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风起微末,灾兆初显
入夏后的第一个闷热午后,李阳正在查看玉米的授粉情况。本该灌浆的玉米穗却有些干瘪,叶片边缘卷成了细筒,像被火燎过一样。他蹲下身摸了摸土壤,表层的土已经泛白,攥在手里能捻成粉末——这才六月初,往年要到七月末才会这么旱。
“爷,这土咋跟筛子似的,存不住水呢?”苏婉儿提着水壶过来,往玉米根上浇了些水,水珠刚渗下去就没了影。她抬头看了看天,日头毒辣辣地挂着,连一丝云都没有,“怕是要遭旱了。”
李阳心里一沉,想起系统前几日弹出的提示:【检测到异常气候模式,北方可能出现持续性干旱,建议提前储备水源。】那时他只当是寻常预警,想着水渠和水闸能应付,没承想旱情来得这么早,这么猛。
他起身往河边走,发现往年这个时候该涨水的河道,如今只剩下浅浅一汪,河底的石头都露了出来,晒得发白。几个孩子在河床上捡贝壳,其中一个正是李稷,他举着个破贝壳跑过来:“爹,河里的水咋没了?鱼都死了……”
李阳看着儿子手里的死鱼,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了。他想起去年被洪水淹没的土豆田,那时觉得水是祸害,此刻却盼着能下一场透雨——土地就像个渴极了的人,张着嘴等着水喝。
【干旱预警升级,触发支线任务:组织跨区域调水,奖励“节水灌溉技术”一份。】
系统的文字提示弹出来时,王大爷拄着拐杖匆匆赶来,脸色凝重:“李阳,邻村的井干了!他们村的人来借水,咱村的井也见了底,顶多撑半个月……”
李阳跟着他去看村里的老井,井绳放到底,才能勉强打上来半桶浑水,里面还混着泥沙。围着井台的村民们愁眉不展,有个老汉叹气道:“这是老天爷要收咱啊……去年淹,今年旱,这日子没法过了……”
“别瞎说!”李阳喝止了他,指着远处的水渠,“咱修的水渠不是白修的!张师傅,带人去把水闸提到最高,把河道里那点水都引到渠里来,能浇多少是多少!”
他又转向王大爷:“让人去州城报信,说这边旱情严重,让周先生协调邻近有水的村子,走互助社的规矩,咱用存的土豆干换水!”
村民们立刻行动起来,男人们扛着锄头去疏通水渠,女人们则把家里的水缸、木桶都搬到村口,准备接引来的河水。李阳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忽然想起去年抗洪时的情景——那时是与水斗,如今是盼水来,不管多难,大家总能拧成一股绳。
第二日,周先生带着州府的人来了,还带来了几个懂水利的匠人。匠人查看了河道和水渠,摇着头说:“河道淤塞太久,就算把水闸提到最高,也引不来多少水。除非……挖条新渠,从三十里外的大河引水过来。”
“挖!”李阳没丝毫犹豫,“互助社的人都能动,再请邻近村子的人帮忙,按工分算,管饭,给种子!”
周先生却面露难色:“三十里地,挖渠得三个月,怕是赶不上玉米灌浆……”
“赶不上也得挖!”李阳指着干得发裂的土地,“就算今年用不上,明年呢?后年呢?总不能年年靠老天爷赏饭吃!”他想起系统的“节水灌溉技术”,“再让人按我说的法子,做些简易的滴灌装置,用竹筒接水,一滴一滴往根上浇,能省不少水。”
匠人们听得认真,立刻动手做滴灌装置。周先生则让人回州城调集工具和粮食,准备大干一场。参军也带着士兵来了,扛着铁锹和锄头:“李兄放心,军中除了站岗的,都来帮忙挖渠!”
挖渠的日子很苦,日头晒得人脱了几层皮,喝的水都是带着泥沙的浑水,吃的是掺了野菜的土豆干。可没人抱怨,黑脸汉子带着十里铺的人来了,西域商队留下学习的人也来了,连邻县的百姓都推着独轮车赶来,车上装着锄头和干粮。
“李兄弟,咱这渠挖通了,是不是就再也不怕旱了?”黑脸汉子抹了把脸上的汗,手里的锄头挥得更猛了。
“是!”李阳挥着镐头,声音沙哑却坚定,“这渠就叫‘连心渠’,把大河的水引过来,把咱的心也连起来,啥灾都不怕!”
【支线任务进度30%,检测到跨区域协作有效,奖励“土壤保水技术”一份。】
系统的提示弹出时,远处忽然传来一阵哭喊。原来是一个孩子中暑晕倒了,他娘抱着他哭得撕心裂肺:“娃子要是有口干净水喝,也不会这样……”
李阳心里一揪,让人把自己省下的半壶清水拿来,给孩子灌了几口。他看着干裂的土地,看着众人晒得黝黑的脸,忽然觉得这“连心渠”挖的不只是土,是希望——就算今年的玉米减产,只要渠挖通了,明年、后年,孩子们就不会再因为缺水晕倒,土地就不会再干裂,日子就能慢慢缓过来。
夜里,李阳躺在渠边的帐篷里,听着远处传来的打夯声。苏婉儿给他送来伤药,见他手上磨出了血泡,心疼得直掉泪:“要不歇会儿吧,你都熬了三天了。”
“歇不得。”李阳握住她的手,她的手也磨出了茧子,是白天搬石头磨的,“你看那渠,挖一寸就离水近一寸,多挖一寸,孩子们就少受点罪。”
他想起系统的“天下粮仓”,或许它的真正考验从不是风调雨顺,而是这样的灾年——看你能不能在旱地里挖出渠,能不能把人心聚起来,能不能在绝望里种出希望。
天快亮时,系统再次弹出提示:【检测到持续干旱可能引发蝗灾,建议提前准备防虫措施。】
李阳心里咯噔一下。旱加蝗,这是种地人最怕的组合。他立刻起身,叫醒身边的张师傅:“让人多编些草人,插在地里,再把艾草和辣椒收集起来,烧成灰撒在田埂上,防蝗虫!”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第一缕阳光照在“连心渠”的工地上。众人迎着晨光继续挖渠,锄头碰撞石头的声音,号子声,孩子们的嬉闹声,混在一起,像一首粗糙却有力的歌。
李阳看着这一切,忽然觉得,不管是去年的涝,还是今年的旱,都打不倒这片土地上的人。只要还有人挥锄头,还有人盼着渠通水来,还有人把最后一口水让给孩子,这日子就总能过下去,就像地里的野草,就算被晒得蔫了,一场雨下来,照样能冒出绿芽。
他拿起镐头,加入挖渠的队伍。镐头落下,扬起一片尘土,在晨光里闪闪发亮,像撒在地上的种子,带着一股子不肯低头的劲儿。
灾难或许才刚刚开始,但他们已经准备好了——用锄头,用汗水,用一颗颗连在一起的心,去接住它,扛住它,然后,等着下一个春天,种子再次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