急是要尽快消除谣言、激励宋军斗志,这样大宋就有机会战胜辽军。
等到众人稍稍安静,寇准上前一步大声进言道:“有敢再言迁都者,杀无赦!”此言一出,殿内顿时鸦雀无声,无人敢出言反驳。这可是寇准,那个敢扯着皇帝非要掰扯清楚的猛人,而且口才无敌,现在连赵恒都要礼让他三分,你要是真敢不要命地冲上去跟他理论,那指定给你骂得滚出殿外还不上嘴。
寇准开始了对群臣耳提面命般的说教:“现在形势虽然危急,但远没有到大宋要抛弃百姓、抛弃疆土弃城逃窜的地步,何况一旦天子出逃,军心必然离散,现在正在前线舍命拼杀的宋军将士必将一败涂地。你们这些做臣子的,置百姓于何地,置大宋于何地?”
一席说罢,寇准又冷静分析了局势,同时建议皇帝非但不能逃走,还要御驾亲征澶州前线以振士气,此时另一位宰相毕士安也表态支持这个建议。当时的北宋最能打的将领李继隆拍着胸脯做了保证,一定会让赵恒安然无恙。
赵恒思考再三,终于决定御驾亲征澶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