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洪流时刻》
楔子:沂河在咆哮
2012年7月21日,大暑后的第四天。蒙阴县气象局连续发布暴雨红色预警,沂河水位突破警戒线。于风军站在万吨气调库的监控室里,望着屏幕上跳动的水位数据,手指在\"将军\"烟盒上敲出急促的鼓点。窗外,铅灰色的云团正从蒙山主峰压下来,像一头饥饿的巨兽张开血盆大口。
第一节:午夜警报
凌晨两点,闪电劈开天幕。我被手机震动惊醒,屏幕上跳出于哥的短信:\"速来冷库!\"冲进暴雨中时,裤腿瞬间被泥水浸透。冷库大院里,叉车正在搬运沙袋,车灯刺破雨幕,照见防洪堤外泛着白沫的旺庄水。老周光着脚站在齐膝深的水里,正用铁锹加固堤坝:\"水位一小时涨了半米!\"
第二节:果农的诺亚方舟
三点十五分,冷库供电中断。应急灯亮起的瞬间,于哥的蓝工装在惨白的灯光下泛着冷光。\"启动备用发电机!\"他的吼声混着雨声,\"老张带二十人守东墙,老周看住排水口!\"黑暗中,果农们自发组成人墙,用三轮车、木板甚至自家的门板搭建临时防洪堤。妇女主任王婶带着二十个妇女,把成箱的蜜桃往二楼搬运,高跟鞋在积水里溅起朵朵泥花。
第三节:冷库保卫战
四点零七分,东墙出现管涌。于哥抓起手电筒冲过去,光束里是翻涌的泥浆。\"快拿被!\"他撕开上衣塞进裂缝,老张带着五个壮汉跳进水里,用身体堵住缺口。此时,汉斯从德国寄来的防汛手册正在办公室被雨水浸泡,而果农们用的是世代相传的土办法——用麦秸和麻绳编织堵漏网。
第四节:洪流中的星光
五点三十分,水位涨到临界点。冷库顶部的应急灯突然熄灭,黑暗中传来孩子的哭声。\"都别怕!\"老周的烟袋锅在雨中明明灭灭,\"当年咱爷爷辈修大寨田,比这难的都挺过了!\"不知谁点燃了火把,渐渐连成一片,在暴雨中形成一条金色的长龙。我看见王婶用雨衣裹着发烧的孙子,却还在指挥妇女们转移最后一批黄桃。
第五节:黎明前的彩虹
六点五十分,雨势渐弱。于哥站在齐胸深的水里,用对讲机呼叫救援:\"这里是崮鑫果业,请求支援!\"他的蓝工装早已看不出颜色,头发上挂着水草。当第一辆冲锋舟破浪而来时,果农们自发排成两列,用肩膀扛起老人和孩子。老周的老伴抱着两箱桃子不肯上船:\"这是给孙子买奶粉的钱!\"
第六节:劫后余韵
中午十二点,水位开始回落。冷库大院里,被泡坏的桃子堆成小山,散发着甜腻的腐臭味。于哥蹲在地上,用袖子擦拭着被洪水泡过的收购账本,泛黄的纸页上,果农们的欠款记录洇成一片模糊的墨团。突然,老周的儿子小周开着铲车过来,车斗里装着从自家地里抢收的三十箱蜜桃:\"于叔,这是给冷库补货的。\"
尾声:洪水退去后的星空
黄昏时分,雨过天晴。蒙阴平原的天空被洗得湛蓝,冷库银色的罐体在夕阳下泛着柔和的光。于哥带着我们清理废墟时,发现了被洪水冲垮的防洪堤上,果农们用红漆写的语:\"冷库在,希望就在!\"夜幕降临时,星空重新布满穹顶,银河倒映在退去的洪水中,仿佛在诉说这场人与自然的较量。
此刻,济南的物流公司正在调度救灾物资,北京新发地市场的批发商自发组织捐款,而蒙阴果农们又开始在泥水里补种桃苗。于风军站在冷库前,摸出最后一支\"将军\"香烟点燃,烟雾中浮现出那些在洪水中并肩作战的身影——老周的烟袋锅、王婶的高跟鞋、小周的铲车,还有无数双在黑暗中传递沙袋的粗糙手掌。这些平凡的劳动者,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了中国果业的脊梁。
洪水中的脊梁:蒙阴果农的坚守与希望
2012年,中国大地在风雨中砥砺前行。这一年,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景海鹏、刘旺和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组成飞行乘组,完成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籍作家,让世界感受到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了方向。然而,这一年的夏天,一场罕见的大洪水,也给多个地区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暴雨如注,连续七天七夜的倾盆大雨,让蒙阴县的河流水位急剧上涨。浑浊的洪水裹挟着泥沙、树枝,如同猛兽般咆哮着冲向下游。于风军站在冷库顶层,看着远处被洪水吞噬的桃林,眉头拧成了疙瘩。曾经郁郁葱葱的果园,此刻只剩树梢在洪水中时隐时现,宛如一片汪洋中的孤岛。
