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的夜里,他在兔舍旁巡视一圈后,又悄悄来到山坡上的核桃林地。
夜风穿林而过,吹得树苗沙沙作响,像在低声诉说着什么。
月光下,他蹲在几株半死不活的核桃树边,仔细观察泥土的状态。
土质明显变硬,颜色偏深,湿度不足,显然是地下水位下降所致。
他心头一沉,难道是因为单一种植的原因?
“不能再这样下去。”他心中默念。
次日一早,他便找到刚下乡不久的知青林建国,请他帮忙检测几处不同区域的土壤成分。
林建国虽年轻,但出身农学世家,对植物营养学颇有研究,听说陈砚有计划改良林地生态,欣然答应。
几天后,检测结果出炉:部分区域确实出现了严重的氮磷钾比例失调和有机质流失问题。
“单一种植核桃短期内能见效,但长期来看,土地会越来越贫瘠。”林建国皱眉道,“若不及时调整,三五年后这片山头恐怕就只剩枯枝败叶了。”
陈砚点头,心中已有打算。
他连夜查询相关农业资料,结合前世在2010年代见过的轮作经验,设计出一套“核桃+花生+苜蓿”的三季轮作模型。
春季种花生,固氮增肥;夏季补种苜蓿,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秋冬继续保留核桃树为主干作物,形成良性循环。
这一模式既能提升土地利用率,又能避免过度依赖化肥,同时还能为长毛兔提供饲料来源,一举多得。
安排苏昭制作详细的生长记录表。
每天清晨,两人轮流前往观测,记录气温、湿度、土壤含水量,以及幼苗高度、叶片色泽变化等数据。
苏昭聪慧细致,笔记条理清晰,甚至能在短短数日内总结出初步的施肥建议。
“砚哥,我发现第三区的花生叶尖发黄,可能是缺钾。”她指着笔记本说道。
陈砚赞许地点点头:“你记下来,明天我们配些草木灰试试。”
随着实验逐步推进,陈砚意识到一个更大的难题摆在面前——如何让村民们接受这种看似“奇怪”的轮作方式?
毕竟,在他们眼里,种树就是种树,种菜就是种菜,哪有混在一起的道理?
更何况还要定时换种,听起来就像瞎折腾。
于是,他决定搞一场“田间课堂”。
地点就设在试验田边上,时间选在周末村民劳作之余。
他请林建国主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植物与土壤之间的关系,再由自己演示如何根据叶片颜色判断缺肥情况,并现场调配有机肥料。
“大家看,这个黄色斑点是缺铁,红色边缘是缺磷,如果整个叶片都泛白,那八成是缺氮了。”陈砚一边说,一边将捣碎的豆饼、鸡粪与草木灰混合均匀。
“这叫‘农家复合肥’,比市面上卖的化肥便宜一半,效果也不差。”
围观的村民们听得入神,不少人都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情。
张铁柱当场表示愿意在自家地里也尝试一下。
然而,就在气氛逐渐升温之时,李守仁带着几个老面孔远远站着,冷眼旁观。
“我看他是疯了。”他低声对身边人说道,“种树还种菜,这不是胡闹吗?”
旁边有人附和:“是啊,咱祖祖辈辈都没这么干过,他说改就改,怕是要吃大亏。”
李守仁嘴角微扬,”李守仁的流言很快在村子里传开,像一盆冷水泼在刚燃起的热情上。
“种树还种菜?这不是乱来嘛。”
“就是啊,咱们靠天吃饭这么多年,哪轮得着他一个小年轻指手画脚?”
“听说他连化肥都不用,改撒鸡屎豆饼——这不是糟蹋地吗?”
这些话传到陈砚耳中时,他正蹲在试验田边查看花生苗的生长情况。
苏昭在一旁记录着叶脉的变化,听见村民议论纷纷,不禁皱眉:“这些人怎么就不愿意试试呢?实验数据都摆在这儿了。”
陈砚笑了笑,没说话。
李守仁背后站着的是赵文远,而赵文远从没真正放过他。
这一套轮作制度一旦成功推广,就意味着村民们有了自主发展的能力,不再受制于村委和供销社调配资源的局面。
这对某些人来说,无疑是动摇根基。
但他不打算退缩。
“姨,你能帮我们再动员几个年轻人吗?”他转向一旁正在帮忙松土的王秀兰。
她点了点头:“行!我这就去找阿翠和小梅她们,她们虽然嘴碎点,但心眼好,只要看到真效果,自然会跟着干。”
果然,当天下午,王秀兰带着五个年轻妇女来到试验田,开始帮着翻土、补苗。
张铁柱也带着两个后生赶过来,扛着锄头就开始干活。
原本观望的村民见状,也开始三三两两地聚了过来。
风向,悄然转变。
一个月后的清晨,阳光洒在山坡上,金灿灿的花生苗随风摇曳,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绿叶混合的清香。
第一茬花生迎来了收获季。
陈砚亲自带人收割、晾晒,苏昭负责分装登记产量。
当称重结果显示亩产比传统种植高出近三成时,围观的人群发出一阵惊叹。
“真的多收了三十斤!”
“这才一个月啊,居然能长这么好!”
“这小子还真有点门道。”
陈砚没有藏着掖着,当场就把第一批花生炒熟,端出来让大家品尝。
脆香可口,满嘴留香,不少孩子围着锅台转个不停。
“明年我们还要加种红薯,让荒坡变成粮仓。”他在人群前宣布这话时,眼神坚定,语气铿锵有力。
这句话仿佛点燃了大家心中的希望之火。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询问如何参与轮作,甚至有人主动要求加入巡逻队,保护这片试验田不受破坏。
然而,就在气氛逐渐热烈之时,陈砚注意到一个细节:几处刚刚清理过的土地边缘,出现了新挖的坑洞,深浅不一,像是故意为之。
他不动声色地绕过去看了一眼,心中已然明了——有人想毁他的成果。
夜幕降临,月光如水。
林建国和张铁柱陪陈砚在核桃林间巡查。
三人踩着枯叶前行,脚步轻缓,唯恐惊扰了林中的动静。
“这些坑洞,明显不是野兽刨的。”林建国低声说道,“位置都在幼树根部附近,目的很明确,就是想让树慢慢枯死。”
张铁柱握紧了拳头:“谁干的?我去教训他们一顿!”
陈砚却摆摆手:“别急。这种事不能打草惊蛇,我们要的是证据。”
当晚,他们在几处可疑区域布置了简易陷阱标记,并安排了几名信得过的村民夜间轮流巡逻。
“他们会再来。”陈砚望着远处黑压压的树林,语气平静,“但这次,我要让他们知道,谁敢动我的东西,就得付出代价。”
苏昭站在不远处,默默看着他坚定的背影,心里泛起一丝心疼。
他是他们的主心骨,是这片土地未来的希望。
苏昭轻轻走近,握住他的手:“砚哥,我会一直陪着你。”
陈砚反握住她的手,眼中浮现出一丝柔软笑意:“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