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战后余波,新局初开
魏国公被擒的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了朔州和河东县。百姓们奔走相告,家家户户挂起红灯笼,像是过年一般热闹。杨玄感雷厉风行,一边将魏国公及其党羽打入大牢,等候朝廷发落,一边派人将截回的赈灾粮分发给河东县百姓,民心渐渐安定。
这日,李阳正在朔州城外的田地里查看庄稼长势。经过灭蝗粉和苦艾的双重作用,田里的秧苗已重新抽出嫩绿的新芽,几只蝴蝶在禾苗间飞舞,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看来今年的秋收有望了。”苏清月提着药箱走来,脸上带着笑意,“陈老丈让人捎信来,说山坳里的村民都搬到河东县城附近了,正跟着学种改良的稻子呢。”
李阳点头:“等稻种培育成功,产量能比现在翻一倍。到时候,就算再闹灾荒,百姓也能有口饭吃。”他想起系统奖励的基础建设图纸,里面不仅有农具改良的法子,还有简易的水利灌溉设计,正适合在河东县推广。
这时,周校尉骑马赶来,手里拿着一卷文书:“李阳,杨总管让我把这个给你。”
李阳接过一看,竟是朝廷的封赏诏书——因他平定蝗灾、揭发魏国公有功,被封为“河东县尉”,负责全县的农事和治安;苏清月被封为“县丞”,辅佐政务;周校尉则官复原职,仍任禁军校尉,留在河东县协助防务。
“没想到朝廷动作这么快。”苏清月有些惊讶。
“是杨总管在奏折里力荐的。”周校尉笑道,“他说河东县离不了你们。”
李阳却皱起了眉头:“县尉之职,责任重大啊。”他看向远处的县城,那里还有太多事要做——修复被蝗灾毁坏的农田、重建倒塌的房屋、整顿混乱的治安……
【检测到宿主开启地方治理新篇,发布长期任务:三年内,将河东县建设为“无灾、无饥、无盗”的模范县。任务奖励:系统等级提升至满级,解锁“文明传承”模块(可获取历代农、工、医等领域的核心技术)。】
系统的任务让李阳精神一振。三年时间虽紧,但有系统的帮助和身边人的支持,未必不能实现。他收起诏书,对苏清月和周校尉道:“走,回县城。我们得先把县衙修缮好,再召集乡绅和里正,商量重建的事。”
回到河东县城,昔日破败的景象已好了许多。百姓们自发清理街道上的碎石和杂草,不少人开始修缮自家的房屋,偶尔能听到孩童的嬉笑声。
县衙早已被王奎的人毁坏,只剩下几间残破的大堂。李阳让人找来工匠,按照系统图纸里的“简易加固法”进行修复——用夯土加固墙壁,用木梁支撑屋顶,既省时又省钱。
几日后,县衙大堂修缮完毕。李阳召集全县的乡绅、里正和有经验的老农,共商治理大计。
“眼下最重要的是三件事。”李阳坐在堂中,开门见山,“第一,兴修水利,引山涧水灌溉农田,防旱防涝;第二,推广改良农具和新稻种,提高粮食产量;第三,组织民壮,巡逻防盗,维护治安。”
他话音刚落,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农站起来:“李县尉,兴修水利要不少人力物力,咱们刚遭了灾,怕是……”
“人力不用愁。”李阳早有准备,“凡是参与修水利的百姓,每天管两顿饭,还能记‘工分’,年底可折算成粮食。至于工具,周校尉已让人按照新图纸打造了一批锄头、铁锹,比旧的省力三成。”
苏清月补充道:“我也整理了一套‘卫生防疫’的法子,教大家勤洗手、喝开水、及时处理垃圾,免得再闹瘟疫。”
乡绅们见状,也纷纷表态。有粮的出粮,有工具的出工具,有手艺的出力气,很快就定下了详细的计划。
散会后,李阳站在县衙门口,望着忙碌的百姓,心中感慨万千。前世的他只是个旁观者,看着乱世生灵涂炭却无能为力;而现在,他终于能亲手改变这一切。
苏清月走到他身边,递给他一块刚烤好的麦饼:“想什么呢?”
“在想三年后的河东县会是什么样子。”李阳咬了一口麦饼,笑道,“或许真能做到‘无灾、无饥、无盗’。”
“会的。”苏清月眼中闪着光,“只要我们一起努力。”
周校尉也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封密信:“李阳,这是杨总管派人送来的,说是京城来的消息。”
李阳接过密信,拆开一看,脸色渐渐凝重。信中说,魏国公虽倒,但他在朝中的党羽并未被彻底清除,有人已在暗中散布流言,说他“私用妖术、笼络民心,恐有不臣之心”。
“看来,麻烦还没结束。”李阳将密信递给苏清月和周校尉,“京城的风浪,终究还是传到这里了。”
苏清月看完,却很平静:“只要我们行得正坐得端,一心为百姓做事,流言自然不攻自破。”
周校尉握紧腰间的长刀:“谁敢来捣乱,我第一个不答应!”
李阳看着两人坚定的眼神,心中的忧虑散去不少。他抬头望向天空,阳光正好,微风不燥。
“不管来什么风浪,我们接着就是。”李阳笑道,“先把河东县建好,其他的事,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三人相视一笑,转身走向忙碌的工地。远处的田地里,新播的种子已冒出嫩芽,正如他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正焕发出新的生机。而属于他们的治理之路,才刚刚迈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