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你,乾隆一生最崇拜谁?我毫不犹豫告诉你,乾隆这一生,对祖父康熙的崇拜如滔滔江水,事事皆以祖父为楷模,一心效仿。
比如治国理政之道,他摒弃了父亲雍正的严厉风格,转而推行以宽代严的政策,效仿祖父的宽仁理政。
康熙曾六下江南,乾隆一直想效仿,此刻,他眼光温柔地看着祖父的画像,思绪早已飞到了江南。
“爷爷,我也要下江南,走一走您曾经走过的路,重温一下你做过的那些事!”
自继位起,乾隆便心心念念要像祖父那样南巡:彼时,乾隆还很年轻,他用不太自信的声音问:“各位爱卿,朕想去南方视察可否?”
鄂尔泰迈前一步朗声说道:“陛下,新君继位,百废待兴,经济民生都需要恢复,此时国库空虚,待国库丰盈时再作打算也不迟。”
其他臣子纷纷附和,“皇上再等待几年吧。”乾隆眼中飘过暗淡的火花,虽不情愿,却无奈
只好作罢。
时光悄然流转,转眼间到了乾隆十四年的一天。
这日,乾隆端坐在龙椅之上,环视分列两旁的臣子们,眼神中难掩期待,缓缓开口道:
“朕有意南巡,今日提出来,诸位爱卿意下如何?”乾隆心中打鼓,手不由主握紧了狼毫朱笔。
寂静,难堪的寂静。
乾隆目光望着龙案上地图,落到海宁这个地方。他心中早有谋划,江南之地,素为鱼米之乡——
刘统勋明白乾隆的意思,皇上是借南巡宣扬强大,借此稳固大清的统治。
依我看来,乾隆还有一心思没人敢说出来,那就是指导水利建设不忘饱览江南的秀丽美景。
沉静过后,大臣们议论声起,不是同意,而是纷纷反对。
刘统勋鼓起勇气,上前一步,忧心忡忡地说道:“陛下,南巡之举虽有诸多益处,但如今百姓才从灾荒的苦难中稍稍缓过神来,经济尚处于恢复阶段。
此时若大动干戈地筹备南巡,恐怕会让百姓的负担过重啊。”
刘统勋是刘墉刘罗锅的父亲,是军机处成立以来第一位汉人首席大臣。
他为政四十余年,清廉正直,敢于直谏,在吏治、军事、治河、修史等方面均有显着政绩。
其他大臣们趁机附和,一时间,反对之声在朝堂之上此起彼伏。
乾隆帝听了大臣们的谏言,心中虽有些许不悦,但也不得不承认他们所言在理,无奈之下,只好暂且搁置了南巡的计划。
岁月如白驹过隙,转瞬到了乾隆十六年。
此时的清朝国力愈发强盛,国库充盈,一片繁荣之象。张廷玉何等精明之人,早已揣摩透了乾隆的心思。
一日上朝,他决定主动提出南巡之事,必定能迎合皇上心意。
张廷玉整理了一下官袍,向前踏出一步,声音洪亮地奏道:
“启禀皇上!如今天下太平,河道漕运乃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南方的民情吏治也急需皇上亲自前往视察。”
乾隆心中一暖,用感激的目光望着张廷玉。
“美,张廷玉心里美,仿佛拍皮球受到了加持力,蹦的更高了!”
张廷玉咳嗽一声,清清嗓子继续说道:“此刻正是皇上南巡的大好时机,若能恭请皇太后一同畅游江南,一来可尽显陛下的孝悌之道,
二来陛下亲临督察,河工漕运等诸多事务必定能够处置得当。此乃彰显皇上仁德、宣谕教化万民的良机啊!”
奏毕,他偷偷瞥向龙椅上的乾隆,只见乾隆眸光微微一亮,心中便明白这番话已然说到了圣心深处。
不得不说张廷玉此时踩对了点子。乾隆颔首道:“爱卿所言极是,不知其他大臣意下如何?”
