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上前几步,扶起了刘协和曹节,一开口,就让二人愣了一下:
“从兄,嫂嫂,无需多礼,
朕之所以不称先帝,亦不称山阳公,正是因为身上这身枷锁。
这份枷锁,当年也锁住了从兄,不知从兄还想穿上这身枷锁吗?”
刘协愣了一下,才意识到刘禅说的是这一身冕服。
一时间他不知道如何回话。
见面之前,他有过多种设想。有假意推举他登基,等他再三推辞,这才作罢;
也有安排一个王公贵族的虚名,给一些类比天子仪仗,像曹魏那样把他豢养起来;
自然也有直接杀伐果断,把他们夫妇干掉,不论明着,还是背地里,他们二人也难逃一死。
自古天家最是无情,有汉一朝,权臣,内侍,弄死的皇帝还少吗?
完全做好了各种情况的应对,刘协却从来没想到,刘禅会这么直白地用从兄来称呼他,
更没有想到,刘禅会直接用枷锁来形容皇位。
他一时间,感同身受,是啊,别人羡慕的天下至尊,无非就是一个困住了他的枷锁。
他连至亲都无法保护,就连自由都没有,这份皇位,与枷锁何异?
就在刘协与曹节面面相觑,不知道如何回复之时,刘禅直接下令道:
“赵广,放那些魏军离开吧!他们应该感激曹魏没有下毒,不然,他们今日一个也别想回去!”
说着,他示意随从过来,直接当场将天子冕服换了下来。
穿着常服,刘禅这才觉得自在了许多,他引导刘协与曹节上他的大车,这才启程返回长安。
那些准备跟过来看热闹的世家,不仅被惊吓了一顿,更是什么热闹也没看成。
地上血淋淋的尸体还在那等着收拾,他们不敢当场说什么,
可等回了潼关,关于刘禅残暴,当场格杀护送侍卫,羞辱山阳公等传言,在魏地世家之间愈演愈烈。
刘禅会在乎这些吗?
……
一路返回长安的行宫,刘协一路上看着繁华的长安街市,丝毫没有经历战争后的那种残破与萧条。
路上的行人看起来,气色也比山阳等地的百姓好很多。
当年他可是亲身经历过长安兵灾之后的惨状。
那时候,长安城里的百姓,可是连躲都没地方躲,这是刚刚经历关中大战的长安城?
素闻刘禅与刘皇叔仁德一般无二,可他怎么能保证那些杀红眼的兵将,不劫掠百姓呢?
带着这份疑问,两人来到刘禅的行宫,映入眼帘的行宫,再次震惊了两人。
不是因为奢华,当年长安洛阳皇宫的奢华,刘协从小就见识过了,
曹节也不是没见过世面,让两人震惊的,是长安行宫的简陋,
这里原本是曹真的大将军府,简单改造了一番刘禅就住了进来,
改造的地方反而是去掉了那些华而不实的装饰,就连那些包金的纹饰都去掉了。
这个行宫除了房子大点,简直寒酸到了极致。
刘协心中不禁浮现王莽篡位前,谦卑节俭的行为,马上又被自己否定了。
刘禅是正规途径继承的基业,又怎么需要像王莽那样为了博一个虚名装节俭?
曹节忍不住问道:
“敢问陛下,可是缺钱粮?难道大汉如今困顿如此了吗?”
刘禅招呼二人坐下,斟茶送上点心,听到曹节这么问,他哈哈一笑道:
“要说穷吧,大汉还在初创,天下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平靖,
各地需要朝廷的支援也很多,朕缺乏养活天下所有百姓的钱粮。
要说富吧,朕拥有大汉几乎所有的土地,各个商队日进斗金都是少的。
单论财力,曹魏与东吴,拍马也跟不上,只不过是朕不喜欢那些无用的奢华装饰罢了。”
说着,刘禅将几份整理好的公文政策,分别递给刘协与曹节。
“这是?”
“从兄,嫂嫂,这是朝廷前几月刚颁布的政令,你们先看完这个,咱们再谈如何安顿下来。
至于曹魏想用从兄来动摇大汉,或者说想要让大汉分裂内斗的想法,纯粹是他们一厢情愿。
所以,从兄不必担心会有图谋不轨之人,用从兄曾经的身份来树旗造反,如今的大汉,早已经不像曾经那样了。”
刘禅让两人先看看朝廷颁布的政令,他自顾自地在一旁的桌子上写写画画。
刘禅对于刘协,更多是一种同情,一个并没有野心的人,被推上了那个位置,
身不由己中,也抗争过,只可惜敌人是更加残暴,更加利己,视道德为随意践踏玩物的枭雄。
原时空投降的刘禅,难道不是那样吗?坚持到用完了出师表上所有的人才,就连文士廖化,都成了蜀地最后的先锋将。
理想主义者最后的赞歌,随着蜀汉的覆灭,最终进入了黑暗血时代。
建安风骨?魏晋风流?
呵呵。
而刘禅对于曹节,更多的是钦佩。
作为一个被迫的政治联姻,她不仅没有像其他姐妹那样,成为刘协身边的眼线,
反而在嫁给刘协之后,真正履行一个妻子,一个皇后的操守。
在曹丕逼迫刘协禅位,索要传国玉玺之时,她掷地有声的斥责,完全担得起一个皇后的身份。
“魏乃篡汉自立,罪恶深重,天不佑尔!”
而在刘协被贬到山阳之时,她不离不弃,陪刘协在山阳行医救助百姓,深受百姓爱戴。
诸葛丞相在回信当中,着重赞赏过曹节的操守。
如果在大汉盛世,遇到刘协这样的帝王,遇到曹节这样的皇后,或许也是百姓的一种幸运。
只不过,刘禅已经决心斩断家天下这种传承,就连他的孩子将来面对的皇位,都可能只是一个象征,
又怎么会重复那种王朝更替,将家国命运,寄托在某一个人是否贤良之上呢?
谁又能保证,贤良者的后代,就一定也贤良呢?
他不允许世家成为竹林,又怎会让皇家,成为危害更大的竹林呢?
就在这时,曹节率先发问:
“陛下,此项国策,竟然连宗室,皇亲,都无法荫爵食禄,那陛下又有谁人可以依仗?
官员子弟亦需通过这五科联赛取仕,朝廷还有谁人会忠心国事?
没有勋贵支持,那陛下就真成孤家孤人了!
此策是否太过苛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