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吴阿蒙。
五家渠,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辖的直辖市,是一座因兵团而生、因开拓而兴的现代新城。这里既有现代化工厂、绿意农田,也有壮阔的胡杨林带和兵团精神代代传承的红色故事。与新疆其他城市不同,五家渠没有深厚的古代遗迹,却在短短数十年间,将一片戈壁荒原建设成一座宜居宜业的现代绿城。
我在《地球交响曲》的地图上郑重落笔:
“第333章,五家渠。
兵团新城,胡杨作证,
这里,是开拓者与家园的合奏。”
一、兵团之城:戈壁上的绿色奇迹
五家渠的名字,源自曾经的五条引水渠,是水与人的传奇。六十多年前,这里还是荒无人烟的戈壁盐碱地,天山雪水远不可及,风沙肆虐,寸草难生。上世纪五十年代,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转业官兵、知识青年、技术工人响应号召,挥锹凿渠、披荆斩棘,拉开了屯垦戍边的大幕。
我在市区兵团纪念馆参观。馆内陈列着第一批兵团战士的旧军装、劳动工具、建渠图纸、劳作相片和口述历史录音。讲解员说:“五家渠是兵团人的家园,更是他们梦想的见证。”许多老人至今还记得开荒种田、修渠抗洪、植树造林、冬夜巡边的岁月。
纪念馆外,大片胡杨林和防风林带将城市与戈壁隔开,农田和果园如棋盘般铺展。城市新区高楼林立,绿树成荫,整洁的街道上随处可见“兵团精神”的雕塑、浮雕和标语。孩子们在林间嬉戏,老人们在健身器材上锻炼,天山雪水流进水渠,滋养着这片本不属于绿意的土地。
我写下:
“兵团,是信仰的旗帜。
每一条水渠、每一片林带,
都是理想与汗水交融的诗行。”
二、现代绿城:生态与产业并肩前行
五家渠以农垦起家,今日已是集现代农业、工业、生态于一体的宜居新城。市区内外,农田整齐,棉花、玉米、小麦、葡萄、甜瓜等作物繁盛。机械化耕作和智能化管理让农业生产高效环保。农田间,白鹭掠过,蜜蜂穿梭,田园风光美如画。
我在一个农场基地体验采摘。温室大棚里葡萄藤蔓缠绕,西红柿和辣椒红彤彤地挂满枝头。农场主说:“我们用现代灌溉和土壤改良技术,连盐碱地也能种出好东西。”收获季节,瓜果蔬菜源源不断运往乌鲁木齐、昌吉、甚至全国各地。
城区的工业园区里,轻工业、食品加工、新能源、纺织等产业蓬勃发展。绿色产业、循环经济成为新风尚。智能工厂的机器人正在流水线上忙碌,新能源企业的风电、光伏发电塔在戈壁上延展成片。
市内公园众多,湖泊、人工湿地、林带、健身步道串联成绿色生态网络。春秋两季候鸟南北迁徙,成为市民茶余饭后的美丽风景。
我写下:
“绿色,是五家渠的底色。
生态与产业的协奏,
让边疆小城成为梦想的田园。”
三、兵团精神:奉献、坚韧与包容
与其他城市不同,五家渠的精神气质鲜明而纯粹。这里集聚了汉、回、哈萨克、维吾尔、蒙古等多民族,也融合了南北各地的语言与习惯。大家以“兵团人”为共同身份,讲究奉献、纪律、团结与拼搏。
我走进一个社区文化馆。馆内墙上挂满了各地兵团知青与家属的合影,橱窗中陈列着“劳模”证章、老照片、家书、军功章。社区书记是安徽移民的后代,他自豪地说:“我们这里没有故乡,兵团就是我们的根。”
夜晚,社区小广场上举办文艺演出。老人弹着二胡、青年舞起民族舞,孩子们用新疆话、普通话、陕西话、四川话朗诵兵团诗歌。许多家庭是跨民族、跨省份组合,饭桌上能吃到川菜、鲁菜、回族手抓肉、哈萨克烤肉、维吾尔抓饭。
我写下:
“兵团,是第二故乡。
无论来自何方,团结与奋斗让大家有了共同的名字。”
四、胡杨守望:荒原生命的奇迹
五家渠以胡杨林闻名。每到金秋,胡杨叶如烈焰燃烧,片片金黄与天山蓝天、戈壁灰黄相映成趣。胡杨被称为“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每一棵胡杨都是荒原与生命抗争的见证。
我沿着城市西郊的胡杨林公园缓步。秋风里,胡杨树下落叶如毯,阳光洒在扭曲的枝干上,像雕塑般展示坚韧与美丽。偶有松鼠、野兔出没,鸟鸣在枝头回荡。
本地环保志愿者带我参观胡杨林保护项目。他们介绍:“我们一直在种树、护林,孩子们从小参加植树活动,让更多人守护绿色家园。”林间建有生态观光道,市民可骑行、散步、露营,孩子们在林下捡松果、画画、做自然笔记。
我写下:
“胡杨,是五家渠的灵魂。
根深千年,生生不息,
正如兵团人的坚韧。”
五、兵团家庭:新边疆的幸福生活
五家渠的日常,是有序与温暖的交融。学校、医院、体育馆、文化宫、书店、农贸市场齐全,生活便利。孩子们在宽敞的校园奔跑,老人们在公园跳舞锻炼,青年人在工厂、田地、写字楼追逐梦想。社区活动丰富,民族团结一家亲。
我在兵团中学参观。教室明亮,老师认真,学生们用普通话、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互助学习。课余时间,合唱团演唱《兵团战歌》,体育场上篮球、足球、赛跑热火朝天。
中午我受邀走进一户兵团家庭。客厅墙上挂着“家是兵团的根”,饭桌上既有辣子鸡、烩面、抓饭,也有家常炖菜。主人一家三代同堂,讲述着父辈如何开荒、母亲怎样种树、孩子如今考大学、全家出游胡杨林的故事。
我写下:
“家,是兵团的港湾。
一砖一瓦、一饭一蔬,
都是新边疆的幸福时光。”
六、夜色五家渠:灯火与诗意
傍晚时分,五家渠的街道温柔而安静。绿树掩映下的路灯,点亮小城的夜色。广场上,青年载歌载舞,老人带着孙儿散步,湖畔灯火倒映如星。远处的胡杨林在夜风中低语,仿佛守护着这座小城的宁静与梦想。
我独自走在林荫道上,回望五家渠的灯火与胡杨,心中感受到开拓者的艰辛与成就,体会到兵团精神的重量,也感受到家园的温暖和新疆边疆现代化的勃勃生机。
我在《地球交响曲》的地图上郑重落笔:
“第333章,五家渠,记。
兵团新城,胡杨守望,
这是开拓精神与幸福生活共鸣的新时代乐章。”
下一站,吉木萨尔。
我要继续北上,走进天山北麓绿洲与草原的交界,探索哈萨克风情与丝路古道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