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4,北汽集团是想要的更多,今年的最高目标可能是北汽蓝谷扭亏。
他们并不是不相信华为的技术,极狐除了外形设计,大部分都是用华为的技术,包括智能驾驶:华为乾崑AdS系统(核心优势)、智能座舱:鸿蒙oS深度定制、三电系统:高压平台与高效补能、智能互联与安全冗余和联合研发与制造(共建\"1873戴维森实验室\",在激光雷达布置、5G天线集成等领域实现技术首创。)。
现在极狐加快扩展产品矩阵的目的应该也是借势智驾技术的落地,提高20万以下市场的市占率。
但北汽集团的目标是今年的北汽蓝谷扭亏,那扭亏的可能性大不大?北汽蓝谷过去4年300亿的亏损是怎么形成的?今年如果要扭亏,需要完成哪些任务?
今年的销量冲到15万辆可能性很大,但能不能冲到20万辆?
马特贝决定还是好好复盘一下北汽蓝谷过去5年的亏损是怎么形成的。
先从账面上查吧。
北汽蓝谷从2020年开始亏损,一直到2024年,连续亏5年,每年的亏损分别是: -65亿元 -52亿元 -55亿元 -54亿元 -69亿元 。
亏损的主要原因应该是产能利用率太低,毛利都是亏的,加上每年的研发费用和三费合计带来的亏损都超过40亿,所以净利润的亏损看着非常刺眼。
北汽蓝谷这个阶段的董事长是刘宇(2021年1月上任,2024年7月卸任),总经理代康伟(2021年6月上任,2024年7月卸任)。
刘宇是营销出身的,从其简历看能力不差,上任后营销费用方面的投入也明显增加,但问题还是极狐相对于它的定价,产品力确实也不行,产品销量上不去,张国富接手之后,纠正了这个问题,重新给极狐定位,推出12万左右的极狐5系和极狐考拉,才把销量做起来。
北汽蓝谷最近5年亏损的核心原因就是销量太低,产能利用率更低2021年的产能利用率只有1%,2020年到2023年的产能利用率都在6%以下,这个问题也有北汽蓝谷让北京汽车代工的原因,但即使全部自产,产能利用率也低于20%,所以最终问题还是产品定位错了,卖不出去。
2020—2022年:产能过剩期(52万辆)
北京新能源(32万辆,覆盖北京大兴、青岛莱西、河北黄骅)、常州工厂(5万辆)、镇江麦格纳工厂(15万辆)
2023年:首次产能优化(47万辆)
常州工厂出售:因产能利用率归零,2023年3月以5.76亿元转让常州工厂资产,总产能降至47万辆。
2024年:战略收缩与高端化转型(27万辆)
密云工厂替代原有产能:北汽新能源产能从32万辆压缩至12万辆,整合至密云新基地(原北汽福田工厂),专注于生产华为合作车型享界S9及部分极狐车型。镇江工厂保留:维持15万辆产能,专注极狐品牌生产。
从过去五年的情况看,北汽蓝谷的亏损基本都是因为销量不行,同时产能利用率极低,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的北京新能源EU还是交给北京汽车来代工,但亏损却都放在北汽蓝谷,这种操作都引起了小股东的抗议。
北汽蓝谷的产能存在历史遗留问题。
北汽蓝谷早期产能(52万辆)主要分布于北京大兴、青岛莱西、河北黄骅等地,设计目标服务于b端市场。(出租车、网约车)现在这些低效产能基本全部淘汰,不会再产生新的亏损。
北汽蓝谷的亏损被视为高端化转型的必要成本:
技术积累与品牌重塑:通过代工模式,北汽蓝谷得以保留核心技术团队,持续投入智能驾驶、超充技术等前沿领域。例如,2024 年其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达 21.99%,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产能储备与未来布局:北汽蓝谷的闲置产能(如麦格纳工厂)为未来高端车型量产预留空间,而北京汽车的代工业务为其提供了现金流缓冲期。
马特贝在心里盘算一个问题,2025年,北汽蓝谷有没有可能扭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