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陵的修建规模奢侈宏大,修了很久都没修成。刘向上疏说:“我听说帝王必须通晓三统的道理,明白上天授予天命的对象很广泛,并非只给一姓。从古到今,没有不灭亡的国家。孝文皇帝曾经称赞石椁坚固,张释之说:‘如果里面有让人想要的东西,即使把南山封起来都还有缝隙。’人死后没有尽头,而国家有兴盛有衰败,所以张释之的话是从长远考虑。孝文皇帝醒悟过来,于是实行薄葬。棺椁的制作,从黄帝开始。黄帝、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他们的坟墓都很小,葬具也很简单;他们的贤臣孝子也秉承他们的遗命和心意实行薄葬。这确实是让君主和父亲安稳,尽忠尽孝到极致的做法。孔子把母亲葬在防,坟高四尺。延陵季子埋葬他的儿子,堆土为坟,掩住墓穴,坟高可以让人隐藏。所以孔子是孝子,延陵季子是慈父,舜、禹是忠臣,周公是悌弟,他们埋葬君主、亲人、骨肉都很简朴。这不是随便节俭,实在是这样做很合适。秦始皇葬在骊山的山坡下,下面铸塞了三层泉水,上面堆起高山一样的坟墓,用水银做成江河大海,用黄金做成野鸭大雁,珍宝的储藏,机关的变化,棺椁的华丽,宫馆的盛大,多得无法说尽。天下人苦于他的劳役就起来反抗,骊山的工程还没完成,周章率领的百万大军就打到山下了。项籍焚烧了他的宫室、营宇,牧童拿着火把找丢失的羊,不小心烧了他的棺椁。从古到今,葬礼没有比秦始皇更盛大的了。可几年之间,在外遭受项籍的破坏,在内遭受牧童的灾祸,难道不悲哀吗!所以品德越高尚的人葬礼越简单,智慧越高深的人葬礼越微薄。没有品德、缺少智慧的人,葬礼越隆重。坟墓越高大,宫庙越华丽,被发掘得就越快。由此看来,明智和昏庸的效果,葬礼的吉凶,清清楚楚可以看到。陛下即位后,亲自倡导节俭,刚开始营建初陵,规模较小,天下人没有不称赞陛下贤明的;等到迁移去建昌陵,把低地增高,堆积泥土成山,挖掘百姓的坟墓,数以万计,营建城邑住宅,工期紧迫,花费巨大,死者在地下怨恨,生者在地上忧愁,我很怜悯他们!如果认为死者有知觉,挖掘别人的坟墓,危害就太多了;如果死者没有知觉,又何必建那么大的坟墓!和贤能智慧的人商量,他们不会赞同;给百姓看,百姓会觉得痛苦。如果只是为了取悦那些愚蠢、奢侈的人,又有什么意义呢!希望陛下向上看看圣明君主的制度作为准则,向下看看秦朝灭亡的灾祸作为警戒,初陵的规模,应该听从公卿大臣的建议,来让百姓休养生息!”汉成帝被他的话感动。
当初,解万年夸口说昌陵三年就能建成,结果一直没建成,大臣们大多说这样做不合适。汉成帝让有关部门商议,大家都说:“昌陵把低地垫高,估计墓室的便房还在平地上;在运来的客土中,不能保证地下的灵魂安稳,而且浅而不坚固。参与工程的士卒、工匠数以万计,甚至点着油脂火把在夜里劳作,从东山取土,土的价钱和粮食一样贵,修建了好几年,天下人都为此劳累。原来的陵墓顺应自然地势,依据天然的土壤,地势高而且开阔,靠近祖先的坟墓,之前又已经有十年的基础,应该恢复原来的陵墓,不要迁移百姓,这样比较好!”秋天七月,汉成帝下诏说:“我坚守德行不坚定,没有充分听取下面人的意见,错误地听信将作大匠解万年说‘昌陵三年可以建成’,结果修建了五年,中陵、司马殿门里面还没动工。天下财物虚耗,百姓疲惫不堪,运来的客土疏松不好,最终建不成。我想到这些难处,心里很难过。‘有了过错却不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停止修建昌陵,恢复原来的陵墓,不要迁移官吏和百姓,让天下人不要有动摇之心。”
