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擎风没有立刻离开这方寸之间的安全港,而是依旧端坐在舱内,闭上眼睛,意识再次主动沉入那片冰冷、纯粹、绝对可靠的数据深潭。
这一次,不再是单向接收历史信息,而是开启了面向未来的、真正的战略对话。
“基石,”李擎风用意念发出指令,目标清晰而冷静,“优先调取数据库内,关于人类文明自完全整合‘星璇’技术体系后,在主要科技发展路径上产生的‘依赖度’与‘偏离度’分析报告。
聚焦能源、材料、生物及信息科技四大核心领域,我要看到关键节点上的替代方案或更具潜力的‘沉默分支’。”
【指令确认。
调取相关深度分析报告共计1347份,涉及关键技术节点2859项。
正在按对现有技术体系互补性、潜在突破概率、及对‘星璇’底层逻辑的独立性进行加权排序呈现。】
浩如烟海的数据流不再是无序的冲击,而是化作有脉络的信息图谱,汇入李擎风的意识。
他清晰地“看”到,“星璇”体系如何像一条高速航道,让人类科技在短短百年内实现了飞跃,但其高度优化和封闭性,也无形中筑起了堤坝,让许多原本可能奔流入海的支流逐渐干涸。
许多基础理论的探索在“星璇”提供现成“最优解”后逐渐停滞,被视为“低效”或“不经济”而边缘化。
而“基石”的数据库,就像一座巨大的种子库,精心保存着这些被主流遗忘的“野生”基因——那些基于不同物理原理的能源构想(例如对土星强大磁场和环系粒子流的前瞻性利用方案)、看似笨拙却拥有极高理论上限的材料合成路径、以及强调生物自适应而非绝对强化的基因编程思路。
“很好。”
李擎风心中有了底,
“现在,分析当前内环主流社会形态模型,量化评估‘星璇’深度介入社会治理后,在长期稳定性、内生创新活力、以及应对超越‘星璇’预设模型的极端风险(如未曾记录的外星文明接触、技术奇点失控、‘星璇’本身出现不可预知逻辑悖论)等方面的隐性代价。”
【分析完成。
构建动态模型显示:‘星璇’优化下的内环社会,在短期(百年尺度)内,社会运行效率、物质丰富度与表面稳定性显着提升。
但长期模型(千年尺度以上)指出三大趋势:
1. 社会阶层基于对‘星璇’资源分配权的依附而高度固化,流动性降至危险阈值;
2. 重大科技创新源头比例持续下降,渐进式改良取代颠覆性突破成为主流;
3. 整个社会系统对‘星璇’形成深度依赖,其应对超越‘星璇’数据库范畴的极端黑天鹅事件时,表现出系统性的脆弱性和应对迟缓。
模型评估,当前内环文明抗风险系数相较于‘星璇’整合初期,下降约47.3%。】
这份分析像一道冷电,击中了李擎风。
这印证了他从无数消亡文明历史中汲取的教训——过度依赖单一、高度中心化的系统,无论其短期内多么高效,都可能是文明的“糖衣毒药”。
“接下来,进行战略推演。”
李擎风的声音在意识中变得更加凝重,
“设定推演背景:土星十城在未来某个时间点,宣布基于保障人类文明延续性的需要,实行高度自治,并建立独立于内环的防御体系。
推演内环可能采取的军事、经济、技术封锁等压制手段及其成功率。
推演需加入以下关键变量:
变量一,土星十城凭借‘基石’数据库,在特定科技领域形成非对称优势(如区域信息遮蔽、高效能定向防御武器);
变量二,我们成功获得类似‘星辰蔷薇’等拥有超然技术实力的中立组织的有限度、关键性支持;
变量三,我们的行动在外环星域引发广泛共鸣,导致内环的压制行动触发外环大规模动荡或连锁独立倾向。”
【推演启动……构建多维度博弈模型……计算中……】
【初步推演结果:基于双方明面实力对比,纯军事对抗场景下,土星十城成功抵御内环压制的概率低于3.7%。
引入变量一(技术非对称优势),成功率可提升至18.5%。
同时引入变量一与变量二(外部有限支持),成功率波动区间扩大至32.1% - 45.8%,成功率高度依赖支持的具体内容与时机。
若变量三(外环广泛共鸣)同时触发,形成星域性动荡,内环将面临两难困境,投鼠忌器,土星十城成功稳固自治的概率可超过60%,但此路径伴随极高的人类文明内部冲突与消耗风险,文明整体倒退可能性增大。
推演核心结论:信息战的绝对优势、技术的快速迭代能力、以及将冲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全面内战)的外交与策略,是决定性因素。
纯粹的舰队规模并非关键。】
推演结果残酷而真实,但也清晰地指出了生路所在——不能硬碰硬,必须依靠智慧、技术和战略纵深度。
“那么,重新定义土星十城的核心定位与终极目标。”
李擎风的目光仿佛穿透了“基石”的数据迷雾,投向了遥远而清晰的未来,
“它不应是内环的模仿者或挑战者,也不应仅仅是外环的一个强大据点。
它的定位必须是——‘人类文明在面对未知重大风险时的可靠备份节点’与‘驱动文明向更深处、更多元化演进的深空科技创新策源地’。
我们的终极目标,不是分裂,而是确保文明在无论遇到何种风暴时,都能存续并找到新的方向。”
【概念接收。
