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阿尔泰在同古的恶行,导致百姓怨气极大,最终阿尔泰及那些给他做伥鬼的人都被百姓反杀。
在报了仇之后,这些人就想要加入到义军之中,李希音于是从这些人里面,选拔出表现优异的三千人,成立了同古治安队,又从护卫军里面抽了一个营控制城门,暂时控制了同古县城。
短暂休整之后,李希音便带着大军五千人向南,回兵凤栖镇,然后大军往南,与王蛮合兵一处,对阵远道而来的张嘉祥部。
因为有无数百姓自发地帮忙运送物资,李希音于第四天早上带着大军进入南安境内,和王蛮、孙望舒带领的偏师合并一处。
此时,义军兵力鼎盛,护卫军有六千多,治安队和民兵七千多,带甲之兵过万,加上随军的百姓,总人数两万有余。
李信到了之后立即召集诸将,各自分配部队,除了留了两千精兵作为后背兵之外,大军分为三军,最中间的是护卫军,左右两翼是相对弱小的治安队和民兵,大军列阵,布在了城外,等着张嘉祥部赶来。
到下午的时候,张嘉祥率军赶到,但是他看到这个阵势,顿时傻了眼。
几天前南安县城快马来报,说是城外只有数千贼寇,张嘉祥本来还没在意,现在,张嘉祥看着那些穿着制式铠甲、拿着制式兵刃和弓弩,严阵以待的上万精兵,十分想把南安县令打一顿,这叫几千贼寇吗???
但是到了这一步,张嘉祥也知道退是不能退了,就现在局面,自己只要带兵撤退,无疑是把后背交到敌人手里,而且自己跑了,那些当官的人肯定会把这一次失败的黑锅全扣在自己身上,到那个时候自己就是最大的替罪羔羊。
到了这个时候,他突然有些后悔,在几个月前被撤了自己的兄弟,投靠了清军。
不过他很快反应过来,让手下大军列阵,瞬间其手下的七千精兵围成一个半圆阵型,朝着义军杀来。
面对清兵的冲阵,义军首先用连弩、重弩火箭还有大炮、火枪进行火力压制,打掉清军第一波的锐气,然后左右两翼迂回包抄,一时之间义军如同张开的巨口,把清军吞下。
“莫管左右,只往前冲!杀穿他们!”
张嘉祥握着一个连环大刀,指挥着士兵直奔义军中军,很快,这些清兵顶着箭雨,杀到护卫军阵前,和其厮杀到了一起。
一刀砍伤了一个护卫军,张嘉祥嘿嘿一笑“还真是女的!兄弟们,就一群女人,给我杀穿她们!”
“哼!瞧不起我们,姐妹们,给我杀!”杨金娥听到他的话语,提枪直接截杀住了他。
队伍里的四分之一的女兵也爆发起来,奋力拼杀着,完全不去理会对方嘴里的污言秽语。
上了战场的女兵,都经过了一个月甚至两个月的训练,力气已经提升了很多,且每一个都不计死伤地搏命,且装备精良。
而张嘉祥的这些人,本来就是起义军里投靠过去的,打起架来全凭不要命,且当了清兵以来,常常骚扰百姓而荒废训练,因此打起来反而不如女兵,更别说护卫军男兵了。
张嘉祥见手下迟迟无法突破防线,且慢慢被分割包围,顿时急了,硬挨了杨金娥一枪后将其打伤,正要下杀手之际,石蛮、李大勇一齐杀到,将其截住。
就在义军和张嘉祥的清军大战的时候,南安县城里面的清军再也坐不住了,毕竟张嘉祥被消灭了,这些人也活不了。
于是,南安县城城门大开,里面冲出数千清军,朝着战场杀来,想要接应张嘉祥。
不过李希音之前准备了两千后背兵就是为了这一刻,见他们杀出来,立即让后背兵一拥而上,和他们厮杀到了一起。
义军数量、士气、装备都占了上风,而这个上风导致战场上的天平缓缓倾斜,越来越利于义军。
张嘉祥看着这一幕,顿时有些分心,正恍惚间,被杨金娥一枪刺在腰上,然后被李大勇、王蛮两人一齐斩杀。
杨金娥用长枪将其头颅挑起来,朝着反抗的清军喊到:“张嘉祥已死,降者不杀!”
周围人也跟着喊了起来,而李、王二人也将其帅旗砍倒,很快,清军陷入全面崩溃,大批大批的士兵扔下来兵器投降。
最终,义军在正面对决中,全歼了上万清兵。
解决了战场上的敌军,李希音带着大军到了南安县城之下,守城的清兵不敢抵抗,打开城门投降。
李希音立即让杨金娥带着一部分精兵进城,抓捕南安县城的县令、县丞等官员,并控制仓库等重要地方。
……
就在李希音带兵大破两路清兵之际,在金田,局势也发生了变化。
当地县令接到向荣的命令之后,立即抓捕了拜上帝教的核心成员冯云山,正要进一步行动时,却被洪秀全单枪匹马闯入县衙,用十多万教众相威胁,兵不血刃地把冯云山救走。
回到金田的洪秀全,立即以“天兄诞辰”为名,聚集教众,商议起兵。
在聚集了教众之后,教内的杨秀清在十多万人的眼皮子底下,表演了一副“天父上身”,在一番跳大神之后,伪装成“天父”,确定了反清妖的方针。
虽然拜上帝教依靠宗教进行控制人心,谈不上什么上乘手段,但由于百姓实在是在清朝统治者的统治下苦不堪言,难以维持生计,因此也纷纷相信了这一套宗教理论。
他们相信,只要消灭了那些剥削他们的妖孽,然后就能建立一个理想中的天国,在那里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田种,人人有房住。
因此,洪秀全起义之后,立即聚集了十多万之众,这些人里,就是连女人和小孩都单独分到了各自营里面去了,能战之士将近十万。
一时之间,南(安)同(古)之战清兵损兵过万和金田十多万起义的消息遍传桂省,本来有些沉寂了的农民军起义再度掀起了高潮,而清军阵营人心思变,不少官员匆匆寻找路子想要逃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