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附近的驻军早被梁山击溃,因此即便东京告急,也没有一支部队前来救援。
河东地区有田虎叛乱,京西和荆湖一带则有王庆占据,东京几乎成了孤城,哪怕城墙再坚固,若无外援,独自坚守将异常艰难。
就在此时,徐悟锋得到探子通报,应天知府汪伯彦正率两万多人马朝东京进发。
起初,应天府仅有万余名守军,汪伯彦收到赵佶的勤王诏书后,立即再招万名壮丁,火速驰援东京。
林冲接到命令后,立刻调集两千精锐骑兵,所有人马均身披重甲,战马也覆以铁甲,岳飞、王贵、杨再兴等人随行。
“驾!驾!”
林冲最喜欢的就是这种带领骑兵疾驰冲锋的感觉,岳飞、杨再兴等年轻将领亦难掩激动神情。
虽只有两千骑兵,但齐整的冲锋气势如滔天洪水般直扑应天府。
林冲率军东南行进,在考城郊外与汪伯彦的两万大军遭遇。
步兵面对骑兵时,必须迅速布阵才能抵御其冲击,但汪伯彦的军队显然缺乏这种能力。
双方刚一接触,林冲指挥两千精锐骑兵,如一把利刃,迅速撕裂了应天援军的防线,随即展开左右突击,将其打得七零八落。
两万余人瞬间陷入混乱,林冲再次带领数百精骑来回冲杀,后续主力也趁势掩杀。
尽管人数众多,应天援军却毫无章法,宛如无头苍蝇四处逃窜。
“快保护我撤退!”汪伯彦惊恐万分,急忙唤来部下都监,带着二三十名骑兵护送自己逃向应天府。
忽然,一支梁山骑兵从侧翼杀出,领头的是几位年轻将领,包括岳飞、杨再兴和王贵等人。
岳飞跨上骏马,手握长枪,气势汹汹地冲向前方,高呼:“汪伯彦,休走!”
汪伯彦身穿红色战袍,未披铠甲,在战场上格外显眼。
见状,他吓得魂飞魄散,急忙驱马向旁边逃窜。
连应天府的都监们也抛下部下,紧随汪伯彦而去。
“放箭!”
岳飞一声令下,马队迅速取出弓箭,数十支箭矢齐发,直指逃跑的敌将。
幸运的是,那都监成功躲过箭雨,而汪伯彦却肩膀中箭,痛呼一声,差点摔 ** 背。
杨再兴注视片刻,本欲生擒这名落荒而逃的 ** 以立功,却见汪伯彦中箭,便不再迟疑,双腿一夹马腹,快速逼近,抡起长枪,一击斩下他的肩臂。
杨再兴勒住战马,下马割下汪伯彦首级,随手挂在马鞍旁,随后转身继续 ** 溃兵。
岳飞见杨再兴抢了头功,立刻将目标转向那位都监,随即策马追赶。
应天都监初见岳飞,不过是个少年,气势不禁稍壮,高声喝道:\"乳臭未干的小子,竟敢在此撒野!\"
岳飞不予理会,手中长枪疾舞,几个回合下来,便让这位都监双臂乏力。
应天都监心生惧意,原以为对方不堪一击,却不料如此棘手,转身欲逃,却被岳飞瞅准时机,一枪刺落。
不久后,两万援军全然溃散,部分投降,其余则慌忙逃回应天府。
待他们抵达时,却发现城头已换旗帜。
作为赵宋的南都,应天府素有天下要枢之称,地理位置重要,连接河济,守护淮徐,历史上争夺中原之地,无不视商丘为核心。
赵宋定都开封后,应天府更是成为扼守江淮上游、接应汴洛的重要战略重镇。
其南控江淮,北倚河济,左有彭城,右邻汴京,形势险要,足以保东南,控关陕,是大河南北交通的关键。
作为赵宋的发祥地,若能攻下应天府,对被围困的东京城而言,无疑是沉重一击。
徐悟锋派林冲拦截应天府援军时,得知知府名为汪伯彦。
他隐约记得此人是南宋的投降派。
据资料记载,汪伯彦仕途颇为顺利,崇宁二年中进士,起初任成安主簿,踏入官场仅十四载。
后来,因功升任宣教郎、中奉大夫,任职期间曾受到赵佶的召见与赏识。