果农老周赤着脚,在齐腰深的洪水中艰难前行。他的烟袋锅早已不知去向,头发和衣服被雨水浇得透湿,脸上满是焦急与心疼。“我的桃树啊!”他哽咽着,伸手想要抓住一棵被洪水冲得摇摇欲坠的桃树,却只摸到了一把浑浊的泥水。这片桃林,是他全家的希望,倾注了他十几年的心血,如今却在洪水中毁于一旦。
王婶穿着早已沾满泥水的高跟鞋,在积水中深一脚浅一脚地奔跑。她顾不上磨破的脚后跟,挨家挨户地通知果农转移。“快!洪水要漫过来了,先保命!”她的声音嘶哑,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尽管自己家中也遭了灾,但她始终把乡亲们的安危放在首位。
小周开着铲车,在泥泞的道路上穿梭。他不断往返于被洪水围困的村庄和安全地带,帮助转移老人和孩子。铲车的轮胎在泥水中打滑,车身剧烈摇晃,但他没有丝毫退缩。“抓紧了!”每一次接送,他都大声提醒着车上的村民,眼神中满是坚毅。
洪水退去后,蒙阴县一片狼藉。道路被冲毁,房屋倒塌,果园里堆积着厚厚的淤泥和杂物。但蒙阴果农们没有被灾难打倒,他们擦干眼泪,拿起工具,开始了艰难的灾后重建。
天还没亮,果园里就响起了锄头与泥土碰撞的声音。果农们弯着腰,一点一点地清理着果园里的淤泥和断枝。汗水混着泥水,顺着他们的脸颊流下,浸湿了衣衫。“这棵树还有救!”老周小心翼翼地扶正一棵被洪水冲歪的桃树,用麻绳和木桩将它固定好,“只要根还在,咱们就有希望!”
于风军站在冷库前,看着忙碌的果农们,心中满是感动与敬佩。他摸出最后一支“将军”香烟点燃,烟雾在潮湿的空气中弥漫。眼前不断浮现出那些在洪水中并肩作战的身影,每一个画面都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这些平凡的劳动者,用自己的双手和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守护着家园。
在补种桃苗的过程中,困难重重。泥泞的土地让挖坑变得异常艰难,果农们的双手磨出了血泡,却依然咬牙坚持。“多栽一棵,就多一份希望。”一位年轻的果农说道,他的眼神中透着倔强和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在这片被洪水肆虐过的土地上,种下一棵棵充满希望的桃苗。
与此同时,济南的物流公司正紧张地调度着救灾物资。卡车一辆接一辆地驶出仓库,满载着食品、饮用水和生活用品,驶向受灾地区。北京新发地市场的批发商们自发组织捐款,他们纷纷伸出援手,为蒙阴果农筹集重建资金。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援,让蒙阴果农们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蒙阴县渐渐恢复了生机。新补种的桃苗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抽出了嫩绿的新芽。果农们看着这些充满生机的幼苗,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们知道,只要有信念,有双手,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于风军望着重新焕发生机的果园,心中充满了感慨。这场洪水,不仅没有击垮蒙阴果农,反而让他们更加团结,更加坚强。那些在洪水中并肩作战的日子,那些平凡劳动者用汗水和泪水书写的故事,将永远铭记在每个人的心中,成为中国果业发展历程中最动人的篇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果农在希望的田野上继续耕耘,追逐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