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养心殿内。
雍正帝端坐在龙椅之上,身前的龙案上,堆满了来自各地关于查亏空的奏折。
他的目光盯着那些奏折,眉毛拧成了疙瘩,暗自思忖:“究竟是何种缘由,让官员们甘愿冒着杀头的风险去贪污、挪用公款?
假如给予他们高额俸禄,亏空是不是就不再出现?”
为了验证心中所想,雍正当机立断,即刻召集臣子们,就这一重要议案征求大家的意见。
乾清宫外,秋风送爽,丝丝凉意沁人心脾。
雍正帝神色凝重地坐在御案之后,目光如炬,扫视着阶下跪着的群臣。
他缓缓抬起手,轻轻敲击着案上的奏折,声音沉稳地说道:
“折子上载明,外省官员贪污之风猖獗,库银亏空的状况令人触目惊心。
今日特召诸位爱卿前来,共同商议这‘高薪养廉’之策究竟是否可行?”
话音刚落,一道声音传来:“启禀皇上!”随声望去,左都御史沈近思率先从队列中走出,袍袖拂地,带起一阵微风。
他语气坚决地说道:“陛下,此策绝不可行!自古以来,清官皆重气节,耐得住清贫是官员的美好品德,
如包拯、海瑞,虽俸禄微薄,却始终坚守清正廉洁。可见,廉耻之心源自内心,而非取决于俸禄高低。
若以厚禄养廉,恐会助长奢靡之风,官吏们定会变本加厉,国库如何能承受这般消耗?”
众臣子一听,一部分人频频点头。
“沈大人此言差矣!”随着声音,新任直隶总督李卫快步上前,他那铜铃般的大眼睛里满是激愤之色,大声说道:
“卑职在江苏查案时发现,知县每年俸禄仅有区区数十两,一家老小的生计都难以维持,又怎能不滋生贪污之念?
若能将俸禄提高一些,官员们无需冒险贪污,便可过上体面的生活,这难道不比事后严惩更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
众臣听罢,一部分人频频颔首。户部尚书张廷玉手抚胡须,思索片刻后缓缓说道:
“李卫所言确有道理,但各省经济条件状况各异,若贸然全面增加俸禄,财政恐难以承受,一刀切并不适合。
臣以为,可先在江浙等富庶之地试行,若成效显着,再逐步推广,皇上您看……?”
张廷玉向来行事谨慎,雍正很信任他,张廷玉的意思很明显,提提议先小范围试点。
“试行?哈哈哈……”沈近思冷笑几声,沉声道“此例一开,众人必定纷纷效仿,日后官吏皆会以俸禄不足为由要挟朝廷,如此一来,财政缺口只会越来越大。”
殿内的争论愈发激烈,众臣子七嘴八舌发表意见,说实话,谁不愿意增加薪水呢?
但是有些老古董,认为雍正帝是考验他们的品德,坚持不发放养廉银子,一时间气氛很紧张。
这时,雍正抬手示意众人停止争吵。
他已经拿定主意,抄起案头的朱笔,在奏折上迅速写下数行字:
“令江苏、直隶两省自明年起,将正职官员的俸禄提高到原来的三倍,另外设立养廉银专项。
令刑部、都察院派人稽查,若再有贪污腐败行为,罪加三等。”
说罢,他掷笔于案,声音铿锵有力地说道:“朕倒要看看,究竟是银子能培养出清官,还是律法能镇得住贪官!”
到这份上,群臣纷纷拜服,朝会散去。
……
雍正帝之所以主张推行“高薪养廉”这一新政,是因为他深知,单纯依靠惩处,无法从根源上解决官员贪污的问题。
况且培养一个官员也不容易,到头来栽倒在金钱面前,实在可惜。
康熙之所以不敢较真,就是怕查处太多官员,想想自己垂垂老矣,不愿再折腾,于是把这棘手难题留给了雍正。
细细想来,官员贪污,除了个人品性的因素,俸禄过低难以维持生计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各位,这里所提及的是清朝时期的状况,并不适用于现代贪官。
现代贪官即便薪水丰厚,依旧贪污,这归根结底是制度层面的问题,不在“高薪养廉”的讨论范畴之内。
查阅资料发现,在雍正一朝,一品大员每年的俸银不过180两,七品知县更是仅有45两。
这点收入,既要维持官员自身及家眷的生活开销,还要雇佣师爷、仆人,以及打点上下级关系,实在是捉襟见肘。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清朝官员俸禄的实际情况,下面从购买力和实际价值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以米价为参考,雍正朝时,大米价格约为每石一两银子,而一石相当于现在的150斤左右。
如今优质大米每斤价格若按3元计算,那么一两银子能购买150斤大米,价值约450元。
如此换算下来,180两银子折合人民币约元。
从购买力角度来看,有观点认为,雍正朝一两银子大概相当于现在的400 - 600元人民币,
那么180两银子大约折合人民币 ~ 元。
若按照清朝时期的度量衡,一两等于现在的36.9克,如今每克白银价格约为3.4元人民币,以银价直接换算,
180两白银约相当于元人民币。
不过,当时通货膨胀率较低,银子的实际购买力远高于此。
也就是说,清朝宰相的薪水,实际购买力不会超过10万人民币,直接换算成人民币,不会超过3万,
诸位不妨想想,这究竟算多还是算少呢?
