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元年(1004)十一月二十日,大宋皇帝赵恒亲率十余万禁军启程北上。亲自奔赴前线打仗这回子事,对一个没有任何战斗经验的赵恒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
和无知无畏的赵光义不同,这是一个聪明人,人越聪明想的东西就越多,就越会对战争的残酷认识得更清晰。他深深地明白,战败被俘的皇帝会是什么下场,那份恐惧深深笼罩着赵恒,捏住了他怦怦乱跳的心脏,但他更明白,他必须站出来,如果此时他再退缩,大宋将再无丝毫获胜的可能。
就在赵恒出发的同时,朝廷下达了诏令,任命名将李继隆为此次抗辽主帅,先行赶赴澶州负责全面军务;又命令王超率领二十万兵马火速向南移动,转到冀州、贝州驻防,因为这两州离澶州非常近,王超只要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这里,就能从北面对辽军形成夹击之势。
然而在接到圣旨后,面对急急催促的朝廷来使,王超只是笑而不语,他的二十万大军更是按兵不动。
赵恒到达澶州后,再次对王超发出了勤王令,命令他紧急驰援澶州。勤王令在古代已经属于终极命令了,你的奉诏与否,代表着在皇帝最危难的关头你能不能表现出一个臣子最后的忠诚,然而接到命令的王超依旧是毫不理会。
后世对王超打死不出窝的龟缩行为做了很多猜测,但都又一一加以否定,首先,怯懦的理由那是不存在的,王超曾在多次作战中身先士卒;说他不懂军事的理由也是靠不住的,他素来有“智将”的美誉。
那他到底想干什么呢?我们研究历史,对有些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去猜测对方的行为意图时,最好用的方法就是假设推演。那现在让我们一起做个假设,如果说就是因为王超没有前去救驾,辽军攻破了澶州,进而打进了开封,甚至俘获了宋朝皇帝,那王超接下来会怎么办呢?
答案是他一定会借机割据坐大,宋朝皇帝还坐镇的时候他就不遵皇命,难道你还指望他在天下大乱的时候去死忠大宋?真到了那时,王超混得好的话,可以学石敬瑭那样建立新朝当皇帝,再不济也可以像吴三桂一样割据一地当个藩王。
而此时,野心勃勃的王超正在观望。
另一边的辽军,彻底放弃了逐步推进的传统打法,他们快速绕过宋朝各个城池,像是一头发了疯的野牛,以极快的速度向南运动。到了十一月中旬,萧绰和耶律隆绪率领着全部辽军,抵达了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
宋朝这边,早听说皇帝要来澶州的将士将信将疑,不是说天子要迁都逃走吗?难道皇帝这样身份无比尊贵的人能和他们这些命如草芥的小兵一起同甘共苦?他们在充满期待和怀疑的心情中等待着。
在寇准的反复劝说下,皇帝赵恒带着一众大臣提心吊胆地渡过了黄河,怀着不安的心情走上了澶州的城楼。
当城楼下的十多万将士遥遥看到代表皇帝的黄色伞盖时,那种“天子共袍泽,华夏同生死”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一刻他们也知道了大宋朝廷不可能抛弃包括自己的每一个人,他们不再犹豫和彷徨。
霎时间,十余万人同时呐喊高呼,“万岁”之声响彻在华北平原的旷野中。这一刻,同样被感动的赵恒不再感到任何害怕,忐忑的心情一扫而空,他也被这里的激情豪迈所带动,他站起身来,激动得向下面挥手致意。
在此刻澶州的小小地面上,宋辽两国的最高统治者同时身临前线,这样的场景在双方漫长的战争史中仅出现过这么一次。
在澶州,皇帝全权把军事交托给了寇准。寇准尽情地发挥了他“知兵善断”的才能,“承制专决”的代表皇帝发布军令、统筹谋划,将士们见皇帝敕令这么有条不紊、准确合理,必胜的信心大增。
在城外,辽军主帅萧挞凛做了多次试探性攻击,试图找到宋军的防守弱点。但守将李继隆哪会轻易让人找到漏洞,他早在城池防务上做了精密布置,各处人马调动井井有条。
萧挞凛总是不死心,时常带着辽军的高级将领们围着澶州城一圈圈地巡视,既在观察宋军布防变化,也在观察黄河冰层厚度的情况,以伺机让骑兵过河迂回。
意外发生在景德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的清晨,初冬的朝阳懒散地升起,却毫无半分暖意,无尽的寒风在荒原上狂飙,发出尖锐的呼啸,恣意撕扯着这地面上的所有。
漫长的对峙让早已让士兵失去了耐心,也点燃了士兵的愤怒。这天负责值班守卫北面城门的威虎军头张瑰在巡逻时,突然看见对面有几十名辽军骑兵正拿着马鞭对这边城楼比比划划,心头上一股无名之火顿起。
那些人很狡黠地站在了八百步开外的地方,这是一个军中制式弓箭根本不可能射得到的距离,却又能看清楚澶州周边情况,他们无所顾忌地冲着宋军这边指指点点,远远望去能发现他们还在肆无忌惮地大笑着什么。
城头上的宋军都已经怒火中烧,在张瑰的指挥下,大家快速配合操作起刚刚送上城头的秘密武器——一台宋军工匠刚刚研发出来的三弓床弩。
为了发挥更大的射击效果,设计者把接近四米长的三张巨弓并在一起,需要三十人合力绞动滑轮才能拉开,射程更是达到了惊人的一千五百米;箭矢以两米多长的坚硬木杆为箭杆,以铁片为翎,世称“一枪三剑箭”。发射的时候蔚为壮观,箭支犹如标枪,近距离发射可以直接钉入到城墙里面,齐射的时候,成排成行的踏橛箭牢牢地钉入城墙,攻城兵士可以藉此攀缘而上。
这弩的最大缺点就是精度差,再加上此时呼啸的风速影响,张瑰也并没有指望这样象征性射出的一箭能射死什么人,他更多的是想煞一煞这帮耀武扬威辽人的威风。
长箭破空而去,强大拉力的突然释放让弓弦声久久回响,这是改变历史进程的一箭,如此迅疾又如此漫长。命运女神眷顾了大宋,这一箭正中城下其中一人,猛烈的冲击力让巨大的箭杆直接贯穿了他的头颅,把人钉在了地上。
其他契丹骑兵立即陷入了一片骚乱,他们哭喊着匆忙把人抬走,只留下了地上的一大片血迹。见到此状,城墙上原本正在凝神屏气的宋军顿时一阵欢呼雀跃。
对于已经持续几十年的漫长战争来说,对面死个人实在算不上什么大事,宋军也不会特别去在意,辽军严密封锁了消息,也没人知道射死的到底是谁。当然也不会有人想到,就是这随心随性的一箭改变了整个战争的走向,甚至是南北两个文明的历史进程。
被射中的那个人正是辽军“战神”萧挞凛,他的殒命对辽军士气的打击是巨大的。辽史记载,辽军营内恸哭数夜不止,萧绰也是悲痛不已,下令辍朝五日,全军默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