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秋意渐浓,紫禁城的空气中弥漫着丝丝凉意。
康熙帝面前几案上,铺开来是一张大清江南图。
他的目光盯着东南和西南,那里是他称帝前,听祖母讲江南文人墨客风花雪月故事的出处。
康熙站起身来,思绪万千:朕已经平定了三藩之乱,收复了台湾,(这一年是收复台湾后的第一年。)
国家初现安定之象,但朕心中始终有一件大事未了——江南的河工问题。
当时的江南,是大清的经济命脉,岁供优质且多,然而黄河、淮河的水患不断,威胁着这片富饶之地。你说能不让康熙忧虑吗?
说实话,当个好皇帝不易,但当个操蛋皇帝并不难,像明朝的木匠皇帝,一生就没离开过紫禁城,
朝中大事让魏忠贤管理,明熹宗朱由校从来没忧虑过。
康熙帝踱到廊道,深深嗅了一口新鲜空气,心中思忖:若不能解决水患,江南的百姓难以安居乐业,国家的根基也难以稳固。
“朕要走出去,深入了解南方情况,如此才能解决水患。”
主意一定,康熙开始了他一生中的首次下江南。
……
九月二十八日,康熙皇帝带着浩浩荡荡的队伍从北京出发。
随行的有亲王、皇族、侍卫、文武百官,还有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官员。
他们一路南下,经过永清、霸州、河间,最终抵达山东德州。
沿途,康熙多次微服私访,了解百姓的生活状况。
在德州,当地的官员前来迎驾,“不知皇上驾到,有失远迎恕罪恕罪!”
“平身吧,朕不想惊动百姓!”随后康熙询问河工的进展。
他得知,尽管河道总督靳辅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但黄河的水患仍未彻底解决。
康熙帝心中疑虑重重,“怎么当地治水丰富的官员,对水患束手无良策呢?”
“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康熙带着两名侍卫来到了河道上。
……
微风吹来令人惬意,河堤上只有稀稀拉拉几个人。
“老人家,你这是做什么呢?”康熙热情询问在河堤忙活的一位老者。
“年轻人,我除了干活,还会什么呢?”
经过交谈,康熙得知这老丈名唤张鲁生,祖传木匠手艺,专造治水器械。
老人抬眼看,见来人锦衣玉带,却作书生打扮,便指着堤上新筑的月牙坝道:
“这石闸形似鲁班锁,是老夫的杰作,老夫检修一下,你看若榫卯不合,春汛必溃。”
康熙心头一震。前日刚收到密报,说新筑堤坝有偷工减料之事,并且各州县各修自己的那一段,这就造成参差不齐,水桶能否盛水,在乎最短的那一块板。
康熙似乎悟出了一点道理,笑问:\"老丈可会解这鲁班锁?\"
张鲁生从怀中掏出一方木匣,九曲连环的机关咔嗒作响:“这位先生,治水如解连环,须得顺势而为,相互配合。”
老者走近康熙,欲让其看清楚鲁班锁的构造……
老者举动让侍卫大吃一惊,“沧浪浪”已亮出腰刀。
“退下!”康熙喝止侍卫,接过木匣把玩,“朕……真要多谢老丈指点。治水还需上下游配合,你说是不?”
老者频频点头。
当夜德州行宫灯火通明,河道官员换了三批值守。
夜里,康熙翻来覆去难以入眠,心中思忖,这次南巡,不仅要视察河工,还要寻找解决水患的良策。
……
十月初八,康熙抵达济南府,稍作休息后, 他听闻趵突泉闻名遐迩,便微服前往。
只见泉水清澈见底,三股泉水喷涌而出,状如白雪,声若雷鸣。
康熙被眼前的美景所震撼,兴致勃勃地与当地百姓交流。
一位老者向康熙介绍道:“这趵突泉的水,甘甜可口,煮茶更是一绝。”
康熙听后,命人取水煮茶。果然茶香四溢,入口醇厚,康熙赞不绝口,随即命人取来笔墨,写下“激湍”二字,
又觉得意犹未尽,大笔一挥,写下“天下第一泉”五个大字。消息不胫而走,趵突泉从此声名远扬。
泰山是五岳之首,自古以来便是帝王祭祀的圣地。
重温当年秦始皇走过的路……康熙登上泰山,俯瞰大地,心中充满了对天地的敬畏。
“啊!泰山,你咋这么高啊,我咋这么傻帽啊!登泰山,冻死我也!”哈哈,这句诗是我的杰作,我登泰山时曾脱口而出。
康熙在泰山之巅祭天,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一路走一路上香。
下山后,康熙又前往曲阜祭拜孔庙。
孔子是儒家文化的代表,康熙自幼便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三岁识字,七岁能诗,三字经,春秋、诗词歌赋自成一派,
康熙来到孔庙,燃起三炷香,亲自祭拜孔子,御赐“万世师表”匾额。
啊,对了,这里有个不错的传说,讲给大家听。康熙前往曲阜拜孔子时,接待的官员据说是孔子的后人孔尚任。
康熙刚要下跪,一眼瞥见旁边墓碑上刻着“大成至圣文宣王”字样,康熙犹豫了,迟迟不肯下跪。
孔尚任不明就里,走近一看,顿时心情豁朗,原来康熙身为皇帝,觉得不能向“王”下跪。
孔尚任看出康熙的顾虑,灵机一动,吩咐人拿来一匹黄绸,遮住“王”字,改为“先师”,康熙这才恭恭敬敬地跪下来行礼。
康熙祭拜孔子的举动,表达了他对儒家文化的尊重,也向天下人展示了他融合满汉文化的决心。
离开山东,康熙沿着大运河南下,一路经过宿迁、桃源,最终抵达淮安府。
淮安是黄河、淮河、京杭大运河,三水交汇之地,也是治河的关键。
康熙在这里停留了数日,亲自视察河工。
十月初,康熙一行人来到淮安清江浦。他冒雨巡视高家堰,见新筑石堤巍峨如龙,却皱眉问于成龙:“束水攻沙固好,可曾想过分洪减淤?”
手指划过舆图上洪泽湖方位,“此处若开引河,可保下河七州县良田。”
这话惊得于成龙冷汗涔涔,三年前靳辅正是主张开挖中河分洪,才被御史参劾下狱。
他偷眼望皇帝心中暗暗佩服,“皇上英明,臣下马上实施引河策略,”
康熙笑道:“堵不如疏,为何不试试呢?”
三日后船队入扬州,康熙换了青缎常服,带着侍卫纳兰容若(即纳兰性德,明珠之子,文采出众。)出去散散心。
君臣二人逛进老字号“悦来茶楼”。说书人正拍醒木说书:“且说那史可法守扬州,清兵围城十日......”
茶客中忽有人大声说:“听说鞑子皇帝南巡就在这城里!”这句话,满堂哗然。
纳兰按剑欲起,却被康熙按住。但见皇帝斟满一杯碧螺春,缓步上前:“先生说得好,当赏。”将茶盏轻轻放在说书案上,澄澈茶汤纹丝未动。
当夜扬州知府要捉拿说书人,康熙却传谕:\"前朝忠义,理当敬重。”
第二日,原定天宁寺上香的康熙一行人,改道琼花观,特命修缮史可法祠。
康熙此举引得围观的百姓高呼“圣上万岁,万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