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沉沉,村委会的灯光在风中摇曳。
陈砚坐在办公室里,手中握着一份厚厚的《合作社年度财务报表》,另一份《社员反馈意见汇总》静静躺在桌上。
李秘书的话还在耳边回响:“有人不希望你走得这么顺。”
而他,也早就不是那个任人拿捏的陈砚了。
第二天一早,纪组长还没进办公室,陈砚已经站在门口等候。
他穿着一身干净整洁的蓝布工装,神情平静,却带着一股不容忽视的气场。
“纪组长,有件事想请您过目。”陈砚将两份材料轻轻推到桌上。
纪组长抬头看了他一眼,
他原以为陈砚会来求情、解释,甚至辩解——可没想到,对方竟然主动送上门来,还带来了最核心的数据和民意反馈。
“这是……?”纪组长翻开了第一页。
“是我们合作社这一年来的财务状况,以及社员们的真实意见。”陈砚语气平静,“我们欢迎监督,但也希望得到支持。”
纪组长沉默了几秒,最终合上材料,缓缓点头:“好,我会如实呈报。”
这一番话看似平淡,实则分量极重。
陈砚没有否认问题,也没有试图掩盖矛盾,而是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展现出的是一个成熟、理性的合作组织管理者形象。
这不仅化解了外界的质疑,也让纪组长对他的态度悄然发生了变化。
这场风波,被他以退为进,巧妙化解。
几天后,在李秘书的帮助下,陈砚正式向县里提交了一份申请:将合作社列为“农村经济改革试点单位”。
“你是怎么想到这个点子的?”李秘书一边帮他润色报告内容,一边忍不住问。
“未来几年,政策会越来越放开。”陈砚淡淡一笑,“谁先占住‘试点’这两个字,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
李秘书看着眼前这份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申请书,心中也不由得升起一丝敬佩。
他本以为陈砚只是个有点想法的年轻人,现在才意识到,这个人的眼光之远、布局之深,远超常人。
很快,县里传来消息:初步同意合作社作为农村经济改革试点进行探索,并将在明年春耕前组织一次现场观摩会。
这个消息像是一颗定心丸,稳住了整个合作社的人心,也让村民们对未来的日子充满了信心。
然而,陈砚并没有因此松懈。
他清楚,想要真正把合作社做大做强,光靠政策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才。
于是,他找到了张铁柱和张小芳兄妹俩。
“我想送你们去参加县里的农业技术培训班。”陈砚看着两人说道,“如果你们愿意,我还可以资助你们报考农业大学。”
张铁柱有些迟疑:“可……我们家条件一般,而且我的年龄也不小了。”
“人才比钱重要。”陈砚打断他的话,“将来我们需要更多懂技术的人。你们聪明、肯干,是我挑出来的人选。”
张小芳眼底泛起泪花:“陈哥,我一定好好学!”
张铁柱也重重地点头:“我也一样!绝不辜负你的期望。”
这一刻,陈砚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影子。
知识改变命运,技术决定发展。
而这,才是真正的开始。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陈砚独自走在荒山坡的小路上。
风吹过林间,带来阵阵凉意。
等他重新回到办公室,已是深夜。
苏昭走了进来,手里端着一碗热腾腾的姜汤。
“你还真是忙得连饭都不吃。”她轻声责备了一句,随即坐到他身边,开始帮他整理桌上的文件。
房间里一时安静下来,只有纸张翻动的声音和窗外风吹树叶的沙沙声。
“现在也算是稳定了,你还有其他打算吗?”苏昭忽然开口,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忽视的认真。
陈砚怔了一下,转头看向她。
她的脸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柔和,眼里藏着担忧。
“等风平浪静再说。”他笑了笑,伸手握住她的手,“我不会让自己出事,也不会让你担心。”
苏昭没再多问,只是靠在他肩上,轻声道:“那你答应我,别一个人扛。”
这一夜,他们并肩坐在窗前,看着星星渐渐隐去,天边泛起鱼肚白。
清晨的阳光洒落在兔舍旁,空气中弥漫着青草与泥土混合的味道。
陈砚站在新建仓库的施工场地边缘,望着远处忙碌的工人,心中思绪万千。
合作社已经初步稳定,村民们也逐渐信任他。然而
就在这时,一道急促的脚步声从身后传来。
“陈哥!有人送来一封信!”是村里的邮差。
陈砚接过信封,上面没有任何署名,只有一行潦草的字迹:
“小心,有人盯上了你。”
他迅速拆开信纸,内容简短却意味深长:
“最近有人在暗中调查你和合作社的账目,传言你在搞‘私人金库’。背后的人不简单,小心应对。”
陈砚的手指收紧,眼神一瞬间变得锋利如刀。
果然,有人已经开始对他动手了。
他没有立刻回村部,而是绕到山脚下的树林里,确认四下无人后,将信纸撕成碎片,丢进溪流中冲走。
但他早已不是那个任人拿捏的陈砚。
“来吧。”他低声道,眼中燃起一抹冷意。
夜色再次降临,村委会办公室灯火通明。
陈砚独自坐在桌前,一遍遍翻阅着刚刚整理好的资料。
而这封匿名信,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