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由我们海市最大的出版社社长王老亲自作序,热情讴歌了……”
“……下面,请雪华同志为我们讲几句!”张主任把话筒递过来。
唐雪华在掌声中走上台。
她露出得体的微笑,目光扫过台下那一张张热切的脸。
她看到了人群里夹杂着几位穿着四个口袋干部服的人,那是市里宣传部和文化馆的同志,他们的到场,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肯定。
她的心更加安定,这次新书一定会大卖。
她会名利双收,陈媛媛就喝西北风去吧。
想到这儿,她的笑容又加深了几分。
唐雪华清了清嗓子,声音清亮,带着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激昂:“革命的战友们!新书的诞生,不是我个人的成绩,是伟大的时代赋予我的使命!
它记录了在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们西北军区改天换地的豪情,记录了战士们赤诚的爱国情怀……”
她的发言,字正腔圆,引用了最新的社论精神,句句扣着时代的主旋律。
台下响起一阵阵配合的掌声。
讲话结束,签售正式开始。
人群立刻涌动起来,队伍向前挪动。
唐雪华端坐在铺着红布的桌子后面,拿起一支崭新的英雄牌钢笔。
这是她自己带来的,笔尖在阳光下闪着冷硬的金属光泽。
第一个上来的是一位扎着羊角辫、脸蛋红扑扑的女工,她把崭新的书捧到唐雪华面前,声音因激动而发颤。
“唐…唐老师!俺特别崇拜您!您在书里写的那个刻苦训练的战士,特别像俺弟弟,他做事就是这样刻苦认真的。”
唐雪华对她点头微笑,在扉页上流畅地写下:“赠:革命的战友,共同奋斗!唐雪华。一九七四年、深秋。”
字迹娟秀有力。
“谢谢唐老师!”女工如获至宝,紧紧抱着书挤了出去。
下一个是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男青年,看打扮像是机关干部。
他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点探讨的意味:“雪华同志,您书中关于军队改革的方案,我觉得非常优秀,很有现实指导意义……”
唐雪华应对得体,既解答了疑问,又巧妙地将话题引回对当前大好形势的赞美。
男青年满意地点头离开。
一个又一个读者上前,或激动,或崇敬,或带着问题。
唐雪华熟练地签着名,说着场面话,脸上始终挂着无可挑剔的微笑。
手腕开始有些发酸,但看着桌角那堆已经签售出去、码得整整齐齐的书山,望着依然望不到头的队伍,一种巨大的满足感油然而生。
稳赢了!
在这个最中心的舞台,用最符合时代潮流的作品和影响力,她会稳稳地压过了那个远在风沙里的陈媛媛!
陪同唐雪华一起来海市的温志国,心情愉悦地望着小山似的新书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减少。
雪华真是才华横溢。
新书签售持续进行,涌到新华书店的人越来越多。
革委会张主任满面红光,额头沁着汗珠,正用他那特有的、带着浓重地方口音的洪亮嗓门维持着秩序。
“同志们!革命战友们!不要挤!排好队!唐雪华同志的书有的是!人人都有份!”
队伍缓缓向前蠕动。
每一个走到台前的读者,脸上都写满了激动和崇敬。
“唐同志!您写得真好!”一个工人双手捧着崭新的书,声音因兴奋而发颤。
“雪华同志,你这书,有深度!”一个干部模样的老者推了推眼镜,语气郑重。
“唐老师,给我签个名吧!就写‘赠革命战友小芳’!”一个扎红头绳的小姑娘踮着脚尖,把书高高举起。
书店库房门口,几个店员累得满头大汗,正用小推车一车一车地将成捆的新书从仓库里运出来,拆开草绳,迅速补充到签售台和售书柜台。
签售台旁,签好的书被读者如获至宝地抱走,但很快,又有新的书被码上来。
负责递书的店员手臂酸麻,脸上却带着与有荣焉的笑容。
书店的各个柜台上,唐雪华的新书占据了最醒目、最大面积的位置,堆叠得整整齐齐。
柜台前挤满了没有排签售、只想尽快买到书的读者。
收银员忙得不可开交,算盘珠子噼啪作响,钞票和书票流水般收进。
张主任不时凑到唐雪华身边,压低声音,难掩激动地汇报。
“雪华同志,了不得啊!才两个钟头,首印的一万册,签售加零售,已经下去一大半了!刚接到电话,印刷厂那边已经在紧急加印了,五万册!”