梁山泊兴起后,汪伯彦多次上奏赵佶,因迎合圣意,被授予直龙图阁职位,去年冬又被提拔为应天知府。
虽然他的知府之位是轮换而来,多为背负黑锅,但十四年的官场生涯,能走到这一步,也算有几分能力。
在给赵佶的奏折中,汪伯彦提出梁山占据地利,不宜急攻。
他主张稳扎稳打,先在水泊要塞建坚固营寨,再集结兵力于水泊周边,首要任务是切断内外联系。
不可否认,汪伯彦确实有些手段。
林冲大破应天援军后,杨志和晁盖亦获知消息,两路人马迅速汇合,直扑应天府。
此时,汪伯彦已率大部分兵力赶赴东京,应天府仅剩少量守军,面临梁山大军压境,城中一片恐慌。
驻守的官兵毫无斗志,只想保命逃离,东门的守将见梁山旗帜后便策马西逃,导致守军士气低落至极。
当统制官张广率部抵达时,梁山军已攻上城头,无论他如何呼喊迎战,得到的却是全军覆没的结果。
张广阵亡后,应天府彻底失去支柱,守军四散奔逃,自相践踏,最终杨志与晁盖顺利占领城池。
溃兵四处逃窜,不仅未能平息混乱,反而使城中百姓深受其害,火势迅速蔓延。
杨志、晁盖立即组织灭火。
经过一夜的混乱,次日清晨局势才逐渐稳定。
杨志下令清点战利品,收获降兵数千、战马数百、军械无数,还包括粮仓和钱库,以及数十万匹丝绸,虽有损失,但整体完好。
清点完毕后,杨志派人向徐悟锋报告战况。
晁盖则负责维持城内秩序,在各牌坊与街口悬挂了一些示警的首级,警示趁火 ** 者。
同时,城中还设立了粥场和药场,施粥救急并收容难民,这才让应天城民心稍安。
梁山军虽然清算了部分富户,但这些家庭仅占少数,许多大户早已迁往别处。
如今城中大多数住户是普通百姓。
待城内安定后,杨志、晁盖、吴用等人一同前往皇宫。
众人进入圣祖殿旁的三圣殿,发现供奉着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的画像,珍贵文物一件未损,还有两三百名宫女太监。
这是众人首次踏入皇宫,尽管这只是应天府的行宫,却因是赵宋的祖庙,令大家心生好奇。
1884年
马麟摇头感叹道:“这赵皇帝实在奢靡,建了这么宏伟的宫殿,却始终无人居住,一年到头都空置着。”
尽管大宋设有四京,但皇帝大多驻跸东京汴梁,其他三京不过是虚设,百年间鲜有皇帝亲临。
杨志笑着回应:“宋室设立四京,并非真要建立四个都城。
眼下国公正围攻东京,若能攻克,那紫宸殿的景致我们也都能一睹为快。”
吴用接口道:“大名府是军事要地,宫殿重在庄重;应天府则是赵氏宗庙所在,更是人文荟萃之地。”
晁盖点点头,目光落在赵匡胤画像上,忽然问道:“对了,这宋太祖、宋太宗的画像该如何处置?我们是留在此处,还是继续攻打周边城池?”
颜树德提议:“依我看来,干脆一把火烧了这宫殿,也算利落。”
杨志急忙反对:“绝不可如此!此处是宋氏宗庙,若被我们毁掉,难免招人非议。
兄长志向远大,我们不能因此损其威名。”
应天府的皇宫如同赵宋家族的祠堂,焚烧先祖祠堂,无论出于何种理由,都会遭人谴责,毕竟此举有悖常理。
吴用眨眨眼,说道:“杨头领,我倒有个法子。”
“什么主意?”杨志深知吴用心思机巧,担心此时提出的是个坏主意。
吴用附耳低声说了几句,只见杨志、晁盖、马麟、颜树德听完后皆露出怪异神色。
杨志稍作迟疑,便点头应允。
随即下令,命士兵将宫中财物收拢后撤离应天府,向东退至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