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十三年(1788 年),77 岁的乾隆皇帝,刚刚派兵平息了台湾林爽文的叛乱,还未及稍作喘息,西藏方向便传来噩耗。
大清驻西藏官员奏报,廓尔喀人公然侵占了西藏的三个地方,并宣称那是他们的领土。
乾隆闻此,气得几欲破口大骂,西藏向来是大清领土,这廓尔喀人从何而来,竟如此胆大包天,敢虎口夺食?
那么,廓尔喀人究竟是什么来头?
廓尔喀人,源自毗邻我国西藏尼泊尔中西部山地的一个部落,
这个部落骁勇善战,极具开疆拓土的野心。
他们手中的弯刀更是厉害非凡,一般人能与持弯刀的廓尔喀人对战三个回合,便可称得上高手。
直白来说,廓尔喀人就是尼泊尔人。
凭借着这份彪悍,该部落不断向外扩张,终于在 1769 年,也就是乾隆三十四年,
他们在首领普里特维·纳拉杨·沙阿的带领下,统一了尼泊尔,建立起可沙阿王朝,世人常称其为廓尔喀王朝。
王朝稳固之后,廓尔喀人开始往外用兵侵略,目光便盯上了与之比邻的大清这片土地。
就在他们蠢蠢欲动之时,乾隆四十九年,西藏六世班禅的弟弟,
因与哥哥争夺遗产失败,愤而出走尼泊尔,竟沦为了给廓尔喀人带路的“引路人”。
从他口中,廓尔喀人得知西藏驻兵数量有限。
于是,当时廓尔喀国王的叔父、摄政王巴哈杜尔便以贸易争端为借口,
于乾隆五十三年,悍然出兵侵占了大清西藏的聂拉木、济咙、宗喀三地。
坚称这些地方归他们所有。
由于尼泊尔地处山地,山高路远,消息辗转传到乾隆皇帝耳中时,已然过去了一个多月。
乾隆得到滞后的消息,不由勃然大怒,即刻下令筹粮调兵。
考虑到就近用兵可节省军费开支,乾隆派遣四川提督成德带兵入藏。
然而,成德所带之兵人数受限,先头部队仅一千人。
鉴于在如此艰难的行军途中,粮草运输是最为棘手的难题,也就是军需不能供应大部队,成德这个总指挥,只能挑选精锐部队先行一步。
成德带领精锐部队抵达西藏不久,乾隆又诏令四川总兵鄂辉率领四百人前往增援。
至此,二人合兵一处,向着被侵占的聂拉木、宗喀等地进发。
然而,摆在他们面前最大的阻碍并非敌军,而是当地恶劣至极的自然环境。
士兵们在皑皑白雪中艰难跋涉,冻伤与高原反应造成严重的非战斗减员,这也极大地打击了成德的信心。
他忍不住抱怨道:“奶奶滴,这鬼地方,荒瘠贫穷,廓尔喀人要这些地方干啥?纯粹是穷折腾!”
抱怨归抱怨,路再难走也得继续前行,国土一寸也不能丢!
可当他们抵达被侵占的宗喀后,却发现情况有些出乎意料:
“咦!尼泊尔军队在哪儿呢?”预想中的战斗并未打响。
原来廓尔喀军队已悄然撤离,到了聂拉木等地一看,情形如出一辙。
成德在暗自庆幸之余,心中满是疑惑,实在想不明白廓尔喀人为何来势汹汹,却又突然销声匿迹。
回到拉萨后,成德才知晓其中缘由。
原来,西藏寺院掌权者大喇嘛和驻藏大臣早已背着朝廷,暗中与廓尔喀人展开了和平谈判。
为表诚意,廓尔喀人先行撤兵。
而这一行为,显然违背了乾隆皇帝狠狠打击外国入侵者的宗旨,乾隆欲让廓尔喀人付出惨痛代价,以绝后患。
四川提督成德这下犯了难,自己究竟该退兵还是继续进军呢?
若进军,当地人已然和廓尔喀人达成协议;
若退兵,又该如何向皇上交代?