~~~~
由于皇帝发放的俸禄有限,官员们便想出各种办法谋取外快,侵占“火耗”便是其中最为典型的手段。
那么,究竟什么是“火耗”呢?
在雍正朝,农民缴纳的赋税大多为零碎银子,而官府收纳赋税时,
通常要求以一定规格和重量的整银上缴,因此需要将碎银熔铸成银锭。
这一熔铸过程由官府指定的银匠负责,在熔铸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损耗,这便是“火耗”的由来。
各地官员便以此为借口,向农民额外多征收银子,多余部分则私自侵吞。
鉴于此,雍正帝果断推行火耗归公改革,即对这部分火耗进行规范化管理,以减少地方官员借此滥征加派的现象。
从雍正朝开始,火耗统一收归国库,再由朝廷依据各地实际情况,将其中一部分以养廉银的形式发放给官员。
养廉银的数额颇为可观,远远超过官员原本的俸禄。
例如,总督级别的养廉银每年可达1.3万至2万两。
巡抚每年也有1万至1.5万两。
就连知县的养廉银也有1000至2000两,是其原本俸禄的数十倍乃至上百倍。
不得不说,雍正帝确实颇具手段,他将官员的灰色收入收归公有,再以培养廉洁的方式重新发放给官员。
“高薪养廉”的政策一推行,在官场引发了巨大震动。
一方面,许多官员对突然到手的高额养廉银欣喜不已,认为这是朝廷对他们的体恤,也让他们有了安心做事的物质基础。
不少官员开始自我约束,觉得再贪污便愧对皇帝,从而减少了贪污腐败现象,更加专心地投入到地方治理中。
比如,河南巡抚田文镜在得到丰厚的养廉银后,更加积极地推行新政,清查亏空,整顿吏治,使得河南的官场风气为之一新。
然而,事情犹如铜板的两面,有支持自然就有反对。
一些守旧派官员认为,“高薪养廉”是对官员贪污行为的变相纵容,给予如此高额的养廉银,无疑是承认了官员获取灰色收入的合理性。
还有人担忧,即便给予高薪,人性的贪婪难以遏制,官员们依旧会想尽办法谋取更多财富,毕竟人的贪欲是无穷无尽的。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高薪养廉”推行过程中,仍有部分官员顶风作案,利用职权贪污受贿。
此外,养廉银的发放数额,也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总不能一刀切吧?
谁多一点,谁少一点,如何平衡?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雍正帝始终坚定不移地推行“高薪养廉”政策。
在他看来,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旨在打破官场积弊,重塑清正廉洁的风气。
三年来,在雍正不懈努力下,国库逐渐充盈,官场的腐败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他为清朝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
……
咱们回顾一下雍正的改革措施都有哪些?
在政治层面,除了火耗归公、高薪养廉,雍正帝还设立军机处,将军政大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极大地提升了决策效率。
清朝最初的决策层采用议会制,即各旗主共同讨论,这使得皇上的权力被分割。
康熙为了集权,成立内阁和南书房,而雍正为了更进一步集权,在隆宗门内设立军机房。
雍正十年(1732年),正式改称军机处,并成为定制,这一举措成为强化君主专制的关键创举。
同时,雍正帝大力推行密折制度。
密折制度在康熙朝已具雏形,当时仅有部分官员可向皇帝呈递密折,使用范围较为狭窄。
雍正帝即位后,大幅扩大密折的使用范围和人员,使其发展成为一项成熟的政治制度。
密折的内容只有皇帝和具折官员知晓,保密性极强。
如此一来,臣子之间的一举一动,民间的一些事,雍正都能第一时间掌握,
另外,还可离间臣子们的联合之心,官员们今日所说之话,可能马上就会被他人以密折的方式上报。
这使得官员之间相互监督,不敢肆意妄为,对整顿吏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经济领域,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政策,废除了人头税,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促进了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
其实,在康熙晚年,摊丁入亩就在江南富庶之地进行过试点。
过去,人头税和土地税是分开征收的,一些没有土地的农民依然需要缴纳人头税。
雍正将人头税平摊到地亩数中,无地农民便无需再交人头税,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
在社会管理方面,雍正帝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废除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土司制度,改派流官治理,
防止地方做大做强不服从中央,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控制,推动了民族融合与地区发展。
其实,“改土归流”并非雍正首创,明朝时就已开始推行。
到了雍正朝,雍正在明朝的基础上,大规模、系统性地推行这一政策。
比如雍正帝任命鄂尔泰等官员主持改土归流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等省广泛开展,使改土归流成为一项影响深远的重要政治改革。
以上这些改革举措环环相扣、互为支撑,火耗归公与养廉银制度着力解决吏治腐败问题,
摊丁入亩推动经济发展,军机处与密折制度保障政策高效执行。
雍正帝以雷霆手段打破陈规,自然触动了权贵们的利益,权贵们便雇佣文人诋毁雍正皇帝,将他描绘成一个冷酷寡恩的形象。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雍正帝的一系列改革为“康乾盛世”的延续奠定了坚实基础。
雍正帝就如同隋朝的杨广,历史上的是是非非,终究任由后世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