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完国之重器(伪)雷霆火炮初代机的演示之后,
诸葛瑾(字子瑜)神色数变,不再纠结具体和谈条款,而是急匆匆告辞回武昌复命。
等到诸葛瑾告辞,黄月英这才带着众工匠向刘禅请罪道:
“陛下,我等无能,险些酿成大祸,恳请陛下责罚。”
刘禅扶起师娘,安慰道:
“师娘不必自责,没有哪项成果是简单就可以完成的,炸膛而已,查找原因,继续实验就是了。
先前的初号机,已经能把弹丸发射出去,说明工坊已经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只需要不断完善就好,朕等得起。”
刘禅努力安抚愧疚的众人,费了半天劲,才把愧疚的众人安抚好。
他这才来到黑布位置,一把掀开遮盖的黑布,尽管如此已经提前淋湿,前面的黑布还是被灼烧出一个大洞。
黑布下面是一个水桶粗的铜管,看起来很是单薄,明显就是临时赶工,用一块铜板弯折而成,
边缘采用捶打弯折啮合,外面套着铁箍,看起来很是简陋。
跟着一起过来的诸葛亮围着铜管转了两圈,现在还能闻到浓重的硝磺味道。
他用手捏捏薄薄的铜管,疑惑地问道:
“陛下,刚才轰塌夯土城墙的就是此物?
之前的雷霆火炮初号机不是钢铁铸造,看着就非常厚实,
怎么这个铜炮比之前看着还要单薄?
如此薄的雷霆火炮也能承受火药,将弹丸发射出去?看这个铜炮,似乎管口更加粗啊?”
刘禅听到诸葛丞相的询问,看着旁边还有些不好意思的黄月英等人,笑着解释道:
“相父之前看到的是雷霆火炮初号机,那才是真的火炮,眼前这个只是一个幌子罢了。”
诸葛亮疑惑地问道:
“那为何之前看到的雷霆火炮,明显比现在这个结实,发射的弹丸却只能将夯土墙砸出大坑,
如今这个铜炮却能一炮破城墙,不知何故?”
刘禅解释道:
“相父有所不知,雷霆火炮的初代机在试射时炸膛了,还险些伤到人。
朕不得已,临时做了个样子货,这其实就是一个大号的喷火筒而已,
装填点火药,炸个响,喷个火吓唬人的
至于夯土墙那,只不过是提前打孔埋进去一百多斤火药,
不过朕也不算骗子瑜(诸葛瑾)先生,当初破武功城与西陵,确实是火药爆破。”
诸葛亮这才知道,为何之前雷霆火炮初号机演示时候,发射的弹丸只能重创夯土墙了,
说实话,刚刚一炮破城墙的赫赫声威,把他也给吓到了。
原来这一切,说白了,只不过陛下无奈之下救场手法而已。
回想刚才炸开夯土墙的声威,诸葛亮不禁有些失落,他苦笑着摇摇头,喃喃道:
“如果雷霆火炮,真的能有如此威力就好了。”
身边的黄月英深以为然,也惋惜地叹了口气。
这些人当中,恐怕只有刘禅没有任何失落,
因为他不仅知道改进的正确方向,也知道未来的武器的威力能有多恐怖。
只要是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就好,继续夯实工业基础,如今新加入的匠作年轻人,不也在成长吗?
等材料,工业基础,教育等多方面得到突破,武器的进步就水到渠成了。
他拍拍手,鼓励道:
“不过是一次炸膛罢了,有什么好失落的,大家打起精神来!
失败了找找原因,再来过就好,朕有的是钱!不怕浪费材料!”
说着,他直接对小黄门说道:
“匠作长使实验有功,赏金钱十枚,众工匠协助有功,赏银钱十枚!”
众人没想到实验出了问题,还差点影响陛下的大事,陛下不仅不生气,反而还在不断安慰他们,
不仅如此,该有的赏赐也没落下,实在是让人汗颜。
陛下对待他们,真是没得说,众人一阵行礼感谢,纷纷表示要继续改进。
刘禅宽慰安抚好了众工匠,这才带着诸葛丞相与黄月英离开这边的实验场,
带着众人向另外一个工坊走去,一边走,一边说道:
“师娘,别为一次失败气馁,想当初咱们试制水车时候,不也失败了许多次吗?
切记切记,每一个工匠都要注意安全,测试时候必须要到掩体后才能点火,不能大意。”
黄月英点头应允,她思索了一下,这才接着说道:
“启禀陛下,按照微臣分析,这次炸膛应该是浇筑的雷霆火炮时出现空包沙眼所致。”
刘禅点点头,在随从那取来一段绳子,一端绑上一枚铜钱,拿着绳子甩了起来:
“师娘,只要旋转,就会有离心力将事物甩向外侧。
你可以制作一个像瓷器拉胚的重型轴承转盘,使用水力传动,大齿轮带动小齿轮,快速旋转浇铸模具。
利用离心力将铁水甩得更均匀。”
接着,他拿着手里的铜钱晃了晃:
“师娘也可以采用双层,铸造精镗内壁后,用压力锻锤镶一个韧性好的青铜管进去。”
说着,他冲黄月英竖起大拇指,夸赞道:
“师娘不要妄自菲簿,朕只是提供了方向,具体都是你带领实现的,已经很厉害了,慢慢来,朕不着急。
更何况,这个工坊里做出来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国之重器!”
刘禅说着,推开了这处满是木料铁件的工坊。
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一人高的方形木框,每个木框正面是标准的十字木方格,
方格后面蒙着一层竹油纸,原本应该颜色偏黄的竹纸刷上了调入白色的桐油,整体一片雪白。
每个十字方格都被涂成了黑色,仔细看,能看到白色方格子上带着一些孔。
包括整个方形木框的正面,也都是漆黑色的,衬托着白色的蒙纸异常醒目。
木框看起来像是量粟米的方斗,开口大,后面偏小,两两组合在一起,
组合的地方像是一个大号的宫灯,不过开口位置对应着十字方格。
两侧像方斗的木框固定在一个底盘上,可以调整方向,然后用木榫固定。
不仅是诸葛亮看得满头雾水,
就连主持制作这个装置的黄月英,也不知道这个小玩意怎么和国之重器扯上关系。
诸葛亮左右端详了一下组合好的几个木框架,疑惑地问道:
“陛下,恕臣驽钝,这个木框架有何功效,可以称得上陛下所说国之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