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薄雾洒在砚山村的山坡上,兔舍里毛色油亮的长毛兔安静地蜷缩着,等待新一轮的剪毛。
核桃林在风中摇曳,枝头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腰,空气中弥漫着成熟的香气。
这是1976年的深秋,陈砚站在山头,看着眼前这片他亲手打造的“希望之地”,心中涌起一股满足与警惕交织的情绪。
“丰收了。”李会计翻着手中的账本,脸上难得露出笑容,“这次至少能卖八千块。”
八千块,在这个物资匮乏、人均月收入不足三十元的时代,是一笔足以让整个县城侧目的巨款。
但就在众人沉浸在丰收喜悦时,一封来自县供销社的通知打破了这份平静——
拒绝收购。
理由是:“产品质量不符合标准”。
陈砚盯着那张盖着红章的通知书,眉头微蹙,手指缓缓摩挲纸边。
果然,傍晚时分,纪组长登门拜访。
他神色凝重,低声说道:“有人给县里打了报告,说你们的产品‘来源不明’、‘未经检测’,要求暂停一切交易流程。我虽然和赵文远有些关系,但这几次下来也知道你是真的为了村里,县里的发展,所以我才会过来告诉你。”
陈砚眼神一冷,嘴角微微扬起:“那就别走供销社这条路。”
苏昭坐在桌旁,听他说完后轻轻点头:“我们还有别的路?”
“当然。”陈砚站起身来,目光坚定,“既然他们想封锁我们,那就绕开他们的路。”
翌日清晨,一辆外地牌照的货车停在村口。
车上下来一个穿灰呢子大衣的中年男人,身材微胖,面相精明,正是张军。
“陈同志,好久不见。”张军爽朗一笑,伸出手,“这次兔毛是真的有这么大的量吗?这可比之前的多太多了。”
陈砚与他握手,语气不卑不亢:“这次兔毛的数量保证你一定会满意。”
张军哈哈一笑:“那这可太好了,你快带我去看看。”
一行人来到合作社仓库,堆积如山的兔毛,颜色长短统一,品质明显高于市面上的兔毛。
张军眼中闪过一丝喜色,却故意沉吟片刻:“价格怎么算?”
“跟之前一样。”陈砚淡淡道,“但这次我要现款。”
张军略一思索,笑着拍板:“行!三天内发车,我当场付款。”
他从皮包里抽出一沓钞票,啪的一声拍在桌上:“订金五百,明天再来签合同。”
陈砚看着那一摞钱,心里明白:这是个机会,也是个挑战。
如果这一单顺利完成,砚山合作社就能打破供销系统的垄断,真正走向市场。
但他也知道,这场风波才刚刚开始。
送走张军后,天已近黄昏。
苏昭站在院子里,轻声道:“接下来怎么办?”
陈砚抬头望向远处,山风吹过他的脸庞,带着几分凉意,也带着几分坚定。
“我们要做的,是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产品。”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抹锐利的光芒:
“我们要设摊,去县城最热闹的地方,把货直接卖给老百姓。”
苏昭微微一怔,随即笑了。
她终于明白了陈砚的想法。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销售,而是一次反击,是对经济封锁的正面突围。
更是——一场宣告。
砚山合作社,不会被任何势力打压。
它要自己,打出一片天地。
夜幕降临,晚风吹散了白天的燥热。
而在砚山村的一间屋子里,陈砚已经拿出纸笔,开始写下新的计划。
标题赫然写着:
《县城集市直销计划》
晨光微曦,县城最热闹的解放街口早早支起了几顶简易帐篷。
陈砚站在街边,看着几个村民正忙着摆放桌椅、挂起横幅——“砚山合作社农产品直销点”,红底白字,在朝阳下格外醒目。
这是他和苏昭连夜策划后的第一步:直接面向群众,跳过供销社这道关卡,用真实的产品质量和实惠价格打开市场。
人群开始聚集。
最先吸引目光的是那一包包质量上乘的兔毛,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农产品和一些兔肉干。
“小伙子,你们是哪来的?”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好奇地问。
“红星村。”陈砚微笑回应,“兔子都是我们我们自己养长毛兔,保证质量。”
一句话,说得旁边几位老人频频点头:“现在市面上哪还有这种实在货!”
随着人流增加,原本只是来看热闹的人群渐渐变成了排队购买的长龙。
连县一中的几个学生都结伴而来,买了些兔肉干说是带回去孝敬老师。
苏昭在人群中穿梭,一边维持秩序,一边记录销量。
她眼神明亮,嘴角带着笑意——这一单,稳了。
趁着现场热火朝天之际,陈砚也没闲着。
他早早就准备好了几份“农产品互助联盟”合作协议书,专门邀请周边乡镇有资源、有产品的个体户加入。
“这不是一个人能干的事。”他在摊位旁的小桌前对一位养鸡大户说道,“你有产品,我有渠道,咱们合作,资源共享,运输成本分摊,利润翻倍。”
那养鸡户姓张,是个精明人。
他盯着协议看了好一会,又看了看现场火爆的销售情况,心里已然有了判断。
“行!我们愿意跟着你干!”他果断签下名字,握手言欢,“我家两千只鸡每天都有鸡蛋和淘汰鸡,只要能稳定出货,价格公道,我就没意见。”
“那就一言为定。”陈砚用力握了握手,“三天后,第一批货物我亲自来收。”
随着第一笔签约完成,消息迅速传开。
其他几家小商户也开始跃跃欲试,纷纷上前咨询细节。
有人担忧:“万一被上面查怎么办?”
陈砚淡淡一笑:“我们走正规渠道报备,每一份合同都盖章备案。只要产品质量过硬,政策就拦不住我们。”
短短半天,便有六家农户正式签约加入联盟。
他们带来的不只是产品,更是对未来的信心。
三天后,仓库里灯火通明。
李会计手持账本,一张张核对票据,脸上难得露出笑容:“这次总销售额……突破万元!”
“真的假的?”几个村民瞪大了眼睛。
“千真万确。”李会计把最终统计表递给陈砚,“加上互助联盟的首批订单,总共是一万三千七百二十八元。”
这数字,放在1976年的县城,堪称天文数字。
要知道,一般职工一年工资才不到四百块。
“干得漂亮。”苏昭轻轻拍了拍陈砚的手背,“你做到了。”
陈砚却并未完全放松,他接过账本,沉声道:“这只是开始。”
夜色渐深,满载货物的马车一辆辆驶出仓库,朝着各地出发。
月光照在陈砚脸上,映出一抹坚定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