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熙北伐前,宋朝这边还算兵强马壮,李继迁也是不敢硬碰硬,就瞅着宋朝军事薄弱的空档,时不时地打上几场突袭。
在雍熙北伐之后,李继迁是彻底发现了宋朝的军力疲软,就加大了对宋用兵,而李继迁本人不愧是号称“西北之狐”的最强军事家,有着对军事超越时代的理解。
几百年后,伟大军事家毛主席说道:“打仗的首要目的就是在于保护自己的有生力量,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李继迁的做法正与此不谋而合,他打仗的首要前提就是保护自己的有生力量,机智灵活地使用游击战、袭扰战等战法,不与敌人拼消耗,“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以微小的势力在夹缝中偷偷发育,逐步获得了生存发展的空间和资源。
雍熙四年二月,李继迁攻打夏州,遇挫后退走;四月,再次进攻夏州,并围困达两个月之久,直到麟州宋军前来解围,党项人才悻悻撤走。八月,李继迁又去攻打罨子寨,发现讨不到便宜就果断退走,毫不恋战。
到了端拱二年(989年),李继迁在辽国的支持下,攻陷了宥州。淳化二年(991年)元月,李继迁攻打夏州,大宋援兵到达后,李继迁快速撤走。七月,李继迁攻占绥州,结果宋军一来又把他赶走。李继迁一看暂时怎么也打不过,而且他也需要休整军队,经营刚刚占领的地盘,就干脆上书赵光义请求归附。赵光义虽然恼怒,却也明白已经无法彻底剿灭他了,只能无奈地接受归附对他招抚,封他为银州观察使。
李继迁对于宋朝,是“不想打的时候就喊爹、能打的时候不停手”,等几个月后休整完毕,他根本不管自己现在还是宋朝的银州观察使,又联合辽军,反复袭扰宋境,并攻占了王庭镇。正在他计划进攻夏州的时候,宋朝大军来了,他再次迅速撤走。
招抚不成的赵光义又想了第二个法子,经济制裁。当时党项地区盛产青盐,向中原地区的卖盐收入占党项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然而宋朝可以不买党项人的盐,他们还有四川的井盐和沿海的海盐。
于是赵光义下令,全面关闭西北边境的榷场贸易。但这么一来,不只党项人被贸易封锁了,同时受影响的还有西北多个部落。在李继迁的四处游说下,这些部落也拿起武器,加入了党项人反宋的队伍。党项的实力更强了,他们更加频仍地攻打宋朝,赵光义只得赶紧叫停经济制裁。
淳化四年(993年)四月,李继迁率兵攻占绥州;淳化五年(994年),进攻夏州,被宋军击退;至道二年(996年)三月,伏击大宋运往灵州的粮草,截获军粮四十万石。
气急败坏的赵光义又想了第三个法子,全面围剿。他派名将李继隆为主帅,从边境的环州、庆州、延州、夏州、麟州五路出击,围剿李继迁,务求毕其功于一役。然而,这个李继迁真的是只成了精的耗子,他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不停放出诱饵,带着宋军在沙漠里转了一个多月。某次追击中,宋军先锋官看着沙地上的马蹄印突然崩溃:\"这特么是骑兵还是地鼠?\"原来李继迁给战马都钉了反着装的马蹄铁——向南跑能留下向北的印记。
宋军直到粮草耗尽、人也耗晕也没有和党项人交上手,只好灰头土脸地回去向赵光义交差了。等宋军撤得差不多了,李继迁还恶趣味地带兵去攻打了最后的扫尾部队,气得李继隆跳脚大怒,但无可奈何。
从这以后直到去世,赵光义都再也没有对党项大动干戈过,因为没辙了、心累了,所以放弃了。从此,党项人彻底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地盘。
对于党项民族来说,这是李继迁一个无产青年励志拼搏并创业成功的传奇经历,是一个边远弱小民族不屈不挠、披肝沥胆一点点建立帝国伟业的光辉历程,但是对于宋朝人来说,这就是实打实的武装叛乱、是地方势力的分裂割据。
那么让我们再和赵光义先生共同探讨一下,他到底应该怎么样限制党项、防止割据呢?
很简单,五个字就可以做到——“半羁縻渗透”,就能在隐患的萌芽期扼杀掉割据的可能。其实,在李继迁还没有凝聚起党项人的时候,党项各个部落之间是较为松散的,正是赵光义过快从宽松的羁縻统治直接切换到严格的郡县统治,动了党项部落的利益奶酪,激起了党项人的普遍敌对情绪。在这样的前提背景下,李继迁的煽风点火,才有可能让党项人团结起来一起对抗大宋。
你赵光义贪人家地盘、图人家战马也是没问题的,但是要讲究策略方法。你完全可以借鉴西汉时期管理边境的初郡制度,这个制度的究极意义是在不引发矛盾的前提下,实现逐步渗透。
首先是建立中央直管的半羁縻统治体系。就以部落原有领地的范围设新的“初郡”,保持原住民的各项政治、社会习俗;建立土人自治的土官体系,这些土官虽也象征性地由中央任命,但都是由当地原部落首领担任。这样一来,人家党项部落利益没怎么大变化,也就肯定不会反对你赵光义。
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第二招,同时要用中央官制进行渗透。设置与内地相同的守、令、长等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由这些官员对各个部落之外的公共区域进行治理,同时负责协调管理当地各个部落。
当然初郡不是永远就保持初郡的状态的,渐渐地,朝廷要修路,要沟通这些初郡同汉地的联系,还要时不时地从汉地招募一些地主、商人、贫农、罪犯去这些地方屯垦。有了这些听话的汉民,就可以向他们收税,随着民族融合的加深,就可以实行流官制度,完成初郡向郡县的转化。
赵光义也可以学习蜀汉。诸葛亮为了“开发”中南地区,将中南四郡拆成七郡,在少数民族较少的几个郡使用汉官管理,使用懂农业生产的士兵和农民,进行屯田。这样就把农业经济模式传给了当地,深刻地影响了西南少数民族,使这些民族与汉族融合得更加迅速。
如果能穿越,其实想告诉赵光义一句话:在放纵化的羁縻统治和集约化的郡县统治之间,还可以使用一种中间的过渡模式,作为一代帝王,你要会学习、会创新啊。
回望千年,这场持续十余年的西北困局,实则是两种管理哲学的碰撞:
赵光义的\"暴力颠覆\":试图用一纸公文改变千年习俗;
李继迁的\"温水煮蛙\":用文火一点一点耗死你磨死你;
而今人回望这段历史,不应简单以成败论了事。每个组织都会遇到自己的\"党项难题\"——那些看似顽固的\"落后势力\",可能只是不适应你的改革节奏。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强力镇压,而在于找到那个\"半羁縻\"的黄金分割点:让改变像春风吹过草原,看似什么都没做,实则万物已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