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大臣们更没话可说了,他们总不能说,担心皇后生的孩子养不大吧。
那不是上赶着找死吗?
毕竟当今这位的脾气不好,可不是先帝那种不爱杀人的仁君。
没了反对的人,这一道谕旨很快就传遍前朝后宫,甚至传遍整个大宋疆土。
听了他旨意的,怎么想的都有。
当然有那真心高兴的,比如盛家人,以及盛家各种姻亲故交。
如果皇上真的这辈子只如兰一个皇后,甚至不纳二色,那他们家的地位绝对水涨船高。
有那不乐意的,自然就是打着把女儿送进宫,想搏一番富贵的人家。
还有那纯属看热闹的,有的人羡慕如兰,嫁了当天下最好的夫婿,成了最尊贵的女人,更羡慕他们帝后情深。
也有说酸话的,说如兰狐媚惑主,迷惑上心。
反正说什么的都有,这些话也轻易传不到如兰耳朵里去。现在她只知道,太后和那些太妃的宫殿里,被摔碎了不少的瓷器。
接下来赵辉又用一连串的动作,表达了他对皇后的满意。
当然盛紘已经被封承恩公,他还是担任着那个闲职,但是身份却比曾经贵重许多。
如兰的嫡亲兄长盛长柏,也直接官升两级,眼看着就要被重用。
王大娘子原本应该给的诰命是国公夫人,赵辉知道如兰真心孝顺王大娘子,便给她越级封为安国夫人。
就连老太太,也得了个卫国夫人的诰命。
其实如兰没想着给老太太诰命的,只是赵辉考虑到他们两口子一直打着孝道这个名头做了不少的事儿,而盛家老太太跟盛紘并不是亲生母子。如今盛家兴盛起来,那位老太太绝对功不可没。
如果这时候老太太没跟着得到相应的回报,那绝对有朝臣会指责盛家忘恩负义,这样对如兰的名声也不好。
想想前朝那些大臣平日里唧唧歪歪的模样,如兰也只能点头同意了给老太太的一份体面。
这波封赏的旨意发到盛家,老太太和王大娘子接了旨,自然要进宫谢恩。
能跟家人见面,不管心情假意,如兰自然要表现的高兴一些。
结果盛家女眷一进门,就看见老太太和大娘子身后还跟着海朝云和盛明兰。
就算是近亲长辈,到底君臣有别。老太太和大娘子,还有海朝云和明兰见了如兰自然要行叩拜大礼。
如兰哪能真的让母亲和祖母给自己行礼,赶紧从御座上下来,亲自伸手搀扶起老太太和王大娘子。
并在嘴里说:“咱们都是一家子骨肉,女儿哪里能叫母亲和祖母给我行礼?”
老太太和大娘子见她这样,也都满脸含笑道:“虽说都是一家子骨肉,可到底天家威严,君臣有别,礼不可废的。”
她们说话的空当,已经成了坤宁殿一等大宫女的喜鹊,也是亲自扶起了海朝云和明兰两个。
如兰这次接见家人,倒是没在平日里接见朝廷命妇女眷的正殿,反而去了偏厅。
这里虽然没有正殿的金碧辉煌,可正因为是偏殿更加私密,也显得一家人更亲密。
“家里可好?老太太和大娘子身体可好?还有父亲身子如何?我听官家说,父兄在朝上表现倒算沉稳。”
这当然不是赵辉的原话,赵辉的原话是说,那个盛紘就在那个闲职待着挺好。
可不是吗,赵辉才刚登基不久,正想着各处改革,像盛紘这种胆小谨慎不敢作为的官员,可不就有些碍事儿了吗?
当然这话也没必要多说,如兰只关心家人是否安好。
得知家中一切都好,如兰又开始关心明兰,“六妹妹跟齐小公爷的婚事,可定下来了?”
老太太为明兰能嫁给如意郎君,心里也是高兴的很。
所以这会儿也笑着说:“托娘娘的福,齐小公爷还有两个月就出妻孝。平宁郡主已经和咱们家说好,到时候就亲自上门提亲。”
如兰心里嘀咕,可不就是托了我的福吗?要不然以平宁郡主那眼高于顶的性子,哪里能瞧得上明兰一个庶女。
虽然心里有点儿不乐意,可这会儿人设都立起来了,也只能笑着祝福。
甚至还直接赐下来一套精美的首饰,当做给六妹妹的添妆。
“大姐姐今日怎么没来?她在袁家的日子可还好?”没再多关心明兰,如兰又把话题转到了华兰身上。
为了大娘子的幸福,哪怕她心里不喜欢华兰,也只能对她多加照顾。
果然一提到华兰,大娘子也是一脸的笑,“你大姐姐跟女婿如今日子过得也挺好,她那个婆婆自从你当上皇后,再也没敢作妖。就连每日叫你大姐姐伺候膳食,都直接免去了。”
可能大娘子日子过得太好,在皇宫里边儿也有点儿口无遮拦,幸好有一旁老太太及时阻拦。
“你母亲也是为你们这些儿女高兴,你大姐姐那里也不用你操心。她如今日子过得也和顺,她那女婿前阵子也升了官,你大姐姐如今身上也有了诰命。”
好吧,这可不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具象化么。
她只能打压盛紘在朝堂上的势力,好避免人家指责外戚专权。至于给盛家女眷的恩赏,是如何也避免不了的。
甚至在盛家人没有犯明显大错的情况下,她还真不能偏颇某一个人,那样对她们的名声都不好。
好在至今盛家人还算懂事,每个人都很守本分,还没有一个人提林小娘和她那一双子女。
就算盛长枫参加这次新帝登基开的恩科,成功金榜题名,如兰也没多过多关注。
倒是王大娘子在聊天儿的时候,无意间提到盛紘已经给长枫找了一门好亲事。
再问挑的谁家女儿,竟然是长枫原本的官配。
这事儿听听也就罢了,如兰也只说长枫成亲时会赐下恩赏,就没有更多表示了。
一家人好不容易见面,自然有许多话要说。可惜外命妇入宫都是有时辰规定的,到了时辰,大娘子她们也不得不离开。
如兰亲自把母亲送出坤宁殿,直到宫道上再见不到她们的身影也才回转。
下午赵辉忙完,回到坤宁宫,夫妻两个才能坐一块儿说会儿话。
“你前朝改革进行的如何了?”这个可是当下的头等大事。
“哪里有那么容易,你也知道,这次改革可是触及了整个士大夫阶级的利益,当然不能着急。只能一点儿一点儿的慢慢来呗!”赵辉言语间也透露出一些疲惫。
如兰自然知道这事儿急不来,只好另找了个话头说:“既然这样,那你就先安排司农司的官员,挑个日子去我那庄子上吧。
我那边甜菜也都成熟了,制糖的工艺给了制糖作坊。
还有用饲料养的猪和鸡鸭什么的家禽家畜,应该也能出栏了。
其中经过农庄都有人专门做了记录,也该叫那些官员看一看,然后推广一下。
哦,对了!还有我庄子上的农具,都是改良过的,图纸也在我这里,明日你拿去给司农官员研究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