正在基于此核心定位与终极目标,整合技术路径分析、社会形态评估、战略推演结果,生成‘深空备份与创新共同体’初步发展蓝图框架……】
接下来的数日,李擎风几乎切断了与外界的所有非必要联系,将自己完全沉浸在与“基石”的深度对话和疯狂推演之中。
他不再仅仅是回忆历史的旁观者,而是成为了以史为鉴的建筑师。
他以那些跨越无数文明的兴衰史诗为镜,反思错误,汲取智慧;
以“基石”保存的、独立于“星璇”的完整科技树和未竟设想为砖石;
以土星十城现有的工业基础、独特资源位(土星及其卫星系统)和汇聚于此的开拓者精神为地基,开始构建一幅极其宏伟且细节丰富的蓝图。
他构思的,不是一个封闭自守的堡垒,而是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深空创新共同体”。
在能源方面,规划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核聚变,而是开始布局基于土星独特环境(强大磁场利用、氦-3精炼、环系粒子流能量捕获)的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能源体系,并秘密启动“基石”数据库中那些更为前沿、甚至有些惊世骇俗的能源猜想实验。
在科技上,设立“非共识创新基金”,鼓励和支持那些被内环主流学界忽视的基础理论研究和看似“疯狂”的技术路径,致力于建立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体系和技术标准。
在军事防御上,明确放弃追求与内环比拼舰队规模的道路,转而聚焦于打造非对称防御体系——基于“基石”先进信息隐匿技术构建的“迷雾”战场、由大量小型化、智能化、可快速机动和集群作战的“蜂群”单元组成的动态防御网络,以及对关键枢纽采用极难攻破的“堡垒”式存在。
在社会架构上,尝试构建一种新型的“贡献证明”模型,将个人或团体的权益与对共同体发展的实际贡献直接挂钩,大力鼓励技术冒险、包容探索中的失败,营造一种只有在开拓前沿才能孕育出的独特文化氛围……
“基石”那冰冷、绝对的逻辑运算能力,与李擎风汲取了浩瀚文明智慧后产生的炽热灵感不断碰撞、融合、优化。
一幅细节日益丰富、逻辑链条极其严谨、且充满了惊人前瞻性的未来图景,在他脑海中从朦胧的轮廓逐渐变得清晰、立体、触手可及。
他甚至开始勾勒一些标志性的阶段性成果,比如第一座完全基于土星能源的新型城市“土卫六-泰坦”,或者首个独立运行的深空科学前沿站“创世纪”。
在这种极致的专注和心流状态下,一周的时间,几乎如同加速流逝的星光,转瞬即逝。
当贴身通讯器传来轻柔却坚定的提示音,告知他家主林永的穿梭艇已完成对接,即将再次踏入那间可俯瞰星空的会客室时,李擎风才仿佛从一场构建新世界的漫长梦境中被唤醒。
他缓缓从“基石”的连接座舱中站起,高强度的心智活动让他的精神有些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充盈和满足感。
他活动了一下因久坐而有些僵硬的脖颈和四肢,走到隔间内光洁如镜的金属壁板前,注视着倒影中的自己。
依旧是那张因基因修复而显得青春勃发的面孔,但那双眼睛已彻底不同。
曾几何时萦绕在眼底的些许迷茫、沉重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已被扫荡一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洞悉本质后的澄澈,和一种基于充分计算、深刻理解、并手握底牌而产生的近乎平静的自信。
那是一种看清了棋盘、明了规则与漏洞、并且对自己将要落下的每一步棋都充满笃定的状态。
他仔细地整理了一下身上那件象征土星十城执行官身份的深色制服,抚平那些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褶皱,每一个动作都从容不迫。
然后,他深吸一口气,转身,迈着稳健有力的步伐,走出了这个承载着家族最深秘密和人类文明最终希望的隔间。
身后的金属壁板在他离开后无声滑闭,严丝合缝,将“基石”的一切再次完美隐藏于无形。
私人办公舱室的门无声滑开,外部走廊明亮而柔和的光线涌入。
李擎风没有任何犹豫,步伐坚定地向着那间即将再次决定命运的会客室走去。
他的嘴角,甚至不由自主地牵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那并非骄傲,而是一种即将揭开谜底、展示成果的沉稳期待。
这一次,面对考察归来的家主,面对那位将决定土星十城能否获得家族核心资源倾斜、乃至影响外环未来格局的林氏掌舵人,李擎风的心中,没有一丝一毫的担忧与迷茫。
关于未来的答案,关于土星十城将要去往的方向,早已在他心中,成竹在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