片刻的沉静之后,大臣们方才猛然醒悟,纷纷争先恐后地赞成皇上出游。
在这种情形下,谁不想趁机拍皇上的马屁呢?就这样,南巡之事便顺理成章地定了下来。
臣子们起初反对,实在是看乾隆年轻好欺负,随着历练,发现乾隆不是好欺负的,臣子们有所收敛。
散朝之后,两位臣子在回宫的路上边走边低声议论。其中一位姓李的臣子好奇地问道:“王大人,你说皇上为何总是心心念念要下江南呢?”
被称作王大人的臣子左右看了看,压低声音说道:“李大人,你没听老百姓在背后议论嘛,
说皇上本是汉人,乃是海宁陈世倌的儿子,下江南就是为了去看望他的亲生父母。”
李大人赶忙做了个噤声的手势,紧张地说道:“嘘,小声点,可别轻信这些谣言胡说。”
正月十三,正值黄道吉日,阳光明媚。乾隆帝陪同皇太后钮祜禄氏,率领着皇后嫔妃、王公大臣、侍卫太监等两千余人,浩浩荡荡地从京师出发,正式开启了第一次南巡之旅。
“……”
乾隆行事好高骛远。此次南巡,所带的随从人员众多,服务人员也一应俱全,就连他那头西洋卷毛狮子狗,也被装上了船。
龙船所到之处,黄土垫道,清水泼街,犹如过年一般迎接皇上,地方官员们更是早早收到消息准备迎接。
当队伍抵达黄河岸边时,望着滔滔的河水冲击着堤岸,河工穿着夹袄铲土垫堤岸。
乾隆眉头紧皱,他深知水利对于民生的重要性。
他不顾一路的舟车劳顿,亲自下到河道,与河工们亲切交谈,详细了解水患治理的情况。
“老乡们,出河工是力气活,能吃饱吗?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来。”乾隆说完,示意傅恒赏银子。
傅恒心领神会,从侍卫手中取过匣子,打开拿出一千两银子递给了乾隆。
“领班,这是朕的一点心意,大家都辛苦了,发给大家,让他们给家中添补些家用吧,每个男人背后都有妻女,不容易啊!”
领班急忙跪下磕头:“多谢皇上恩赐。”
随后,船队沿着运河继续南下,途经扬州、常州、苏州等地。
在苏州,扬州,盐商们听说皇上御驾光临,纷纷献上奇珍异宝,试图讨好乾隆帝;
苏州织造赶忙进贡精美绝伦的丝绸,嘉兴知府更是提前一日率领众人出境迎驾,生怕有丝毫差错,得罪了圣上。
苏州、扬州是江南繁华之地,乾隆早就倾慕已久,他在书中看到杨广下扬州,是为了看琼花和扬州美女,扬州美女很美吗?
乾隆在处理完公务之后,决定带着随从微服私访。
“刘墉,把朕的鼻烟壶带上,啊。对了,再带上一把伞,江南多雨,指不定哪会要下雨。”
忘了介绍,此次南巡,乾隆把新晋的大才子刘墉也带上了。
刘墉,也就是人们口中的“刘罗锅”,这一年的进士,因其文采出众,得到了乾隆的赏识,来到了乾隆身边。
刘墉是山东诸城人,大学士刘统勋是其父亲,
刘墉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乾隆十六年(1751 年),刘墉高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
史料记载,刘墉身形驼背,其貌不扬,而乾隆又偏爱美男子,像他这样的容貌,不会入乾隆帝的法眼。
然而,刘墉凭借着出众的文采,令乾隆对他颇为器重。
这里有一则关于君臣二人的小趣事,贴出来献给各位读者。
一日早朝,刘墉行礼之时,因驼背姿势稍显夸张,乾隆见状,不禁起了打趣的心思,乾隆忍住笑高声说道:
“刘爱卿,瞧你这一跪,倒真像个罗锅,这模样,可真是与众不同啊!”
话一出口,朝堂上顿时响起一阵低低的窃笑声。
同僚都想看刘墉的窘迫样。
刘墉心中明白,这是乾隆在拿他寻开心呢,若应对不当,恐怕要沦为众人的笑柄。
只见他不慌不忙,沉稳地跪下道:“谢主隆恩!”
乾隆满脸疑惑,挑了挑眉毛,好奇地问道:“朕不过随口一说,你谢的是哪门子恩呢?”
刘墉不慌不忙再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