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沉静,工业园区的灯光在远处连成一片星海。陆轩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那片灯火通明的研发中心大楼,心中却压着一块巨石。
刚刚签下的合同像一纸承诺,也是一张催命符——新产品若不能如期交付,樊星阁不仅将面临巨额违约赔偿,更会在信誉上遭受重创。而此刻,研发团队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瓶颈。
“报告呢?”他转身问刚推门进来的赵宇。
“在。”赵宇将一份整理过的文件递到桌上,“但情况不太乐观。”
陆轩翻开第一页,眉头缓缓皱起。报告中的数据模糊不清,关键参数缺失,甚至连失败原因都语焉不详。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整个流程出现了系统性混乱。
“谁负责这份报告?”他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是王工,不过……”赵宇顿了顿,“他已经连续加班三周,昨天请假了。”
陆轩沉默片刻,合上文件:“把核心成员召集起来,立刻开会。”
**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几位工程师坐在桌边,脸上写满了疲惫与焦躁。有人低头看手机,有人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还有人不停地敲打着笔尖,像是要把情绪砸进桌面。
“我知道大家最近都很辛苦。”陆轩开口,语气平静却不容忽视,“但我们没有退路。”
他走到白板前,写下两个大字:突破。
“这是我们唯一的目标。不是为了合同,不是为了业绩,而是为了证明我们自己。樊星阁走到今天,不是靠运气,也不是靠拳头,而是靠一次次在绝境中站起来的勇气。”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众人:“你们每一个人,都是我亲自挑出来的。我相信你们的能力,也相信你们的决心。现在的问题,不是终点,而是转折点。”
会议室安静得能听见空调出风的声音。
“张涛,你那边的数据比对有结果了吗?”
张涛抬起头,眼神里多了一丝光亮:“找到了三组异常数据,其中一组和之前服务器里的代码注释编号一致。”
“调出来。”陆轩语气果断。
几分钟后,屏幕上显示出一串复杂的曲线图。张涛指着其中一段波动剧烈的区域解释道:“这里的信号读数存在明显偏差,可能是传感器老化导致误差累积。”
“赵宇,你怎么看?”
赵宇点头:“可能性很大。如果传感器误差未被修正,实验数据就会失真,进而影响整体判断。”
“那就从这里入手。”陆轩语气坚定,“更换所有相关设备,重新校准系统。明天开始,集中力量攻关这三组数据背后的技术难点。”
“可问题是……”一名工程师迟疑了一下,“这些数据背后的原理,我们目前还无法完全解释。”
“那就去查。”陆轩目光锐利,“查论文、查资料、查一切可能有用的信息。我不需要借口,只需要答案。”
会议室陷入短暂沉默,随后,一阵轻微的键盘敲击声响起,接着是翻阅资料的声音,仿佛一股无形的力量重新点燃了这支疲惫的团队。
**
夜已深,研发中心依旧灯火通明。林娜端着几杯热咖啡走进数据分析室,看到张涛正盯着屏幕上的代码发呆。
“怎么了?”她轻声问道。
“这段代码……有点奇怪。”张涛揉了揉太阳穴,“它看起来像是临时添加的调试信息,但内容又不像普通的日志记录。”
林娜凑近看了一眼,只见屏幕上一行小字写着:“失败原因不明,建议联系外部顾问。”
“没人提过要请外部顾问吧?”她皱眉。
“没有。”张涛摇头,“而且这个注释的时间,是在项目中期,那时候我们还没遇到瓶颈。”
林娜神色微变:“会不会是内部人员留下的提示?”
张涛没有回答,只是继续翻看代码,试图找出更多线索。忽然,他的目光停留在某个变量名上——那个名字,竟与之前实验室报告中提到的一篇日本论文标题极为相似。
“等等……”他低声自语,“那篇论文……是不是就是工程师刚才说的那篇?”
林娜点点头:“他说在电话里提到了,但没说具体是哪一篇。”
张涛立刻打开数据库搜索关键词,很快,一篇名为《基于非线性反馈系统的动态误差补偿模型》的论文跳了出来。
“这篇论文……”他越看越兴奋,“里面提到的技术路径,跟我们的实验失败模式几乎完全吻合!”
林娜脸色一变:“也就是说,我们的研发方向,可能一开始就错了?”
两人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惊与不安。
**
次日清晨,陆轩还未到办公室,张涛便急匆匆地冲了进来。
“头儿!”他气喘吁吁地把笔记本放在桌上,“我们可能走错路了。”
陆轩抬头看了他一眼,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我们的实验失败,并不是因为操作失误或设备故障,而是理论基础出了问题。”张涛一边说,一边调出昨晚找到的那篇论文,“这篇文章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误差补偿机制,如果我们沿用现有的模型,根本不可能突破当前的瓶颈。”
陆轩听完,沉默了几秒,然后拿起笔,在纸上写下几个关键词:“理论偏差、模型重构、系统优化”。
他抬起头,眼神坚定:“那就换思路。”
张涛一愣:“你是说……全部推倒重来?”
“没错。”陆轩语气毫不犹豫,“既然发现了问题的根源,就不能再硬撑着往前走了。我们要做的,不是修修补补,而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张涛咬了咬牙,点了点头:“好,我这就组织团队重新建模。”
陆轩站起身,走到窗前,看着外面初升的太阳,心中却没有一丝轻松。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真正的挑战,才刚刚拉开序幕。
而他们,已经没有时间可以浪费了。