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帝朱慈娘自从收到北方清廷的联军南下消息后,心情开始失落了起来。前几次都是父皇崇祯在位,他还小,没有多少感受,如今这沉重的担子压在他肩上,让他喘不过气来。他站在乾清宫的窗前,望着外面阴沉的天色,仿佛那乌云就压在他的心头,让他无法呼吸。老奴王承恩站在一旁,看着年轻的皇帝眉头紧锁,心中焦急万分。他是崇祯帝留下的老奴,亲眼目睹了先帝的绝望,如今又看着新君陷入同样的忧虑,怎能不心痛?他悄悄退出殿外,转身便去寻周太后。周太后正在慈宁宫中诵经祈福,听闻王承恩的禀报,手中的佛珠微微一滞。她叹了口气,放下经卷,起身道:“这孩子,总是把心事憋在心里。”她整理了一下衣襟,便带着宫女们往乾清宫走去。朱慈娘听到宫人通报太后驾到,连忙收敛神色,转身迎驾。周太后走进殿内,见儿子虽然强作镇定,但眼神中的疲惫和忧虑却怎么也藏不住。她轻轻挥手,示意左右退下,待殿内只剩母子二人,才柔声道:“皇儿,可是为了北边的战事烦忧?”朱慈娘沉默片刻,终于点了点头,低声道:“母后,清军此次来势汹汹,儿臣……心中实在没底。”周太后走近几步,轻轻握住他的手,温声道:“皇儿,你父皇在世时,也曾面临如此困境,但他从未放弃过希望。你是他的儿子,身上流着大明王室的血脉,更要坚强。”朱慈娘苦笑了一下,道:“可儿臣总觉得,自己比不上父皇,更比不上太祖、成祖那般雄才大略。如今朝中虽有忠臣良将,但天下大势……”“天下大势,并非一朝一夕可改。”周太后打断了他的话,语气坚定,“但你要记住,只要大明还有一寸土地,还有一位忠心的臣子,就绝不能轻言放弃。”她顿了顿,又道:“更何况,你还有你姐夫关火华。他这些年来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此次有他坐镇前线,你更该放心才是。”提到关火华,朱慈娘的神色稍稍缓和了一些。这位姐夫确实是大明难得的帅才,多年来一直忠心耿耿,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可即便如此,面对清军的铁骑,他真的能顶得住吗?周太后似乎看出了他的疑虑,轻轻拍了拍他的手背,道:“皇儿,为君者,不仅要知人善任,更要信任自己的臣子。关火华是你的亲人,更是大明的栋梁,你若对他都心存疑虑,那朝中还有谁值得你托付?”朱慈娘怔了怔,随即深吸一口气,点头道:“母后教训的是,是儿臣多虑了。”周太后微微一笑,道:“你能想通便好。记住,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保持冷静。你是大明的皇帝,你的态度会影响整个朝廷,甚至天下的百姓。”朱慈娘郑重地点了点头,心中的阴霾似乎散去了几分。他抬头望向窗外,发现不知何时,乌云竟已稍稍散开,一缕阳光透过云层洒了下来。周太后顺着他的目光望去,轻声道:“你看,天总会亮的。”朱慈娘终于露出了一丝笑意,道:“多谢母后开导,儿臣明白了。”周太后欣慰地点了点头,又叮嘱了几句,便起身离去。朱慈娘望着她的背影,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但正如母后所说,他不能退缩,更不能放弃。王承恩见太后离开,连忙进殿,见皇帝神色已比先前好了许多,心中稍安,上前轻声道:“陛下,可要用膳?”朱慈娘摇了摇头,道:“朕还不饿。”他顿了顿,又道,“传旨,召大将军关火华入宫觐见。”王承恩一愣,随即明白过来,脸上露出喜色,连忙应道:“老奴这就去办!”朱慈娘重新走到窗前,望着那逐渐放晴的天空,心中默默道:“姐夫,这一次,朕就把大明的希望,托付给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