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袭白衣,气质出尘,行走于天地之间,似乎要超脱三界规则的束缚。一日,世间突然出现一股诡异的虚妄之力,所到之处,万物扭曲,生死轮回也被搅乱。
杨晨感知到这股违背大道的力量后,淡然一笑,他自身便是“道”的体现,岂会惧怕这等虚妄。他一步踏出,周身散发出与“道”同源的法力,瞬间化作一道光芒冲向那股力量。
在交锋中,虚妄之力不断变幻出各种恐怖的景象试图扰乱凌尘,但他心如止水,不为所动。凌尘运转法力,以自身的“道”对抗那虚妄,每一次挥出的法力都如同天地规则的裁决。
最终,在凌尘的绝对力量下,虚妄之力被彻底净化,天地恢复了往日的宁静。而凌尘,继续踏上追求“与道合一”精神圆满的本真之旅。
这就是杨晨最深处的感悟,对于刚刚突破的他来说,现在是最为契合天地的时候,他现在的实力已经拥有开宗立派的能力,他深深吸了一口气,恍如隔世一样。
想想他也修行三百多年,终究没有辜负时光,还有一阶,自己就要到达目前所能到达的最高境界,仙尊。
现在的圣人位置是满的,没有办法,这是鸿钧祖师定下来的规矩,他忍不住想起鸿钧的介绍。
鸿钧祖师,又称鸿钧道人、鸿钧老祖,是中国古代神话小说中的重要角色,以下从其出处、身份地位、主要事迹等方面详细介绍:
《封神演义》:鸿钧祖师最早出自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在书中他是老子(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的师父,虽出场时间较短,但对整个故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民间传说与衍生作品:在民间传说中,鸿钧也被视为众多仙神的师父,地位极高。同时,在后世的 “洪荒流” 小说等文学作品中,鸿钧祖师的形象也被广泛运用和拓展,成为了洪荒世界中仙道的道祖、圣人之师和天道代言人。
身份与地位
道祖与圣人之师:鸿钧被尊称为道祖,是先天圣人之师,其地位超越了道教最高神 “三清”,门下徒弟皆为道教中的重要人物,如老子、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等,他传授给徒弟们道法和修行之法,对道教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关键作用。
天道代言人:鸿钧被认为是天道的代言人,代表着宇宙间的最高法则和秩序,他能够洞察天地万物的变化,掌控着神仙们的命运和机缘,维护着宇宙的平衡和稳定。
主要事迹
紫霄宫传道:鸿钧在紫霄宫进行了三次讲道,第一次讲大罗金仙之道,封西王母为女仙之首,东王公为男仙之首;第二次讲准圣之道;第三次讲成圣之道,并将自创的斩尸成圣之法传授于紫霄宫中的三千红尘客,收老子、元始、通天、女娲为亲弟子,收准提和接引为外门弟子,分七道鸿蒙紫气并散宝麒麟崖。
分发圣位:在紫霄宫第三次讲道时,鸿钧一共赐下七道鸿蒙紫气,其中六道鸿蒙紫气分发给六位弟子,最后一道自主选择红云,这些鸿蒙紫气是成就圣人之位的关键因素之一。
分宝崖散宝:鸿钧在分宝崖将众多先天灵宝分散给各路神仙,这些法宝在后来的封神之战和洪荒世界的争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使得各神仙的实力和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主持封神:鸿钧祖师派遣童子昊天成为天帝,并在紫霄宫与六圣商议封神,拿出封神榜、打神鞭,以平衡天地间的力量,推动封神大业的进行,让众多神仙在商周之战中得到了应有的归宿。
止战巫妖:巫妖大战时,十二祖巫结十二都天神魔大阵与帝俊太等诸位妖圣组成的周天星辰大阵对战,鸿钧接下十二都天神魔大阵凝聚盘古虚影的第二斧,并解散十二祖巫组成的阵法,令巫族掌地,妖族掌天,万年内不再开战,避免了两族的进一步伤亡和天地的毁灭。
文化影响
对道教思想的影响:虽然鸿钧道人未在正统道教神谱中出现,但他作为道教之祖的形象对于道教神仙体系的构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丰富了道教的神话传说和教义思想。
在文学创作中的影响:鸿钧祖师的形象在后世文学作品中广泛出现,尤其是 “洪荒流” 小说,以鸿钧为核心构建了庞大的洪荒世界和神话体系,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民间信仰与文化传承:在民间,鸿钧祖师的形象也备受尊崇,浙江慈北和陕南等地区的民间依旧流传着有关他的传说,一些道教宫观中也会供奉鸿钧老祖的神像,体现了民众对他的敬仰和对道教文化的传承。
最早的天地只有鸿钧伏羲和盘古,盘古是巫族的老祖,因为他的身体化为山川,眼睛化为日月,所以天地中的规则只能鸿钧和伏羲来制定,这也导致分配蛋糕不均,各族势力都想要分一杯羹!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道德经》中的名句,出自他师尊所着的《道德经》第五章。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乃至现代思维都有着重要影响。以下从含义解读、思想背景、文化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阐释:
“天地不仁” 中的 “仁”,并非现代意义上的 “仁慈”,而是儒家思想中强调的 “仁爱”(有差别的爱,如亲疏、等级之分)。老子认为,天地作为自然的代表,不存在人类社会中的情感、偏好或道德判断。
“刍狗” 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祭祀时被视为神圣,祭祀后则被丢弃,任人践踏。这里的 “刍狗” 并非指天地轻视万物,而是比喻天地对万物一视同仁,没有偏爱或嫌弃 —— 万物在天地间的生灭、兴衰,如同刍狗的 “受祭” 与 “被弃”,都是自然规律的体现,与天地的主观意志无关。
老子想表达的是:天地遵循自身的规律(“道”)运行,对万物不加干预、不加情感投射,既不刻意 “仁慈” 地庇护谁,也不刻意 “残忍” 地伤害谁。
万物的生存、发展、消亡,都是自身与自然规律互动的结果,这种 “不干预” 恰恰体现了天地对万物最根本的 “公平”—— 万物在自然法则面前一律平等,没有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