左右为难之际,成德决定征求幕僚的意见——牛皮营帐内烛火摇曳,成德坐在帐中的椅子上,
面前摊开着边防守备图,那地图被钻进帐内的寒风吹得不住抖动。
幕僚马光垂手侍立一旁。
成德眼中充满疑惑,猛地转身,铁甲环佩发出清脆轻响,急切地问道:
“马先生!廓尔喀使者刚递来文书,称已与西藏大喇嘛以及驻军将领谈妥停火协议,
而这等大事,竟在咱们到来十天前就已达成,他们居然绕开本督!
你说,本督该强行废止此协议,还是顺水推舟认可它?”
马光躬身施了一礼,而后指尖轻点地图,缓缓说道:“大人容禀,廓尔喀侵扰这三地,想要收拾他们并非难事,
难就难在粮草转运,那必将耗费无数银两。
退一步讲,即便战胜了廓尔喀人,难道我们要在此长期驻军吗?这个地方的环境您也看到了。
一旦我们撤走,廓尔喀人再度潜入,届时大人您是再来还是不来呢?”
成德听的不住点头,“也是这个理,总不能待在这鸟不拉屎的地方吧?”
幕僚继续说道:这个地方荒凉贫瘠,毫无经济效益可言。倘若我们贸然废止协议,战火重燃,朝廷耗费巨资,最后得到的不过是些不毛之地,实在得不偿失。
若皇上怪罪下来,总督大人可担当不起呀。”
“马先生,你的意思是……?”成德用探寻的目光紧紧盯着马光。
马光接着说道:“总督大人倒不如以两国边境相安无事为理由,花钱买平安,促成协议的达成。
而后向皇上报请,就说廓尔喀人慑于清军的威风,不战而降。如此一来,难道皇上会不高兴吗?”
成德沉吟良久,最终下定决心道:“好!明日便派特使去参加谈判,
传令各营,加强巡逻。若是廓尔喀人敢耍花样,本督的火炮可不是吃素的!”
“……”
说起来,成德回想起在大雪山行军的艰难日子,至今仍心有余悸。
经幕僚这么一开导,他便果断加入了谈判团队,旋即便传递给乾隆皇帝好消息。
他一面上奏朝廷,虚报大捷,告知无需再派兵增援;一面加紧与廓尔喀人商议后续谈判事宜。
最终的谈判结果是,西藏官府和寺庙每年需向廓尔喀王朝支付一千五百两“赎地费”,对方便愿意罢兵言和。
在成德看来,这笔钱似乎不算多,甚至比不上自己在“三节两寿”所收受的陋规银,于是便满口答应下来。
这场冲突就此暂且落下帷幕。之后,成德和四川总兵各率人马返回各自驻地。
“……”
时光流转,转眼两年过去。起初,西藏官府和僧众还能够勉强凑齐这笔钱,按时送给廓尔喀人。
但也仅仅按照约定上交了两年的费用,到了第三年,他们实在不想再掏这笔钱了。
因为此地太过贫穷,尽管这笔钱数额不算大,可筹措起来依旧困难重重。
况且,这笔钱是瞒着朝廷承诺的,根本无法报销。时间一长,他们实在难以承受这一负担。
乾隆五十五年,交了两年钱的藏臣实在不堪重负,便开始与廓尔喀人商讨新的条件。
前来西藏办事的皇帝使者阿旺簇尔提穆,了解到此前所谓“大捷”的真相后,也支持藏臣不再给钱。
廓尔喀人见藏臣和大喇嘛说话不算数,想要赖账,便开始武装讨债。
同年七月,廓尔喀人再次占领聂拉木等地,还抓走了一批当地官员作为人质。
消息传到朝中,了解事情全貌后的乾隆皇帝极为震怒,当即将欺上瞒下的四川总督成德、四川总兵鄂辉革职。
第一次征战廓尔喀,就在当地驻军官员为求政绩、总督同流合污,地方喇嘛用金银买平安等荒唐操作下草草结束。
虽暂时赎回三地,却留下了巨大的隐患,也为后续第二次廓尔喀战争的爆发埋下了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