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永夜的最后一缕极光尚未消散,林远已站在\"寒霜号\"蒸汽列车的驾驶室里。车头的巨型绞刀正轰鸣着劈开冻土层,身后延伸的铁轨如钢铁长蛇,将北极油矿与雅克萨都护府连成一线。车窗外,工人们正用蒸汽打桩机加固路基,特制的防冻水泥在低温下泛着青灰色的光泽。
\"大人,南洋急报!\"陈武踩着凝结的冰碴闯入,递上的密信还带着海腥味,\"荷兰东印度公司联合西班牙舰队,封锁了马六甲海峡!他们的新式蒸汽战舰,航速比我们的'应龙级'快三成!\"林远猛地拍向操纵台,压力表的指针瞬间飙升——荷兰人显然在北极海战失利后,将所有资源投入了南洋战场。
更棘手的是技术瓶颈。工部呈上的报告显示,现有蒸汽机组的热效率已触天花板,若想提升航速,必须突破\"压力临界值\"。林远连夜召集算术师与工匠,在车厢里铺开图纸:\"把锅炉改成蜂窝状结构,用铜管代替铁管输送蒸汽——就像我们在波斯湾炼油厂用的那种!\"他同时下令,将北极开采的原油运往江南,提炼更高效的\"轻质燃油\"。
外交战场上的应对同样刻不容缓。林远给伦敦与巴黎同时发去密函,附上荷兰舰队封锁海峡的证据:\"若马六甲被垄断,欧洲的香料与丝绸价格将暴涨三倍。\"英国女王当即下令皇家海军南下,以\"保护贸易自由\"为名进驻新加坡;法国则趁机占领了荷兰在非洲的好望角据点,迫使对方分兵回援。
在国内,一场关乎命脉的建设同步展开。林远奏请朝廷批准\"四海铁路计划\":以京师为枢纽,向北连接雅克萨,向南贯通广州,向西经河西走廊直抵喀什,向东延伸至朝鲜半岛。\"用蒸汽机车取代骡马运输,粮草军械三日可抵边疆。\"他在奏折中算了笔细账,\"单是每年节省的运输成本,就足够支付铁路维护费用。\"
但阻力来得比预想更猛烈。江南士绅联名反对:\"铁路过处,良田尽毁,祖坟迁移,有伤天和!\"林远并未硬顶,而是带着蒸汽农耕机亲临苏州——这种能深耕三尺的机械,一天可耕作百亩土地,当场让地主们哑口无言。他顺势提出:\"铁路沿线百里内,优先推广新式农具,损失的田产由矿税盈余补偿。\"
与此同时,南洋的反击已见成效。英国舰队与明军\"蛟鲨级\"潜艇联手,在马六甲海峡设下伏击。当荷兰战舰闯入预设海域,明军突然引爆海底的\"油气混合雷\"——这种以北极原油与天然气制成的炸弹,威力是普通水雷的十倍。爆炸掀起的巨浪中,三艘荷兰旗舰瞬间断为两截,燃烧的燃油在海面形成绵延十里的火带。
捷报传回时,林远正站在京张铁路的首段铁轨旁。蒸汽机车头喷着白雾驶过,车厢里满载着从北极运来的原油、波斯湾的硫磺、江南的丝绸。他望着铁轨与远处运河交汇处的蒸汽码头,突然指向地图上的红海:\"下一步,修通苏伊士地峡的铁路!让大明的货物,从京师到伦敦,再无需绕行好望角。\"
深夜的临时指挥部里,工匠们正调试新研制的\"复式蒸汽机\"。当压力表稳定在临界值以上,整个车厢都在轻微震颤。林远伸手触碰滚烫的管道,掌心传来的震动仿佛是整个时代的脉搏:\"记住,铁轨铺到哪里,大明的疆土与商路,就延伸到哪里。\"窗外,北极的极光与南洋的战火在地图上连成一线,一场由蒸汽与钢铁驱动的全球格局重塑,才刚刚拉开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