书店门口,几个工作人员拿着粉笔,在一块小黑板上不断更新着数字:“已售:15,00册… 3,500册… 65,00册…”
每一次数字的跳动,都引来排队人群的一阵轻微骚动和议论,更增添了这本书的“热销”氛围。
签售台侧前方,几位穿着四个口袋干部服、胸前别着钢笔的记者,正拿着笔记本飞快记录,或举着笨重的相机,寻找角度拍摄签售的盛况和唐雪华的特写。
镁光灯偶尔闪过,引起一阵小小的惊呼。
书店门外,市广播电台的记者正举着话筒,采访排队的人群:“同志,您为什么这么早就来排队买唐雪华同志的书?”
“这书写得好啊!紧跟形势,鼓舞人心!”受访者对着话筒大声回答,声音被秋风送出去很远。
签售间隙,几位穿着更为考究深色中山装、气度沉稳的中年干部,几个知情人一眼就看出他们是市里宣传部门和文化单位的领导。
在张主任的陪同下,特意走到签售台前,与唐雪华亲切握手。
“雪华同志,辛苦了!”为首的领导笑容可掬。
“新书反响非常热烈!市里决定,下周在文化宫礼堂为你举办一场专题报告会,向全市文艺工作者介绍创作经验!”
这不仅仅是销售的成功,更是官方对她作品价值和政治站位的最高肯定。
唐雪华连忙起身,脸上泛起恰到好处的谦逊红晕,心中却充满了“登顶”般的满足感。
唐雪华低头签名时,目光扫过自己白皙、保养得宜的手,以及那支锃亮的英雄钢笔。
她几乎能触摸到那不断攀升的销售数字带来的灼热温度。
巨大的喜悦如同温暖的潮水,一波波冲击着她的心房,几乎让她眩晕。
赢了!
赢得如此彻底,如此光芒万丈!
她终于将几个月前风采大赛的阴霾,将那个远在风沙里、灰头土脸的陈媛媛,远远地、狠狠地抛在了身后。
她的名字,唐雪华,此刻就是文化界最耀眼的新星。
陈媛媛和她那点风沙里的执着,此刻显得多么遥远而可笑。
陈媛媛和唐雪华各自做着自己认为对的事。
差不多小半年,陈媛媛在西北边陲,风雨兼程。
唐雪华在各大城市之间奔波。
她的新书,不管在哪个城市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新书签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种成功在京市达到了顶峰。
狂热的人群像潮水一般一浪一浪地蜂拥而来。
唐雪华心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一次看陈媛媛那什么跟自己比。
“唐老师。”
这时,一个清澈、带着点学生气的声音在嘈杂中响起,不高,却异常清晰。
唐雪华下意识地抬眼。
站在面前的是一个穿着简单格子衬衫、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女孩。
女孩没有递上唐雪华的新书,而是将一张折叠得整整齐齐的、质地略显粗糙的宣传页轻轻放在签售台上,小心翼翼地推到她面前。
“您知道陈媛媛吗?”女孩的声音很平静,像在陈述一个简单的事实,“总政治部刚刚在各大军区也发新书了,这是宣传页。”
唐雪华脸上的完美笑容瞬间僵住了一瞬。
陈媛媛?
新书?
又是她?
在这个时刻?
阴魂不散!
在这属于自己胜利的时刻,她竟然用这种方式,从千里之外把戈壁的风沙灌了进来!
她恨不得立刻撕掉那张碍眼的纸片。
她能感觉到自己握着钢笔的手指猛地收紧了,指甲掐进了掌心。
然而,周围无数双眼睛和闪烁不停的镜头如同无形的绳索,将她牢牢钉在原地。
她强迫自己维持着最后的风度,目光冰冷地垂下,落在那张展开的宣传页上。
上面印着一张大幅照片。
照片的背景是望不到边际的、荒凉的戈壁滩。
陈媛媛就站在风沙的中心。
她指缝里似乎也嵌着沙粒。
她正低头看着采访本,眉头微蹙,像是在辨认风沙中写下的潦草字迹。
“唐老师,”那个学生模样的女孩再次开口,声音依旧平静,却像一把小锤子,精准地敲打在唐雪华的神经上。
“陈媛媛这本书,讲的是大西北守边士兵的真实故事,特别朴实,也特别……有力量。”
女孩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斟酌词句,目光坦诚地迎向唐雪华,“跟您书里的那些似乎……不太一样。”
空气仿佛在那一刻凝固了。
唐雪华维持着俯视宣传页的姿势,如同被施了定身咒。
短暂的安静后,女孩没有多说就离开,仿佛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