当初,酂侯萧何的子孙继承侯爵的,有的没有儿子,有的犯了罪,一共有五次断绝了祭祀。高后、文帝、景帝、武帝、宣帝追念萧何的功劳,就用他的旁支子孙继续封侯。这一年,萧何的七世孙酂侯萧获因指使奴仆杀人,被免去死罪,判为城旦刑。在这之前,汉成帝下诏让有关部门寻访汉初功臣的后代,很久都没有查访记录。杜业劝汉成帝说:“唐、虞、三代都分封诸侯,成就了太平盛世的美好,所以燕国、齐国的祭祀和周朝一起延续,子孙继承,弟弟接替哥哥,历经多年都没有断绝。难道他们没有刑罚?是因为祖先竭尽全力,所以旁支子孙才能依赖。看汉朝的功臣,也都被赐予符节和世袭爵位,接受了山河永固的誓言;可一百多年间,继承封爵的人都没了,他们的尸骨在坟墓里孤独,后代流落街头,活着的时候成为可怜的奴隶,死了成为弃尸。用过去的情况来看现在,很是悲伤。圣明的朝廷怜悯他们,下诏寻访他们的后代,天下人都很高兴,没有不归心的。可过了几年都没有查访,恐怕议事的人不考虑天下,只是说空话,那么深厚的德政就会被掩盖,吝啬和简慢就会彰显,这不是用来显示教化、劝勉后人的做法。虽然很难让所有功臣后代都继承爵位,但应该优先考虑功劳大的。”汉成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癸卯日,封萧何的六世孙南幌爻は粝参酂侯。
立城阳哀王的弟弟刘俚为王。
八月丁丑日,太皇太后王氏去世。
九月,在东莱出现黑龙。
丁巳日是月末,发生日食。
这一年,任命南阳太守陈咸为少府,侍中淳于长为水衡都尉。
评论
永始元年,西汉王朝可谓是乱象丛生,各种问题集中爆发,深刻地反映出王朝走向衰落的趋势。
从宫廷内部看,汉成帝执意立出身低微的赵飞燕为后,这一行为引发诸多争议,刘辅因谏言被拘,虽经大臣营救从轻发落,但也显示出皇帝在重大决策上的刚愎自用,听不进逆耳忠言,阻塞言路,这无疑会影响朝廷对重大事务的正确判断和决策。同时,赵氏姐妹在后宫的淫乱与骄纵,汉成帝却听之任之,反映出宫廷风气的败坏,皇帝沉迷女色,对后宫管理严重失职,进一步削弱了朝廷的权威和统治根基。
在政治权力与人物方面,王莽的崛起值得关注。他凭借伪装出来的恭俭、博学、孝悌等形象,赢得了众人的赞誉和举荐,获得封侯并逐渐掌握权力。这表明当时的选官和权力晋升机制存在严重缺陷,注重虚名而忽视实质,给了王莽这样善于钻营、隐藏真实面目的人可乘之机,为日后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经济与民生层面,昌陵的修建从决策到实施都尽显荒唐。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却久未建成,不仅加重百姓负担,引发民怨,也导致国家财政虚耗。而最终停建恢复原陵,更凸显出朝廷决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对国家经济和百姓生活造成极大伤害,反映出统治阶层不恤民力,严重影响了王朝的稳定。
文化与谏言上,刘向通过着书和上疏表达对王朝兴衰的思考和谏言,虽得到皇帝赞赏却未被真正采纳,这反映出朝廷表面重视谏言,实则对实际问题缺乏有效行动和改变的决心,文化层面的劝诫未能转化为政治上的积极变革。
在功臣后代与制度方面,对汉初功臣后代的寻访和封爵处理,显示出朝廷制度的不稳定和执行的随意性。虽有恢复功臣后代爵位的举措,但过程拖沓且缺乏合理规划,这既影响了朝廷对功臣后代的安抚,也损害了朝廷在民众心中的公信力。
总体而言,永始元年的种种事件表明,西汉王朝此时已陷入政治腐败、宫廷混乱、经济民生受困、文化劝诫失效、制度紊乱等多重困境,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曾经的辉煌正逐渐消逝在历史的尘埃之中,预示着更大的危机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