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日后,
高阳世家发兵一万七千人,高阳城官府的陈郡蔚领军两万,
曹操的三万人也陆续聚集在城外。
董卓作为最早到来的势力。
虽然他手下的兵马不过三千多人,但没有人会小觑其强悍的战斗力。
从实际情况来说,如果没有董卓的西凉骑兵。
武临肯定会率军半路阻击,那时他们能不能安全抵达此处还是未知数。
四方联军第一次开会就面临首要问题。
对于谁做这近八万大军的统帅,几方势力吵到不可开交。
有人建议道;“谁的兵力多就是联军统帅!”
此言论自然引发其他人的不满,曹操的兵力是最多了。
但高阳方面有两支部队,加起来也有四万兵马。
董卓倒是一脸无所谓的凝视着几人争吵,仿佛这一切都与他无关。
李儒也站在一旁冷眼相视,这份平静引起了曹操的注意。
眼中含笑的高声询问道;
“董刺史面对众人争权夺利,却淡定的坐在高位上冷眼相待,可是腹中早有良策?”
几人闻言皆停止争吵,斜着眼眸盯着稳如泰山的董卓。
董卓此刻心中大骂曹操的奸诈,但还是不咸不淡的说道:
“并非是本刺史不愿担任联军统帅,只是手下兵微将寡无力争夺罢了!”
对此言论自然不信,曹操继续揭露他的过往,沉声道:
“此地,不仅没有人职位上比的过董刺史。
领军打仗的阅历也比不过,我曹操推荐刺史为大军统帅。”
其他人驻足侧目望着他,曹操把他推举出来自不是好心。
此战聚集了近八万人,一旦战败,冀北地区将短时间内没有足够的兵力对抗贼军。
可以说此战将是决定双方命运的一战。
汉军胜,冀州从此没有叛军回归平静。
黄巾军胜,将会成为新的一支反叛势力,其崛起将不可阻挡。
可以说,战争打胜了只不过是个人,军旅生涯中的平常一笔功绩。
打输了,不仅性命不保,身上的官职一撸到底,还会牵连家族安危。
这背后的代价与回报显然不成正比,曹操和董卓自然看出其中的风险。
为了大军统帅权争夺最凶的就是,来自高阳城的两支兵马了。
陈郡蔚发现聚集在此地的七八万大军,又得知城内仅仅两万人。
八万对两万,优势在我。
注视着旌旗蔽天气势磅礴的部队,心中被压抑多年的豪迈之情涌上心头。
自十几岁从军至今,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
同样身为久经沙场的老将,攻打草根出身的平民杂兵自然是自视不凡。
齐安,齐宣两人由于资历不足,在此之前从未上过战场,虽有满腔的热血。
也没有如此魄力在首次出兵时,就敢统领双方近十万兵马的恢弘大战。
董卓、曹操两人老奸巨猾相互推诿,
“曹校尉,手中有十倍于我的三万大军。
并且数次跟随皇甫嵩将军,屡次大破黄巾军。
论对方黄巾军的经验,你可是当仁不让啊!”
见彼此都不上道,几次口舌交锋后便不再针锋相对。
见商讨了半天没有结果,陈郡蔚虽然想要统帅职位。
在场之人不是战功赫赫的封疆大吏,就是身世显赫的世家子弟。
他对比一番后发现手中兵力也不占优势,争吵一会儿后自动偃旗息鼓当透明人。
最后还是曹操拍板做出决定,“正好我们有四路人马,城池也分为四门。
不如我们给分兵攻打一处即可,谁先攻破城门就是首功。”
其他几人也对这个方案极为满意,场中唯有董卓脸色阴藏。
他手下全部都是骑兵,而且人数还是最少的,此策对他是最不利的。
不过帐中所有人都表示赞同,他也不好当众出言反驳。
董卓语气冰冷的说道;
“那我领军守西门,一旦贼军战败必然会撤回太行山,届时定能歼灭逃跑的黄巾军。”
说完就愤然摔袖离去。曹操面带笑容的赞同道;
“既然董刺史选好了进攻的城门,那我自告奋勇的攻打最坚固的南门。”
最后,陈郡蔚选了东门,齐安、齐宣两兄弟无奈选了北门。
方校尉的兵马布置在,离北门三十里处的山丘上。
齐家等世家的联合兵马到达指定位置驻扎后,发现城外还有有一支八千多人的兵力。
一时间踌躇不安,皆害怕攻城师背后遭受偷袭。
在约定好共同进攻的第二天,几支部队都不约而同选择按兵不动。
董卓只有几千骑兵自是不会贸然攻城。
曹操乃是一代枭雄,当然不去做吸引活力的诱饵。
陈郡蔚是几人中最为积极的,可始终不见其他人行动。
也只好耐着性子按兵不动,他四处派人询问情况。
几人都找了各种各样,令人无法反驳的理由。
总之就是一句话,现在不宜出兵,你想打自己打就行了,不必在意他们。
武临发现汉军分成了四份一人守一个城门,也猜测出是出来内讧了。
但平静的局面应该不会持续多久,估计僵持几天后就会,再次聚集优势兵力攻城。
这就是他可获胜的战机,便迅速召集将领准备出兵。
曹操与董卓也在等待时机,他们都相信武临肯定不会放弃如此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